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行榜乱象
(2010-08-02 14:56:00)
标签:
畅销书乱象排行榜好书韩寒中国文化 |
分类: 本报·声音 |
□本报特约评论员 水沾衣
畅销书排行榜模式据说是1994年前后传到中国大陆来的,至今才16年吗?令人觉得它已融入我们的血液,“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似的。如同任何事物发展到一定阶段都会产生质变,排行榜也不例外。质变分两种,变好和变坏。排行榜的质变属于哪一类,不用说了。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市场利益导致排行榜已质变到买榜、找托儿……虽然此类行为属金字塔的“上层建筑”,只是少数。“存在即合理”对于畅销书榜也许是个伪命题。对畅销书榜的命题应该是“不存在倒不合理”,与“存在即合理”是两回事。
畅销书榜存在却不合理着,不合理处有很多,本文略举一二。
先不说畅销书榜背后存在着多大的炒作因素,就算榜单数据真实可信,笔者认为这榜也是有问题的,如会造成一哄而上、强者恒强的现象。老百姓爱凑热闹,读者选书何尝不是?笔者碰到过一些这样的餐馆:身处道路交叉的好地带,外观可亲,装修温馨,人来人往,吸引初来乍到的食客不由分说就往里进。吃的时候才感觉味道一般,心想下次不来了——但是你已来过一次。这是表面现象和从众心理在作祟,对此,面对物质食粮的食客和面对精神食粮的读者无甚分别。对这类餐馆,即便每个人都发誓“下次不来了”,但架不住人多,它把周边的食客每人只宰一遍,也能赚得盆满钵溢,然后走人。买书也是,看当当和卓越的读者评论,很多是看完后骂、后悔。你当初干嘛去了?笔者不由细想诱惑读者去购书的因素有哪些,排行榜应该是其中之一,当然此外也有媒体造势、口口相传、试读等因素。熟人口口相传其实是较客观的的宣传途径,把自己的读后感与他人分享,再促使他人购买,这是合理的。当然,试读也不错。笔者的一位朋友就因在图书馆试读了两页《明朝那些事儿》,相见恨晚,爽快地去书店购买了全套。这俩途径,都不如排行榜来得直接。现在,是个书店就可以制榜,是家媒体就可以推榜,白底黑字,光书名往榜上一站,就说明问题了。当然,笔者认为书店、媒体发布排行榜,眼花缭乱地诱惑人,是个问题,但更大的问题是一些扶不起的读者(或购买团体)喜欢中招,因此一个巴掌拍不响。更可笑的是,一些读者主观认为:排行榜上的书一定不错,我不爱看是因为没到那个层次。因此,一定要买下“攻读”不可。是啊,别人都看,你不看或看不下去,就显得你没水平不是?或者,知名作者出书,就觉得必定错不了,若又在榜,简直是双保险了。就像近来韩寒的《独唱团》,粉丝们一看是韩寒主编,错不了,一哄而上,有消息说几天就卖了50万册。当然,我不知道是卖出50万册使《独唱团》上榜,还是上榜后促进其卖出50万册。这就引出一个话题,即排行榜一出会令强者恒强。这类似于马太效应之“富者愈富,穷者愈穷”,社会各领域都是相通的。强者恒强会令别的好书被一叶障目,成为疯狂的目光下的死角,显然有欠公平。当然有人会说没什么不公平可言,市场之手搞定的东西,就是合理的。然而,“市场”就代表真理吗?笑话。
就算排行榜数据统计真实可信,也会造成第二个问题,即排行榜本身的内涵价值在哪儿?它除了表现销售数据的高下之分之外,能以此判断一本书是好书吗?当然,判断一本书的好坏与好到什么程度,实行起来较复杂,但也不能简单到“举手表决”,卖出一本就代表举起了一只有表决权的手。这样的事最好只出现在政治及相关领域,别掺乎进文化。畅销书未必有多高的知识含量,这已是尽人皆知(别告诉我你不晓得)。众人皆夸书就好么?一是你自己一定要有判断力,二是多听听专家的意见是真,三是别忘了真理往往不从众。
