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胡北
第三极书局是被价格战拖垮的。
在第三极书局与中关村图书大厦大打价格战之初,一位网友在天涯上留言说:“但愿第三极书局不要成了‘第三极输局’”。
结果一语成谶。2010年1月20日,第三极书局正式关门歇业,距离其开业正好三年半多一点。
1月8日,由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中国新华书店协会联合制定发布的《图书公平交易规则》正式出台,其中规定新书不得打折,特别是网上书店卖新书不得低于8.5折,此规定遭到社会媒体特别是网友的炮轰,引发了轩然大波。
仿佛为了印证“新书限折令”的正确和必须,不到两周,号称中国最大的民营书店的第三极书局轰然倒塌,直接死因就是折扣战。“新书限折令”的反对者心里哇凉哇凉的,大约都要埋怨第三极书局忒不争气。
第三极书局冤哪。
关于“新书限折令”的话题还将持续讨论下去,而关于第三极书局,也许将彻底成为历史,与广大读者说再见了。
而读者是健忘的,第三极书局不过是故事中的一种,甚至都不能算是悲剧,无关痛痒,无关生活。
但回顾第三极书局的一生仍然是必要的,就是一个普通人,在弥留之际,同样有权利享受上帝的宽恕与爱抚。
何况第三极书局并不普通,曾经是中国最大的民营书店,被称为京城民营书店的巨无霸,其与中关村图书大厦3年的“8折之战”,孰是孰非暂且不论,单就惨烈程度而言,让书业痛心疾首,顿足不已,必将在书业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不过可能仅仅是负面的影响。
时光回溯到2006年7月15日,第三极书局盛大开业,打出的巨幅标语是“全球最大全品种书店现身京城”。第三极书店营业厅面积近2万平方米,店内有30万种图书和10万种音像制品。
几乎是在第三极书局开业的同时,一路之隔的中关村图书大厦以全场7.5折回馈读者,价格战由此拉开。
中关村图书大厦的这一促销活动一直持续了近3个月,被第三极书局称为“核战”。第三极书局从8月起实行8折,并于9月再作出决定——全场7折,一直到10月20日。
第三极书局董事长欧阳旭和总经理李松在《第三极书局告书业同仁书》中称:
“诸位同仁,请允许第三极也热烈地爱读者一回。9月1日-10月20日全场7折回应核战,自卫反击,遏制违规者。7折可以迅速让我们的书友们满意,可以迅速让我们的供应商结算量翻番,可以迅速让我们被打压的毛利总额回升。最主要的,可以迅速让违规者的营业额持续下跌,这样他才有可能理性地回到守规则的轨道上来。对于笃信并使用暴力的人,只能以暴制暴别无他途。我们坚信,违规者再强大,也不可能与全体书业同仁为敌,即使他声称‘代表广大读者的根本利益’。
确实,第三极书局迫不得已回应的核战,可能会给海淀区中小书店及北京图书零售业同仁带来经营上的震荡,在此我们深表歉意,恳请同仁们原谅,此举实属被逼无奈。我们愿与书业同仁齐心协力遏制违规者,为尽快恢复书业秩序而努力!”
行内人士都说,开民营书店的多少都是有点理想的,作为国林风老总的欧阳旭更是如此。《第三极书局告书业同仁书》就是一篇充满了理想色彩的战斗檄文,今天读来仍然让人热血沸腾。
可理想毕竟是理想,在现实面前是那么不堪一击。
有关方面曾经调解第三极书局与中关村图书大厦之间的价格战,但不了了之,8折成了这一地区图书的最高折扣。在正常情况下,一本书的出版成本约占书价的35%-40%,加上管理和发行费用,到了分销商手里是63%左右。对于书店来说,8.5折就已经是不赔不赚了。
第三极书局一直负债经营,3年下来,亏损4600万,关门停业时总负债7800万。2009年9月,第三极书局不得不搬离第三极大厦。10月3日,书店搬迁至昊海楼地下一层原来的国林风书店开业,店名改为“第三极书局国林风书店”。而搬迁后书店的规模大幅度缩小,勉强支撑到了年底,终于积重难返。1月18日,第三极书局的会员都收到了这样一条短信:“通知尊敬的读者:北京第三极书局有限公司决定于2010年1月20日停止营业……”
第三极书局以一种悲壮的方式结束了它的使命。
乐观的人说,第三极书局只是一个个案,不具有普遍性。
悲观的人说,第三极书局的倒掉宣告了民营书店大书城模式的终结。
有人说,民营书店普遍生存艰难,8成民营书店会消失,第三极书局只是开始。
还有人说,不仅仅是民营书店,国营书店的日子也不好过。
对传统书店造成毁灭性冲击的,远非简单的几家网上书城,而将来自一场阅读方式的彻底革命。这是关于阅读,以及知识、信息获取渠道方式的一次革命性变化。就像当年古登堡发起的印刷革命一样,抄写行业整个垮掉了。
唇亡齿寒,并不为过。
或许第三极书局倒掉的意义就在于此。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