科普阅读何时才能成时尚
(2010-08-16 09:10:15)
标签:
科普图书科普读物科技活动永宁文化 |
分类: 本报·声音 |
□本报记者 白玉静
7、8月份的暑期,各大书店内挤满了前来看书的读者,尤其是广大的中小学生,动漫、青春文学、教材教辅类的书架前人流涌动,而科普读物却鲜有人光顾。提到科普图书,传统印象里好像还是“小众”读物,因为有些科普图书确实是远离日常生活,艰深枯燥,这也让很多出版社处在“高处不胜寒”的尴尬境地,自己出的科普图书太过“高级”,很难找到和市场的结合点,更很难拨动大众的兴趣神经。
科普图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科普图书是指关于自然科学知识方面的通俗读物,如天文、地理、物理、化学等方面的专业图书;广义的科普图书在此基础上,还包括各类实用技术类图书,部分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方面的图书,以及涉及人们日常生活的各类知识性图书等。
据了解,国外很多国家都非常重视对青少年儿童的科普教育。美国每年都会有专业的网站向青少年推荐优秀的科普读物;德国是世界出版大国,德国人以爱读书而出名,从1996年开始几乎所有的德国城市都会举办把青少年作为推广重点的科普阅读活动;日本则通过NHK,朝日新闻等强势媒体把优秀的科普图书宣传出去,一些优秀的科普内容还会选入中学课本。但反观我国的科普图书的出版与推广却相对比较落后。从出版社来说,一些传统的专业出版社,因为体制的问题才刚刚与市场接轨,有国家部委的资金支持,没有压力,当然发展的动力也有限。他们出版的一些科普图书往往只限于专业领域读者的需求,很难吸引普通读者的注意。而作者资源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由于科普图书的科学性,所以对作者水平的要求就比较高,一般的人很难进入,而某一领域的专家写出来的东西在通俗性、趣味性上也并不一定符合现代读者的阅读口味。因此,这也造成了科普图书一直以国外引进版居多,本土原创科普图书不足。
一些经典的科普读物,比如:《科学的旅程》《时间简史》《万物简史》《从一到无穷大》《趣味地球化学》《确定性的终结——时间、混沌与新自然法则》《自达尔文以来》《熊猫的拇指》等书都是引进版的长销书。引进版图书的水平很大程度上要看译者的水平,比如科学出版社出版,美国G.伽莫夫著的《从一到无穷大》这本书,经过暴永宁的翻译,成为了很多人心中的经典,一个读者说,在印象中能把讲科学的书写得如同武侠小说般令人如痴如醉的著作就只有这本了。暴永宁先生的翻译确实厉害,引人入胜,虽然都是几十年前的知识精华了,但到现在依旧是闪耀着让人难忘的光芒,可见翻译者的水平直接影响着一本译著的质量。而当今,很多国外引进版的科普图书之所以无法引起读者的兴趣,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蹩脚的翻译损失了原作的风貌。
不过,令人感到欣喜的是国家越来越重视科普阅读,开始针对我国未成年人群体开发优秀出版资源。2006年在中国科协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科学普及出版社就策划了大型科普选题《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书系》,用10余年时间集中策划开发若干套标志性的科普丛书,使之成为中国科协科普资源中的精品(每年开发新品种50到100种)。传统的非科普出版单位,如花城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译林出版社、上海辞书出版社、汕头大学出版社、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等也开始涉足科普出版领域,选题独特、装帧漂亮,这些非科普出版单位为科普图书的出版注入了活力。
科普读物逐渐繁荣后,还要有相应的读者需求,而很多学校、家长都有一个固定的观念,就是觉得看科普书与考试、升学无关,所以在应试教育的挤压下,学生们对科普图书越来越冷漠。笔者在采访中发现,学生对科技教育活动的冷漠只是表象,其实很少有学生不愿意参加科技活动,是老师和家长把学生的这种兴趣扼杀掉了。有的老师反映,开展科技教育,特别是科普教育,小学比初中好搞,初中比高中好搞,到了高中,科技活动都是瞄着竞赛拿成绩、可以获得保送或加分这个目标了。据了解,目前我国的国家级青少年科技比赛有4项: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明天小小科学家的比赛、计算机兴趣大赛和机器人比赛。在这四项赛事中获得最高奖项,是学生在高考之外,通过从事课外科技活动获取保送大学或高考加分资格的唯一途径。
尽管目前中小学的科技教育面临诸多困难,但随着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提出,《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颁布,如何提升科技教育的质量和水平,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教育部目前正通过“课改”、“教改”和“考改”等多方面改革措施,来全面推进中小学科普教育工作。通过这种全方位的改革,相信以后在科普读物的书架前,会看到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读者在此驻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