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书目报业务交流会(山东站)印象

标签:
新华书目报征订业务交流山东大学图书馆山东省新华书店杂谈 |
分类: 市场·观察 |
新华书目报业务交流会(山东站)印象
不久前,新华书目报业务交流会(山东站)在济南举办,会议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会议的成功首先是因为会议的内容非常务实,业务交流,大家畅所欲言,无拘无束。其次,会议的形式也非常新颖,邀请了出版社、新华书店和图书馆参加,书业的上中下游汇聚一堂,在山东可能还是第一次,很多人虽然生活在同一个城市,都在图书市场里摸爬滚打,却还真是第一次见面,大有相见恨晚之感。
当然,会议的成功召开离不开山东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山东省图书馆和山东大学图书馆的大力支持,离不开山东省各出版社的大力配合与热情参与。会议的成功召开也证明了新华书店总店信息中心作为国内书业最活跃的信息中盘的价值,更加坚定了总店信息中心“信息创造价值”的服务理念。
三月的济南,春寒料峭。在微风细雨中召开的新华书目报业务交流会充满了暖洋洋的春意。
好男人巩兰芳
巩兰芳,山东省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因为同属于新华书店系统,包括巩总在内的山东省店相关负责人对我们特别亲切,感觉就像到了家似的。在办公室,在会场,巩总显得比较严肃,一副典型的山东大男人形象,说话显得慢条斯理,老练持重。给人的感觉是,领导就是领导,可敬而不可亲。
但其实这是假象,吃饭时就露馅了。通过巩总的自我介绍,以及他的两个下属山东新华文博图书音像连锁公司的总经理徐敬和和副总经理张军的“揭发”,原来巩总是山东省新华书店系统“爱妻协会”的会长,估计这也就一民间组织。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巩总不仅把自己家的家务活全包了,还把丈母娘家的家务活都包了。
见我们半信半疑,巩总现场传授了两道做菜的秘方,是他自己在长期的厨艺实践中摸索出来的,这下我们服了。
懂得生活的人自然也懂得工作,在巩总跟我们分享他爱妻经验的同时,也跟我们分享了山东省新华书店的去年取得的优异成绩。
据他介绍,2008年,山东省新华书店体制改革驶入快车道,并取得重大突破,相继完成了集团组建和股份制改造。2008年6月27日,组建山东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标志着由“店时代”进入“集团化”时代,由传统企业转变为国有独资的公司制企业。2008年12月31日,山东新华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标志着股份制改造取得新的进展,成为山东国有文化企业中第一家经省委省政府和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的股份制公司,实现了资本和传媒的双重对接,跻身于全国发行系统改革的第一方阵。
张军见缝插针,给我们介绍了书博会馆配会的情况。第十九届全国书博会即将在济南召开,山东新华书店集团承办书博会馆配会,张军作为馆配会的主要负责人在馆配会筹备阶段到处打听由本报组织评选出来的全国优秀馆配商名单,作为他们邀请馆配商的一个参照,他说,他不知道全国优秀馆配商评选是我们组织的,要不早就找我们了。
这次业务交流会,让我们双方加深了认识和了解,为今后的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业务尖子姜宝良
业务交流会当天,济南下起了小雨。姜宝良老师是业务交流会到的最早的嘉宾,图书馆人的敬业精神真不是盖的。作为山东大学图书馆主管文献资源建设的副馆长,姜宝良的影响超出了图书馆界,去年,人卫社收购加拿大一出版社,姜宝良作为顾问专门赴加拿大替人卫社做收购评估。
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姜宝良的发言,用句俗话讲都是干货,都是学问。他向大家汇报了山东省高校图书馆和山大图书馆的情况,信息量十分丰富。
山东省共有128所高等学校,其中44所本科院校,图书馆2007年中文图书购书经费约2亿元,馆配市场具有很大的潜力。山东大学有11个大的学科,全日制在校学生五万余人,图书馆拥有六个分馆。自2004年以来的五年,每年购置的中文图书3万余种,9万余册,约300万元。主要以学术图书为主,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图书的比例大体相当。2004年—2005年期间,在收藏的自然科学图书中,前10位出版社的图书占经费总量的49.84%,前20位出版社的约占60.62%。2008年收藏的自然科学图书中,前10位出版社的图书种数占总种数的65.90%,社会科学图书没有自然科学那么集中,前10位的种数只占12.16%。这些数字说明核心出版社出版的图书在高校图书馆占据了很大的位置,学术类图书的主要读者和收藏者是高校和高校图书馆。
据他介绍,山东大学图书馆的核心出版社排名第一的是清华大学出版社,前20家核心出版社中,只有一家山东的出版社齐鲁书社。
他同时也希望通过新华书目报这个平台,加强出版社、馆配商和图书馆(读者)之间的相互了解,能够出好书、出精品,把鲁版图书作大、作强。
热心读者王玉梅
