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悦读”本身就是一种疗法

(2010-05-13 08:58:07)
标签:

养生

承浆

脑部

疗法

金庸

文化

  □绍之

  前一段时间,谈了不少因不顾脑部发出的微弱抵触信号而强行阅读导致“受伤”的问题,估计都看腻了。不是谈“悦读”吗,为什么不讲讲真正走入悦读境界后的好处呢?好处当然有:在无压力状态下阅读,其中的舒适惬意自不必说,而在悦读的每一个片段甚至瞬间,生理上感受到的甜美畅快,恐怕没有多少人去留意吧。
  由于在读一本书(即便是美文)的过程中,会不时地遇到脑部发出“不想读”的信号,因此悦读状态能平稳持续的很少,往往是片段,甚至是瞬间的连缀。举一个例子,拿起一本《明朝那些事儿》来翻阅,也许在最初的1小时,由于被别致的文风和所不了解的历史知识所吸引,因此读起来异常惬意。但脑细胞总会有疲劳损耗,哪怕是面对这样的好书(另外,文字也不大可能从头到尾魅力不减,金庸都做不到),所以,隔一段时间大脑就会发出微弱的“不想读”信号。如果你及时感知并收手,当可阻止对脑细胞的伤害。但还没完,岂止是阻止伤害,你的这一举动还能润泽大脑呢——一正一反之间,差别可就大了。
  这一举动是如何润泽大脑的呢?笔者引导一下各位看官:当大脑发出“不想读”的信号时(这种信号的发出无道理可言,为尊重咱们的“身体司令部”,当无条件执行),即便你正看到情节的关键处,哪怕是一句话的一半,也别管,收眼是真。这时,你就会感到后背脖根儿处的督脉大椎穴,有一股细细的暖流缓缓上行至头顶百会穴,再经鼻尖落至唇下承浆穴散开,那感觉真是快美难言。若仔细体会,整个过程会持续5秒以上,但臻于化境的极美瞬间也许不到2秒(即气流从大椎上冲百会的那一段)。中医对穴位的描述很贴切,像“承浆”。在上述过程中,简单以“气流”形容不足概括其妙,用“琼浆”最恰当。一股琼浆玉液生自大椎,盛于百会,承于唇下——“承浆”是也。
  笔者虽是金大侠的粉丝,但以上所写可不是武侠小说中情节,而是亲身体会到的。人体的特异功能固然被一些人夸张得很玄,令你嗤之以鼻,但养生气功不是水中月镜中花。体质敏感的人气感强,体质不敏感的人气感弱,但都属客观存在。其实,这种快美的感受不光能从阅读中体悟到,在生活中,及时体察脑部发出的“不想做(某事)”信号,无条件地凛尊调整,效果也是“一样一样儿的”。只不过在悦读中,既有饱餐美文、在无压力下获取知识和对症施读的精神之悦(第一个层面),也有及时把握脑部感受而生发的生理之悦(第二个层面),二悦相加,悦莫大焉。也许是笔者孤陋寡闻,中外关于“阅读疗法”的定义多停留在第一层面。对养生气功之妙,老外肯定是两眼迷茫,说了他们也不信,咱自己可得好好加以利用哉。气疗百病,对于此点金庸在小说里说得很明白了,不再赘述。
  还须强调,在“第二个层面”的修炼上,可耐心一些。气感是能后天培养的,先天体质不敏感的人,可以在阅读中多留意细微的妙处。哪怕是体质再不敏感之人,对“不想读”的信号都能体察到,当无疑问——“不想吃”的信号你为什么能及时体察呢?这不是一回事么?感知信号后,立即不打折地付诸行动,那么能获得生理上的美妙感受也毫无疑问(只是多少的问题)。平时能留心观察生活的人,会有很多浑浑噩噩的普通人所没有的惊喜发现,而留心观察自己身心(尤其是脑部)感受的人,也是一样。
  好了,谈了这么多“不想读”的信号问题,聪明的你其实可以触类旁通一下,即当面对脑部发出“想读”或“想读什么”的信号时,也应立刻行动起来。
阅读,是生活的一部分,因此在脑部的固定意识中,时不时会提醒你“现在是不是该读些东西了”。习惯上,一旦大脑提醒“是不是该吃些东西了”时,你大概会毫不犹豫地找来饼干、方便面、瓜子之类,可别委屈了胃。当大脑提醒“现在是不是该活动活动了”时,你大概也会重视起来,俯卧撑、站马步、倒立、出拳踢腿,之后则精神大振。而当涉及到“现在是不是该读些东西了”时,你是否也能立刻放下手头的事情,找一本书或点击一个博客开读呢?未必。比如笔者现在正写稿,有时限要求,写累了,想读点萨苏的博客,大概不可能,因为有“压力”在也。但在无压力下,对大脑时不时产生的阅读欲望你就会重视么?请君自检。
有了阅读欲望后,即刻行动,再根据“具体想读什么”的大脑指令去执行,这也是悦读生活的一部分,也是养生的重要环节。
  “悦读”,如若换一种说法,就是在无压力下严格并即时执行“想读”“不想读”“读什么”等脑部指令。而照此说法,若深入到“阅读疗法”的环节中,就会发现一些问题:有时候,正在施行“阅读疗法”的患者其实并不处于悦读状态,无疑对养病不利。例如,对抑郁症患者开读《鹿鼎记》的方子,这本没有错。但《鹿鼎记》毕竟不可能人见人爱,患者若本身就不爱读这类书,你就不宜强迫(或强劝)。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你给咳嗽患者强迫吃养阴清肺丸,或许捏着鼻子嚼几颗下去就止住了咳嗽。但,“阅读疗法”本就针对于心理层面,或从心理层面着手疗内伤,你一上来就开出令患者抵触的方子,无疑起了个坏头。当然也许经过个把月的适应,患者肯定了《鹿鼎记》的可读性,逐渐读得开心起来,但那是后话了——先损后益,总体结算下来是正数还是负数?这就是个问题。
  因此对“阅读疗法”开出的方子,就不能像其他处方那样由医生来搞武断了,应先和病人商量。要让病人彻底放下包袱,不要怕辜负医生或家人的美意。对于不愿意读或试读几页怎么也提不起兴趣的书就别勉强,而对“药方”中开列的没读过而自己有好奇欲的书,则可以尝试。患者必须得有心理上的主动性,才能让“阅读疗法”走顺畅吧。
  故而,“阅读疗法”应该改改名字了,叫“悦读疗法”更好些。若是咬文嚼字的话,“悦读”本身就是一种疗法,而“阅读”不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