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改制,不能一改了之
(2010-03-17 15:40:42)
标签:
中国出版集团武汉大学出版社体制柳斌杰文化 |
分类: 本报·声音 |
□本报评论员 胡北
去岁年初,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在多个公开场合鼓舞人心地指出,2009年是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攻坚年,而2010年则是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决胜之年,出版社体制改革将全面完成。全国政协委员、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李东东在今年两会上再次确认了这一出版体制改革完成的时间表。
应该说,当前,我国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已经触及到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进入了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2009年初,新闻出版总署明确要求,所有地方和高等院校的经营性图书、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出版单位2009年底前完成转制,但事实上,任务没有如期完成。完成的出版社中,大多数也只是进行了企业法人登记,其象征意义更加明显。
说通俗一点,只是给出版社社名加了“公司”字样的后缀,其他一切照旧。
早在1997年,武汉大学出版社就在工商管理部门注册了企业法人,但出版社并未实行真正的企业化运作。直到2007年12月,武汉大学出版社才整体转制为武汉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成为首批19家高校出版社改革试点单位之一。
改革遇到阻力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对此,柳斌杰署长有着清醒的认识。他指出,2010年,一是要继续完成好中央各部门各单位出版社的体制改革工作,确保在2010年12月前全面完成改革任务。二是要做好高校出版社和地方出版社的改革验收工作,推动各地区各部门及时总结经验,提出对策,巩固和扩大成果。三是深化音像电子出版业改革,特别是要重点推动独立的经营性电子音像出版单位的改制工作,确保在2010年年底前全面完成任务。
我国出版行业存在着大的不大、强的不强、普遍小而散的状况。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大型出版传媒企业的规模、经营上都存在很大差距,与出版大国的地位很不相称。柳斌杰署长也承认,我国是出版大国,但不是出版强国。他进一步指出,要用10年左右的时间实现由出版大国向出版强国的迈进。
目前,出版体制改革面临哪些主要问题呢?用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总裁聂震宁的话说:出版社转企改制,不能一转了事,如何创建现代企业更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国家还应出台相应的规划,集中力量打造一流的现代化出版传媒企业;国内出版行业和市场要加强管理,建立良性的竞争环境,维护好市场的秩序。
转企改制后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加大战略重组的力度,以国家为主导、企业为主体,作好规划部署,采取行政与市场相结合的办法,实现跨跃式的规模扩张。
由于体制原因,高校出版社一直是出版体制改革的难点。高校出版社归教育部与新闻出版总署双重领导,又是所在高校的二级法人单位。高校出版社改制成公司后,如果不能够引进校外资本,只是与校内企业进行资产重组,这样的改制只是换汤不换药,新瓶装旧酒。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出版体制改革中,全国各出版社积极探索,大胆尝试,还是敢为天下先的。与其他行业的改革一样,出版体制改革也是摸着石头过河。我国的580家出版社,由于性质不同、主管单位不同,其体制改革的模式也不尽相同,孰优孰劣,现在判断还为时过早。
一是以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为代表的模式。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是中国最早成立的出版集团,是中国首家出版改革试点单位,其模式主要表现为,将下属出版社的发行业务剥离出来单独成立一个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发行中心,出版社则成为一个个编辑部。其优势在于,能够对资产进行有效整合。其劣势也是比较明显的,出版社丧失了法人主体,缺乏主动权和积极性。
在这种模式下,上海世纪出版集团的品牌不断提升,下属出版社的品牌则有所萎缩。
二是以中国出版集团公司为主的模式,这是一种松散型的出版社联盟。由于中国出版集团下属成员单位如人民文学出版社、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荣宝斋、三联书店等都是我国出版界的老字号与排头兵,出版社的品牌价值和出版特色极为明显,商务印书馆更是百年老店,只有保持这些出版社经营的独立性,才不至于损害出版社的品牌。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的这种模式是必然的选择,也是其他出版集团无法复制的。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正在整合集团力量,寻求数字出版上的突破。
三是以即将组建的中国教育出版集团为代表的模式,该集团将包括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教育电视台等成员单位。传统出版产业规模小,年产值600亿左右,甚至都不及很多单个企业,显而易见,这一组合将是出版界拓展产业链的最大胆的一次尝试,官方认为它很可能将成为中国出版业的龙头老大。
其他主要模式还有出版集团与新华书店集团互相兼并重组,典型的如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四川新华文轩股份有限公司。其中,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是出版界首家双百亿单位,这双百亿主要是由江苏新华发行集团贡献的。
数字化、网络化时代的到来,给出版体制改革带来了挑战和机遇,而“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则成为出版体制改的助推器。以中国出版集团公司为例,近两年,公司已经在巴黎、悉尼、温哥华等城市建立了出版公司,在纽约建立了新华书店。2009年,创办了韩国首尔木兰出版社、德国法兰克福丁香出版社、美国纽约梅花出版社,2010年还将与日本联合创办玉兰出版社。
新闻出版被认为是计划经济的最后一块堡垒,有很多方面需要突破,最需要突破的就是观念和理念,比如产业观念、大媒体观念、市场主导观念,只有观念突破了,方向才能明确,才不至于畏首畏尾,疲于应付,徘徊不前。
简言之,出版体制改革,不能一改了之。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