现在有一个现象是,很多作家耻与“畅销书”为伍,说明畅销书在排行榜的推波助澜下品位却未必被推高了。畅销与否与作品内涵没有必然联系,就像一个人钱多未必档次就高、品位就高。笔者认识一位搞家装的小包工头,发财后盖了两层西式小别墅,自然是应有尽有,但守着装修漂亮的厕所却仍钟情于随地小便的习惯。现在,一说“畅销书”概念,给很多人(如笔者)的直观概念就是快餐、浅阅读、公交读物……“文化人”(或以此自诩者)多不沾。这是怎么造成的?前因后果先不罗列了,可以肯定的是排行榜是脱不了干系的“帮凶”,“元凶”自然是多年养成的社会阅读大风气。笔者认为,对于什么是好书,普通读者要靠专家引导。希望媒体多推出些“10大好书”,而不是“10大畅销书”,当然参与评比的专家必须完全站在第三方立场。可以欣喜地看到,这类评比在渐渐多起来,希望像“文津图书奖”这类评比越多越好。
以上所说没有否定畅销书价值的意思,也没觉得畅销书榜非死不可,关键在于把事物一分为二地看,别唯这、唯那,排行榜作为参考价值还是有的。笔者也不认为“畅销书”是准贬义词(在“文化人”眼里),真正的好书也可以是畅销书,但同时必定是常销书。很少见书店和媒体推出“常销书排行榜”,也许操作起来不那么简明,但还是有可操作性的吧。当然,以什么为排位标准可以商榷。既是畅销书又是常销书,最有代表性的当然是金庸作品,这不用说了。此外,如《狼图腾》,再如(不举例了)……
我注意到新浪这几年在推出“中国好书榜”,并不唯销量是从,这样的榜若仔细留意还会发现一些。当然,不排除有些机构挂羊头卖狗肉,以非畅销书榜之名行畅销书榜之实,其动机就值得揣测了。如,今年4月揭晓的“21世纪10年影响中国图书榜”,就被质疑“实为畅销书榜”而导致变质,榜上图书无不出于“明星作者”之手。此外,利用“好书榜”之类堂而皇之地推荐出版社的图书,也不是没有能,毕竟“好书”没有量化指标。当当网则在几年前推出“五星图书榜”,所参考的是读者评价的密集度,并以此推出“最受关注图书”名单。该榜虽不等同于销售榜,但近似,因为被评论最多的大体是卖得最多的。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图书馆借阅榜,该榜除《图书馆报》外少有媒体高调推出。即便高调推出,我看也胜过销售榜。因为一,借书都为看,买书未必读,因此两榜哪个更客观就很明显了。二,借阅榜大体不涉利益,因此造假者对它不感兴趣,销售榜则正好相反。
销售榜造假?当然不新鲜,笔者看到过数不清的爆料,就不一一汇报了。简单来说,制造销售榜也有“操盘手”,也有“榜托儿”,也有“打榜”的行家。至于五花八门甚至热衷细分市场的排行榜如何把读者的眼睛搅成金鱼眼,如何仅凭版权页上的信息就能制出榜单,数据来源完全相同的排行榜为什么榜上的书目竟无重样,甚至制榜时仅凭个人喜好等等,聊起来可就是长篇报告文学了。据一位澳大利亚作家说,在国外若敢“打榜”,是绝对的丑闻,一旦东窗事发,出版社、书商、书店、媒体就都别混了。在国内,就像玩儿似的。
笔者说了销售榜无数的坏话,其实本意是想“一分为二”来着。因为销售榜自然也有不容置疑的存在价值,只是其好的一面众所周知,再说就是废话。因此虽想一分为二,但谈的只是劣迹。
总之,理性看待排行榜。这虽然是数字时代,但评价好坏的标准不能数字化。这虽然是民主时代,但文化作品的高低岂能民主表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