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朱永新阅读 |
朱永新:我的阅读生活
从2003年开始,每次“两会”朱永新都提出要建立国家阅读节这样的提案。之所以坚持要“把阅读进行到底”,是因为朱永新坚信“阅读”是当前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事情。
朱永新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阅读史。精神的发育最重要的载体就是阅读。人类最伟大的智慧、最伟大的思想没有办法从父母那里通过基因来拷贝、遗传,而是深藏在那些最伟大的书籍之中。阅读不是一个民族一劳永逸就可以解决的问题,而是这个民族的每一个个体都要开始重新面对的问题。没有阅读就没有个人心灵的成长,就没有人的精神的发育。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它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物相,但它可以改变人生的气象。人的精神可以因阅读而蓬勃葱茏气象万千。因此,阅读的意义在于,它在超越世俗生活的层面上,建立起精神生活的世界,使人超越动物性,不至沦为活动木偶、行尸走肉”。
朱永新还说,“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阅读的水平。我们的阅读率在下降,背后的问题并不是阅读下降本身,而是民族素质的下降。一个国家不是靠巨大的人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是靠阅读的人口。国家的竞争力最终取决于精神的力量,而精神力取决于阅读力。读书是一个国家非常重要的活动,只有重视读书了,我们国家才能有比较好的民族素质的提升,才能有比较好的民族精神境界”。
朱永新把阅读分析得如此透彻,把阅读看得无比重要。那么对于朱永新自身而言,阅读又是什么呢?他自己又是怎样身体力行地实践阅读的呢?
访谈:
一、关于对“阅读”和“阅读”的意义的理解
记者:您说过,“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阅读史”。能否以您的亲身经历对这句话来进行阐述和说明?
答:为什么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你可以看我们的躯体是怎么形成与发展的?当然,最初是在母体里面,寄生于母体,汲取母体的营养。来到这个世界以后,我们要喝牛奶,我们要吃鸡蛋,我们要吃牛排,我们要吃很多很多蔬菜,来补充自己躯体的营养,增强躯体的活力。但是我们的精神呢?精神的发展当然依赖于物质支持,因为大脑本身也是个物质体,但是精神本身,它是没有办法被复制,没有办法被遗传的。精神的发展同样需要食物,需要营养。
因此,我们就需要阅读,需要教育。我经常认为,学校的教育,我们现在每天的课堂,就是母亲的第一年的乳水,它只能管你有一个最初的滋润,但是它不能让你有一个长期的精神发育的成长历程。人们精神的最终成长靠什么?靠阅读。除了阅读,我觉得没有办法让人的精神成长起来。
我自己就有强烈的体会。小的时候,我的家就在一个招待所里面。家里没有什么书,但是南来北往的客人,经常带着形形色色的图书。向他们借书读,而且在他们离开的时候要归还,就成为我阅读的一种生活方式。那个时候,我经常捧着一本厚厚的书,在招待所屋檐下静静地阅读。精神的世界也开始慢慢地长大。
记者:这是您对读书意义最深刻的阐释,也许出自您,也许是您所信奉。您的读书格言是什么?您读书的方法呢?您认为有没有“读书不破万卷,却博学多智”的方法?
答:关于读书的格言,已经汗牛充栋了。我现在经常说也是最想说的是四句话: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她)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一个书香充盈的城市才可能成为美丽的城市。如果用更简单的话,那么我会说:改变,从阅读开始!这是我最近就要出版的一本书的书名。
我的读书方法,简单说就是四个字:静、思、觅、恒。静,说的是现时社会下,人们较为普遍地带有着浮躁不安和急功近利的心态,对读书人来说,能否抵御外在的喧嚣、抛却过度的物欲以一种古典的平静之心面对书籍,这是我们能否真正走进书香世界的前提,因为淡泊得以明志,宁静方能致远。
所谓思,指的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此言用于读书也然。因为读书的关键在于读书的过程中是否能够善思,能否“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进而时时闪现思维的火花。
我这里所讲的觅,既是指读书的种类、书的内容,更是强调在相对有限的自我支配的时间、空间情况下,应当积极有效地合理分配时间、充分利用时间,尽一切可能地通过读书来不断充实、提高自己。
恒呢,古人的“十年寒窗”之语,早就明示了学习、做学问要有刻苦、恒久的决心和毅力。而在现时期,教师能否甘守清贫与寂寞,孤身一人、孤灯一盏,以书的博大来温润自己的生命从而执著的追寻精神家园,即贵在一个“恒”字,否则任何计划、方法都是镜花水月。
记者:在成长的过程中,您认为对于一个中国人来说,了解自己国家的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有哪些是必读书?不同的书目有他赖以传世的突出特点,读者应当如何来理解和把握这些特点?
