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书:一辈子放不下的活计
(2010-06-10 15:48:27)
标签:
旧书活计书主图书馆网上书店文化 |
□杨泽文
对于一个真正的阅读者来说,常年坚持不懈而又乐此不疲的莫过于搜书了。搜书当然是为了读书与藏书,而读书与藏书则又让人必须不断地去搜集书。事实是,许多阅读者,其实也是善于搜书者。
记得30年前在乡下生活时,虽然吃不饱也穿不暖,但最痛苦的莫过于找书难。于是,在山间牧场和田边地头,一部《战斗的青春》,一部《林海雪原》,还有一部反映抗美援朝战事的《剑》,被我反复阅读了不知多少遍,以至于多年之后的今天,我对这三部长篇小说仍充满了深深的怀念。这三本书都是向别人借阅的,书主分别是村里的一个退养工人、一个复员军人和一个回乡知青。也许是能将自己的书反复让我借阅的缘故,他们的形象在我心中一直显得很高大。之所以这么说,一则乡村有书人本来就少之又少,二则有书之人也大都不愿外借书本。我虽然在乡间常常搜书,可搜来搜去见到书主时,却常常借不到书,这当然是一件非常令人遗憾和沮丧的事,更是一件非常恼火而又无可奈何的事。
在乡间搜书的结果是,我越来越不喜欢呆在青山合抱与绿水环绕的出生地。我做梦都想离开无书可读的山村,走进有书可借和有书可读的城镇。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机会终于来了。经过参加刚刚恢复的全县统一中考之后,一所乡村完小开办的两年制附设初中班里,只有我被县一中录取。我由此实现了进城读书的愿望,从此搜书阅读要比乡村容易多了。虽然当时许多书还未完全解禁,但来自四面八方的同学,还是有不少带来了让人难得一见的好书。有一段时间,我每次搜书都会有满意的结果。往往是,我将写有书名的纸条在同学中一传,很快就有同学回复能找到这本书。特别是一位徐姓女同学,即便再难找的书她都可以找到,原因是她的姑妈就在县图书馆工作。而三年后我离开县城到一座远方的城市求学时,虽然搜书的条件更好了,但每当一时搜不到想读的书时,自然免不了想起这位高考落榜的老同学。
很多年了,不论在城里求学还是谋生,搜书阅读几乎成了我业余生活的全部。在一些年月里,书店里搜不到的书,大都可以在学校图书馆或省市图书馆找到。然而随着出版业的日渐繁荣,出书速度的不断加快,大小图书馆的图书购置数量反而越来越少了。主要原因是,出版社出版的新书越来越多,书价也越来越高,可图书馆每年购置图书的经费却没有随之增加。于是对搜书者来说,只有搜旧书时才去光顾图书馆,倘若是搜新书的话,最好还是进书店。
不论是新书还是旧书,搜书的过程都让人充满了期待与不安。搜而有所获时,当然是激动不已;搜而无获时,则往往食而无味。对于想读的新书,一时搜不到不要紧,毕竟以后还有机会。但对于旧书,尤其是一些出版年代久远的旧版书,能搜到的机会只会越来越少。10年前我就有一个愿望,要将自己年少时阅读过的绝版长篇小说尽可能地搜之收藏,为此我总利用出差或旅游的机会,到许多城市的旧书市场去努力搜寻。可许多年过去,有相当一部分要找的书还是搜不到影子,比如《战斗的青春》《剑》《破壁记》等等。而有些旧书,即便是搜到了,往往也要价不菲,有些甚至超过了原书价的上百倍,让人在购买还是放弃之间难以决定,并由此而心生烦恼与不快。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搜书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条件。于是许多时候,我不再外出到图书馆或书店搜书,而是喜欢在家上网搜书。网上的各种新旧书店自然是搜书的最佳去处,只要手把电脑鼠标,就可以在网上书店自由“出入”,在各种图书封面或书名上随意点击查看,或者干脆直接往网页上的“搜索”框里输入书名,然后点击“搜索”,你要的书十有八九就会通过各种讯息显示出来。只是需要注意的是,网上书店都是要求先将书款打到其银行账户,然后再给你寄书,这就涉及到信誉问题。像当当、旌旗等大型网上书店,完全可以放心打款购买,但对于网上层出不穷的小书店,特别是许多专卖旧书的网上小书店,打款购书其实是有风险的,许多读者都有过被骗书款的经历。而就我的几年网购图书的经历来看,应该说绝大多数网上卖书者还是讲诚信的。
搜书,对于读书人来说,是一辈子都放不下的活计。乐之忧之,苦之甜之,大概也只有自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