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周大新读书 |

本报记者 王艳
周大新专业作家。著有长篇小说《走出盆地》、《第二十幕》、《21大厦》,中短篇小说集《汉家女》、《香魂女》、《银饰》、《左朱雀右白虎》、《向上的台阶》,文集《周大新文集》(5卷)等
周大新透过朴实的文风所传达出的厚重的思想,他对于黄土地上默默耕耘着的农民命运的热切关注,都让人对这位河南籍的军旅作家几十年如一日对于故土及乡亲的拳拳之心、眷眷之情生出由衷的感佩。及至见到周大新其人,与他进行的一个半小时的交谈之中,他的谦和平易仿佛春风拂面又恰似冬日暖阳,让跟他相处的人觉察不到时间的流逝。
大概所有接触过周大新的人,对于他的第一印象应该都会是“朴素”,这种朴素不仅仅来自他的外表,更是源于他的一言一行,尽管多部优秀作品为他赢得了文坛众多的荣誉,但是这位操着河南口音的作者却将他一颗赤诚的心永远谦恭地伏在故乡的土地,几十年来他从来都未离开过他的故土南阳。因为是这块土地成就了他对于文学的梦想,成就了他今天的一切,而这块土地直至今日还在源源不断地给他提供着创作的冲动和灵感。
为书痴迷
说周大新是一个书痴应该不算过分,他的家里堆得满满的都是书。他说大约是不识字的父母把对于书的那份敬畏传给了他,因此从上小学时他对书就格外地珍爱。而现在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有一间大的书房,好让他的那些书能够分类存放,而不必只能将一撂撂的书堆在地板上。
他在多篇文章中都提过自己上中学时的图书馆,那是一个藏书2.8万余册的图书馆,还有一个不错的阅览室,那时他常常到阅览室去借阅各种杂志,最爱读的是《奔流》。那时每个同学都有一个图书馆的借书证,他从图书馆借了《青春之歌》《敌后武工队》《战火中的青春》《长城烟尘》《红岩》《林海雪原》《红旗谱》等大量小说。正是这些小说把他引入了一个神奇的世界,在他的心里,对作家的敬佩之情也油然而生,“我要能写一本书该多好”这种愿望像一颗小苗在他心里拱了出来。
提干后,接触的人也多了起来,视野也随之开阔,可以跟其他人交换书看。在肥城时他结识了一个在肥城新华书店的朋友,从他那儿看到了很多内部书,那时待遇也好了很多,每月有50多元的津贴,就直接从他那儿买书看,从那时开始接触托尔斯泰的书,《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都是这个时期读的。他说托翁爱一切人的思想对他影响很大,和他最初在农村接受的思想很吻合。因此他把能够找到的托尔斯泰的所有的书都找来阅读,包括他的一些中短篇。同时他也大量接触了其他外国著名作家的作品。从泰安调到济南,购书的环境更加优越,购书也更多。
调到北京后,虽然住房改善,书房面积也扩大了,但是他藏书的速度也在加快,房中的书柜更多了,房子依然嫌小,书房摆不下那么多书柜,他只好在地上堆书,一撂撂的书堆在书房里,把有限的空间弄得更小,他在书房中走动时得随时小心别碰到书,由于过于拥挤,有时找一本书往往大费周折,甚至惊动四邻。
读书的两种状态
因为爱书,周大新对书也有着深刻的认识,他收藏的书分多种,他的读书也有两种状态。第一种状态是翻一翻,并不细读;第二种状态就是在第一遍阅读过后,如果这本书吸引自己,就会返回去再读一遍,看它有哪些地方是值得自己学习的,把这些东西记到脑子里,同时也会通过做笔记,把它记下来。他说如果一部作品的结构方法、表达方式、叙述手段能够给他一个过去没有体验过的全新阅读感受,新鲜的冲击,这时他就会一点点去对其进行分析,看作者是如何来营构这个作品的。第二种阅读状态实际上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这个学习过程不是很快活,是带有思考的。
他认为在阅读时,不应该为书所役使,为了阅读而阅读。他说所有的书都应该为自己所用,要么能够给自己带来快感,要么带给人新鲜感,或者激发你产生新的思考,如果一本书起不到这样的作用,那么不读也罢。
渐知天命,周大新总觉得可以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对于时间的紧迫感以及对于好书的热爱,让他给自己定了一个阅读原则,即四不读原则:其中之一是,不能带来阅读快感的书不读,这种快感包括精神和思想上的。另一个原则就是希望多读些中国古代文学典籍。过去阅读的作品很大一部分是西方作品,对于我国的古代文学作品有些忽略,现在想补一下课。对于有些诗词,几十年后重读,对于其中优美的意境感触特别深刻。总之,他说现在读书追求的是随心所欲,就是不要再为任务而读,不再带有任何功利心地去读,对于第一眼读不下去的书,就放下不再去读,即使对于别人都说好的书也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