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书活动热之冷思考

(2010-06-07 09:28:15)
标签:

公共图书馆

读书活动

高校图书馆

读者

美国

文化

分类: 本报·声音

  □本报特约评论员 顾健

  四五月份,即通常是图书馆较热闹的时候已经过去了。借着“世界读书日”的东风,国内很多图书馆举办了读书日(周或月为期不等)活动。这些活动形式多样,粗略地分一下,大体有三类。一是各类讲座、展览、好书推荐、读者选书、电影放映等特别推出的主动型服务;二是读者征文、朗诵比赛等有读者参与的展示型活动;三是优秀读者评选、读者超期豁免、文明阅读呼吁等与借阅行为相关的标向型宣传活动。毫无疑问,这些活动对提升图书馆形象、推广图书馆服务、吸引读者到馆、引导读者读书、激发读者的热情等方面起到了积极有益的作用。
  然而在热闹的背后,冷静下来,内心深处的忧虑总忍不住要浮现。举个例子来说,图书馆举办学术讲座,即便高校图书馆是学术机构,与教师、教授是有一些联系的,但为了取得好的效果,还是要颇费心思地通过各种关系找一些所谓的专家,贴上不菲的演讲费。但作为组织者,对能有多少人参与依然心中无数,于是还得费力通过学校的各种学生团体、管理学生的部门发布指令或送些实惠来组织听众到场,以免到时冷场,面子上过不去。这该怨谁呢?专家确实是货真价实的,但要达到一呼百应的出场效果,也不是所有学科的所有专家都具备这种能力。如果专家真是具备这样的名望,普通图书馆恐怕也付不起出场费。埋怨读者吗?读者可是上帝啊,本来也不全是自愿来听,是各种纪律要求和实惠条件吸引而来的。怪自己吗?本就忙得不亦乐乎,还在紧张的经费中割出了不少银子,处心积虑地照顾活动中的每一个细节。当然最终,场面很宏大,宣传效果很好,领导很满意。
  在传统文化中,中国人是颇注重面子的。虽然过去图书馆“闭馆自守”不注重宣传自己,现在总算是醒悟过来,既宣传了自己,又给方方面面“撑足了面子”。但重面子轻实效,长此以往,忧虑会变成危机。
  国内公共图书馆的居民持证率、人均借阅量等与发达国家相比均较低。虽然热闹的读书日活动可带来短暂的人流旺盛,但若没有后续注重实际的服务的支撑,必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现状。随着网络和电子书的普及,到馆人次和人均借阅量在发达国家的公共图书馆也呈下降趋势,因此,我国公共图书馆可能永远达不到发达国家曾经的借阅量高度了。
  据了解,国内高校图书馆的人流量、人均借阅量远高于美国同类高校图书馆。但是,我们有三到四成的流通量涉及的是虚构类小说,这在美国大学图书馆少之又少,美国学生主要是在中学阶段从公共图书馆借阅小说。当然,这与我国高等教育基本上实行全日制住校、现有教学模式下学生的时间较宽裕有关。令人警惕的是,这几年部分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的借阅量却急剧下降,这固然有网络和电子书带来的影响,但也和生源扩张导致读者情况发生变化有关(深层次的原因目前尚不清楚)。当前情况下,这种局面绝非图书馆搞一些热闹的活动所能扭转。
  笔者一直忘不了几年前参观一所“211”大学图书馆的古籍阅览室时的情景:线装书摆在古色古香的书橱内,令人肃然起敬,然而无意中瞥见读者在座位上阅读的竟是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用书,就颇令人惊讶、感慨了。学生利用古籍阅览室的空余座位虽不能说就是坏事,但图书馆如何贴近读者需求,发挥自身的最大效用,则是一个值得图书馆人不断探寻的问题。
  就拿好书推荐来说,虽然它是读书活动中的重头戏,但其实也该是常态服务。广义上说,图书馆选购的每一本书都是对读者的推荐。读者虽说可以通过书目查询系统或类似关注引文的方法自主选择阅读,但国内图书馆藏书动辄数万、数十万,如果缺乏进一步的推荐,一般读者会因迷失方向知难而退。勉立而行不免会寂寞而难以持久,因为任何一本感觉平平的书都可能打断你的阅读历程。当然不可否认的是,所谓的专家往往只是某一领域的行家,靠他们推荐一份书目以适应所有类型读者和不同阅读阶段读者的需求,这几乎是不可能做到的。但是,这绝不意味着图书馆人可就此不作为。从了解读者群以精心选择图书,到听取读者的购书建议,再到一个个具有学科背景的馆员根据每个读者提问的实际情况量体裁衣地提供参考书目,再到根据同一主题向读者推荐观点不同的书以让他们自己获得阅读思考的收获,这都是体现馆员细致、务实的专业服务的地方。美国的公共图书馆通常会组织一些热门图书的读书会,让读同一本书的读者互相交流读书心得,以激发其阅读热情,这无疑是一个很值得我们借鉴的做法。
  热闹之余,我们作好体现馆员专业服务的准备了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