答:
而对于中学生,可能就要读《论语》、《孟子》、《中国哲学史》等。
不管如何,作为中国人,了解自己国家的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必须通过一些重要的中国文化经典。有不同的书目,但是所有的书目应该考虑人的阅读能力与阅读兴趣。
记者:现在很多人觉得阅读率下降的原因之一,是因为书价太贵。而您的支持者、北京大学信息资源管理系主任王余光教授认为,舍得在衣食住行上投入很多,却舍不得花几十块钱买书,这是人们的消费观念有问题。不知道您是怎么看这个问题的?您平均每月/年花在购书上的钱有多少?
答:书价总体上是贵了一些。与我们的收入相比,与图书价格和工资水平相比,我们的图书价格偏高。这也是有两个原因:一是出版业的垄断,民间资本还没有真正进入出版行业;二是出版业的负担普遍比较重,人员多,税务重。
二、朱永新的阅读经历
在朱永新的博客上,常常可以看见他写读书的文章。作为苏州市主管文教事业的副市长,作为全国政协委员,朱永新很忙。但是很忙的朱永新从来不会没有时间读书,不仅读,还常常有读书心得付诸笔端。他愿意接受记者的采访,把自己的阅读故事与大家分享。
记者:您说过,您大学时代是图书馆的常客,那么您现在还经常去图书馆吗?还是自己到书店去买书?人说“书非借不能读”,您认为呢?
答:现在去图书馆的时间不多,买书的时间比较多。因为我自己差不多已经建立了一个图书馆,专业的书基本已经具备。特别需要的书,可以请学生或者朋友帮助借阅或者购买。借的书因为要还,所以会尽快读。但是自己买的书可以反复读。
记者:作为苏州市的副市长,您有主管的很多工作要处理,日常还有多少时间用来读书呢?在您的博客上经常看到您写读书体会的文章,您最近读到的比较欣赏的一本书是什么?您喜欢该书的原因是什么?
答:我每天基本上会挤出时间读书。早晨或者晚上,每天半个小时左右。最近比较喜欢的书是《从优秀到卓越》和《朗读手册》。前者我写了一万多字的评论,因为它对于我们建设新教育实验的队伍有借鉴的意义;后者是因为它深刻地阐述了阅读对于个体和社会的重要影响。尤其是绪论关于阅读价值的那首诗:
你或许拥有无限的财富,
一箱箱的珠宝和一柜柜的黄金。
但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
我有一位读书给我听的妈妈
记者:您青少年时期最喜爱的书是?请您告诉我们喜欢它的理由。您会把您为青少年时喜欢的作品推荐给现代的青少年吗?
答:小时候无所谓最喜爱的书,因为那是一个没有书的时代,找到任何书,都回如获至宝一样贪婪地阅读。没有目标。真正的阅读是在上大学,最喜欢的是传记类作品,像林肯、居里夫人传,还有一本记录个人成长史的《产生奇迹的行动哲学》,这是一个日本人的作品。喜欢他们,是因为我经常可以从中汲取前行的力量。
后来往往习惯与集中一段时间读一种类型的书,如集中读中国哲学史、集中读教育史等,一般配合研究进行阅读。前一些日子读的《如何改变世界》和《从优秀到卓越》,是我最近阅读而且特别喜欢的两本书。最近读的《朗读手册》、《南怀瑾讲演录》和《勇敢抉择》也非常有意思。
记者:在您的阅读史中,是否也有对您的阅读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的人?他给了您怎样的指导?这段经历能否拿出来与我们分享呢?
答:应该说,影响我阅读生活最重要的人是我同学刘晓东先生。在江苏师范学院读书的时候,他经常不去教室上课,而是去图书馆读书。每有好书,便推荐我阅读,与我分享。记得当时一起读福泽渝吉的《文明论概略》,一起读洛克的《教育漫话》,为其中的许多精彩思想而感动。因此,在大学读书期间,图书馆就成为我的精神家园。那个时候,为了占一个图书馆的座位,几乎每一天都在费心。有一段时间,我每星期一从图书馆借一批书籍,同时还一批图书。工作人员经常怀疑地问我:“你读了吗?”现在,许多大学的图书馆已经是门前冷落车马稀了,在图书馆谈恋爱也成为许多大学图书馆的风景。
记者:读书给了您什么可贵的东西?您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答:没有阅读就没有个人心灵的成长。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它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物相,但它可以改变人生的气象。人的精神可以因阅读而蓬勃葱茏气象万千。因此,阅读的意义在于,让我们在超越世俗生活的层面上,建立起精神生活的世界,从而超越动物性,不至沦为活动木偶、行尸走肉。
最大的收获是读书让我有更加宽阔的视野,让我懂得人生最好的老师是书本。
余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