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市面上一部装帧素雅、字里行间透露着老北京文化氛围的书《边吃边聊》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这书搁置于书架上说吸引人,没畅销书那么眩目聚拢人气,说不吸引人吧,它卖得确实还不错。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记者见到了作者李其功,就是这本书的作者——一个道地的老北京人。
这个馋嘴的李其功出生于1968年——一个饥饿的年代,记者特别注意到他强调了“馋”这个字,他说自己是个特别馋的人,馋是个特点,是人的本质,可馋嘴的他偏偏就出生在缺吃少喝的年代,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李其功露出往事不堪回首的表情,充分暴露了他幽默的本性。本质幽默的李其功在偶然之间给《精品购物指南》投了篇关于吃的文章,后来遂变成了饮食的专栏作者,一写写了很多年。
《边吃边聊》主要是写老北京小吃的,绝大部分都源于李其功日常写的这些文章,北京那么多知名的饭店餐厅,为什么他不写这些,非得一脑袋扎进又窄又小的胡同,找寻那些即将被人遗忘的小吃呢?原因很简单,那些大的饭店谁都知道,早已名垂青史了,根本不在乎是否会被这个叫李其功的非职业记者写写,而这些小吃,特别是老北京小吃,再没人出来说说,恐怕真的会消失了,也不会再有人记得了,所以非职业记者李其功决定写这些濒危灭绝的小吃。
翻看这书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幽默和传神。幽默好理解,那是一种老北京人特有的幽默,建立在一种自谦的基础上,拉家常一般就把要说的事儿跟你说了,还挺谦虚,让人觉得哈哈一乐之后,这事特在理。书中的语言更是口语化,读着读着就觉得仿佛在和老北京人说话一般,看着都是享受。
传神,说来就话长了,做到这点可是需要功夫的,不仅是需要挨着个儿的把老北京小吃尝喽,更重要的是得和这些北京小吃的老掌柜们聊,还得是深聊。李其功坦言,有的文章别看短,可历时四载方才出炉。这与李其功不是专职记者而少了几分功利性有关系,他不着急,不靠这个养家糊口,所以做这些事情精而细。记得有一回他去拜访老北京有名的爆肚冯,只知其人住大雅宝胡同,具体何门何户、联系方式一概不知,可就是这个李其功还真有“铁杵磨成针”的劲头,他挨门挨户的敲,愣把隐匿多年的爆肚冯找出来了。有了这股劲头,文章想写得不传神都难。他跟记者说,在采访中特别深触的感到,这些人把毕生的精力都放在了北京小吃上面,为小吃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可是由于种种原因,他们被埋没了,所以他的想法很简单,就是能够帮助这些人,能够使得他们为后代留下点东西,因此才追根问底,写出来的文章虽短,但精悍,一语中的,让人读起来“是那么回事”。
李其功最开始并没有想写这些吃的文章,但特别馋的他爱收集关于吃和饮食文化的书,前些年国内出版市场还没有这类书,他便借助各种出差的机会,着迷一般找寻饮食文化的书,据说他们家现在专门有个又高又宽的大书柜用来放置饮食文化的书,都攒一柜子了。不过这些年,他已经极少买这些书了,最大的原因就是大量的书都是攒的,内容相似而粗制滥造,关键不是原创的,极尽奢华的包装内容却让人失望。因此看了那么多书之后,他便特别注重原创,加之《边吃边聊》字数适中,有许多珍贵的老照片,所以非常实在,一本书凝聚了作者13年的功夫,难怪封底说“20元钱您买走了作者十几年陶换来的宝贵财富,不贵吧!。”
北京小吃被压制,从而导致文化断层这件事说起来可就话长了。不过好吃的食客们有了这本《边吃边聊》,按照馋嘴李其功所记载的去吃,则不仅可以找寻隐匿市井多年的正宗老北京小吃,而且还会知道该怎么去地道地吃,地道地欣赏老北京小吃文化,所以真正会吃的人爱吃的人,不仅是吃,您还得知道怎么回事,而《边吃边聊》正好弥补了这个空白,告诉您北京小吃有点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