山东省图书馆副馆长王玉梅绝对是我见过的图书馆报最热心的读者之一。她几乎收集了图书馆报(专刊)从2003年9月创办以来的每一期报纸,并且每期都认真阅读。在业务交流会上,她从一个第三方角度详细介绍了图书馆报的来龙去脉,重点栏目,出版周期,为图书馆报做了一个十分鲜活的广告,让本报总编辑赖雪梅感动不已。正是像王馆长这样一批热心读者的支持,图书馆报才能够由无到有,茁壮成长,取得今天的成绩。
创办《图书馆报》,是新华书目报发展的必然选择。作为书业唯一具有征订功能的报纸——新华书目报(包括社科新书目、科技新书目和读者新书目),在出版发行未放开的计划经济时代,为出版发行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新书覆盖率多达90%以上,承担着中国可供书目的智能,为新华书店及其门市店、图书馆采购图书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至今仍然是全国各级各类图书馆选购图书的不可或缺的工具。
随着出版发行的放开,新华书目报的征订功能受到了很大的削弱。在馆配市场,图书馆也开始实行招标采购,馆配商应运而生。出版社和馆配商每年都要制作大量的书目,提供给销售终端,馆配商的书目大多是在新华书目报征订书目的基础上拼凑而成的,这些五花八门的书目给新华书目报带来了竞争,客观上也给图书馆采购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俗话说,竞争是前进的动力。面对竞争,新华书目报不等不靠,而是积极转型。《图书馆报》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它在保持和强化传统征订功能的基础上,致力于打造出版商、中盘商和图书馆上中下游沟通与交流的信息平台。《图书馆报》与书目征订互为两翼,服务对象囊括了图书馆界所有的目标客户,定位清晰,功能突出,提升了新华书目报的品牌,绝对是贴近市场的创新之举。
此前,记者去山东省图书馆拜访,赵炳武馆长告知,山东图书馆5月9日将迎来百年馆庆,他们希望图书馆报见证他们这一辉煌的时刻,对此我们责无旁贷。
最优秀的合作伙伴高继民
青岛出版集团的副总编辑高继民可谓是本报最优秀的合作伙伴,因为业务交流会在济南召开,青岛社可以算是唯一的一家“外地社”,由此足见他们对业务交流会的重视,对与本报合作的重视。
青岛社在山东的出版社中举足轻重,他们刚刚完成改制,升格成集团,本报业务交流会前几天,他们才刚刚挂牌。因此本报业务交流会也是青岛社升格为集团后,高敬明参加的第一个业界盛会,其激动的心情是难以言表的。
2009年对青岛出版社来说是一个重要年份,他们正在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新的形势,新的任务,新的运营模式和治理结构,对他们提出了新的挑战,更展现了新的机遇。
通过业务交流会,高敬明加深了对本报的认识,表示将全面提升与我们的合作伙伴关系。在得知业务交流会之后不久,我们将在北京组织召开全国医学文献采访研讨会时,他马上表示他们一定要参加。
高总的这一番话代表了山东省其他出版社的心声。
参加此次业务交流会的其他山东出版社包括山东人民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山东大学出版社、山东美术出版社、齐鲁书社、山东画报出版社、济南出版社、山东美术出版社、山东文艺出版社、山东友谊出版社、明天出版社、泰山出版社、黄河出版社等十余家,与会嘉宾中相当一部分老师从事了一二十年的图书发行工作,本报作为一份征订工具报,伴随着他们图书发行工作的风风雨雨,积累了比较深的感情。通过此次业务交流会,他们欣喜的看到本报的变化和转型,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
没到场的会议嘉宾
实事求是的说,本报搭建的馆、社、店沟通的平台,为这次业务交流会的成功召开立下了汗马功劳。图书馆界的专家、学者现身说法,让出版社和新华书店对我们另眼相看。这些年,馆配市场红火得一塌糊涂,几乎成了书业的一根救命稻草,在出版社和新华书店眼里,图书馆就是读者,就是上帝。
在这次业务交流会上,除了王玉梅和姜宝良两位馆长之外,图书馆报的五位顾问还通过摄影机出席了此次会议,他们分别是中图学会秘书长汤更生、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主任王余光、中国社科院图书馆馆长杨沛超、国家图书馆中文采编部主任顾犇和全国中小型图书馆联合会会长郭斌。由于时间比较紧,我们没能采访到更多的顾问,甚为遗憾。
由于本报的这些顾问老师,都是图书馆界的大腕,很有影响力,他们都很客观的评价了本报在图书馆界的影响,对急于开拓馆配市场的出版社和新华书店来说触动是比较大的。五位没到场的会议嘉宾功不可没。
本报业务交流会在山东的成功召开,为我们下一步向全国拓展业务开了一个好头,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比较成熟的模式。出版社、新华书店和图书馆作为书业产业链的上中下游,一直没有真正形成有效的互动、交流与合作,特别是出版社、新华书店与图书馆之间,几乎老死不相往来,这肯定是不正常的,这样的产业链将不可能和谐与健康。
新华书目报源于新华书店,作为出版社与图书馆之间的信息中盘,承担着改造这条畸形的产业链的重任。
信息只有有效传递才能够创造价值,诚如斯言。
业务交流会会场
业务精英留影
姜火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