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馆员”非彼“馆员”
(2010-04-15 08:50:33)
标签:
留学馆员图书馆学信息学美国 |
分类: 本报·声音 |
□顾健
同一个词可以在不同语境中表现出不同内涵和外延,“馆员”是其中的典型之一。
现代意义上的馆员是指在图书馆学和信息学方面受过专门训练的信息专业人员,能够为用户收集、管理信息并提供服务。这来自维基百科、美国劳工部网站、美国教育部教育统计中心的定义以及英国的相关网站上。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吴慰慈如此定义“馆员”:“收集、整理、组织、传播信息以及管理图书馆的专业人员”。上海图书馆馆长吴建中定义“馆员”是“为读者(包括潜在的读者群)提供经过整理、分析、综合的信息和知识,并利用各种有效手段为读者提供信息咨询服务的专业人员”。关于职称中的馆员,仔细研究图书资料专业馆员资格条件或评审标准可知,其对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术工作能力、业绩成果、论文著作、计算机水平、外语水平等的要求都非常明确,和现代意义上的馆员相差不大。
中外对“馆员”的定义都是专业人员,这一点是清晰而简单的,为什么还会有图谋先生所说的“馆员”不简单,馆员泛指图书馆工作人员呢?
其一,尽管国内图书馆学界和图书馆界高层对“馆员”的定义是明确的,但“馆员是专业人员”这一认识在业内仍很不普及。很多馆长,包括学术水平很高的高校馆馆长,甚至是图书馆队伍建设专业委员会成员都望文生义,将图书馆工作人员统称为“馆员”,可能是基于用工体制或面子,仅将清洁工排除在馆员之外。究其原因,是和现在的许多所谓“馆员”一样,一些馆长也没有接受过图书馆学信息学教育(虽然他们通过自学在图书馆工作中做出了大小不等的贡献)。馆长和工作人员对馆员的专业属性认识的局限性是必然的。
其二,国内外对“馆员”的定义虽然都是专业人员,但国外侧重的是所受的专业教育和训练,并且以此作为进入图书馆行业工作的一个门槛,保证了馆员的专业性,也具有很强的排斥性。国内的定义则侧重于岗位性质和工作能力,内涵是和国外一致的,但由于没有明确的职业门槛,且现实中馆内的一些专业岗位也总要有人担当,职称也是人人要上都能上,因此“馆员”的外延被扩大了,内涵不知不觉中被偷工减料,此“馆员”已非彼“馆员”了。
其三,我们很难想象在医院护士会替医生给病人开刀动手术,也很难想象眼科医生去医治心血管方面的疾病,因为不同的职业有着各自很强的专业性,客串的后果很严重。在美国大学图书馆,不但馆员和其他专业的技术人员、职员之间严格区分,即便同为馆员,馆内不同的专业岗位也不是随意可以相互客串的。国内图书馆由于工作人员分类不清,缺乏真正意义上的馆员,服务质量相对较差,导致社会对图书馆职业的专业性不认可。
其四,在美国,馆员的专业性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最早也是由其他职业的人替代。二战结束后,进入大学学习的人增加,图书馆学教育抓住机会迅速提升,并逐步达到非图书馆学信息学硕士毕业生不能进入图书馆从事馆员工作的程度。目前,我国大学生、研究生数量很多,图书馆录用员工的选择余地很大。本来是强调馆员专业性的大好时机,但由于业内外对馆员专业性的认识不够,使得图书馆录用人时以非图书馆学信息学的高学历为重。也由于没有门槛限制,“三后一帝”之类有社会背景的人仍在不断进入图书馆成为所谓“馆员”。
其五,美国馆员的图书馆学信息学硕士学位是在其他专业学士学位的基础上获得的,学制才一年,同时非常注重实用性。这样的馆员实际上是复合型人才,绝非理论性强动手能力弱的人。反观我国的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即便我们的馆员由图书馆学情报学毕业生担当,此“馆员”仍然非彼“馆员”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