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性”为本另解
(2010-05-27 14:07:18)
标签:
知止人性图书馆学开架书库文化 |
分类: 本报·声音 |
□豫阳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於江海。
朴实无华也是无名的“道”的一个特性。能在“朴”中体现道,就能使雨露滋润万物。国家制定制度时能体现“朴”,自然就能很好地把握好分寸。分寸把握得好,做什么事情都会成功。从此角度说,“朴”是万物运行的根本,也是我们做事的原则。我们可以理解“朴”为事物的本质、本色、本原、根本。木头经能工巧匠之手,顺其纹理可以精雕细琢成非常精致的器具。善治玉者,可以将一块不起眼的璞雕琢成精美的环佩。治国者能守“朴”,则可以使万民自宾。治“馆”者能守“朴”,则可以使全馆和谐。
图书馆是一个小社会,社会的根本是“人性”,“人性”也是图书馆管理的根本。
图书馆的读者是社会的普通人,读者的“人性”自然也是千差万别无所谓善恶优劣的——我们不能用任何方式去分辩读者的人性,也没有权力去进行区分。我们不能想当然地给读者贴“人性恶”的标签,但同样也不能给他们贴“性本善”的标签。
但是图书馆人在进行学术研究中,却往往在自觉不自觉地给读者贴标签。这些年图书馆学研究中比较热门的研究关键词是“以人为本”,图书馆立法、制度建设、管理、业务工作、服务等等,都讲究要“以人为本”。好像只要一把“以人为本”喊在口上、挂在墙上、行在事上,图书馆工作便会做得无与伦比了。查CNKI中文期刊数据库,1994年以来的图书馆学论文中,篇名中有“以人为本”的就有700多篇,关键词为“以为人本”的则有近4000篇,“以人为本”之主题,则基本上都集中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共图书馆宣言》中要求的,图书馆“应当向社会上一切成员自由地、平等地开放,而不管他们的种族、肤色、国籍、年龄、性别、宗教、语言、地位或教育程度”。从理论上说,人的权利是平等的,读者利用图书馆的权利是平等的,图书馆要为读者平等地提供服务。图书馆可以在服务读者的过程中预设其为君子:读者会从各个方面自觉遵守图书馆的各项规章制度。
“谩藏诲盗,冶容诲淫”,人心都是肉长的,读者来到图书馆,人肉之心也自然避免不了有一个随机的“趋利避害”的动机选择。除了个别专业的梁上君子混到图书馆里来是另有企图外,我们可以假设绝大多数的读者来到图书馆都是来获取文献信息服务的。但如果管理制度有漏洞,工作人员不按严格规范的手续提供服务,说不定也会让一些本来并无坏想法的人趁机揩些油水。发生在图书馆的偷书、撕挖报刊、偷窃公物、破坏设备、非法下载等等,不能说都是某些人专门跑到图书馆有目的地做的,恐怕多数还是一些普通读者借管理上的漏洞顺手而为。我曾经在某大学图书馆的检索大厅里见识过,十几台检索用电脑上的滚轮式鼠标的滚轮多数被人抠走了,读者检索时只好滑稽地用手指头插进去控制光标位置。这种发生在图书馆日常管理中的事,如果在“读者永远都是正确的”的定理下来解释,就只能说图书馆做得不正确了,是因为我们自己在管理上没有扎紧篱笆。假如:多装几个吊在天花板和墙角边的摄像头,就会减少一些小偷小摸;在开架书库里多巡视几趟,会减少一些乱丢乱放;书库外安装安检门,可以有效地吓阻偷书行为;借还、阅览的操作手续严格一点,可以减少书刊的丢失;读者还书时检查严格一点,可以避免个别读者偷换书芯或撕页涂画;严格让读者凭证上机,可以避免有人不正当使用机器设备……先小人后君子,比发现后听人大声喊冤要好得多。
如果能进一步做到让那些进到图书馆来想顺点东西的人只能老老实实呆在阅览室看书,则不但可以实现“读者永远都是正确的”,对图书馆人而言,也是善莫大焉。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