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作品阅读教学——教学设计
(2009-12-21 12:25:22)
标签:
阅读教学设计《瓦尔登湖》景物描写对话方式梭罗教育 |
分类: 教育教学 |
《瓦尔登湖》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瓦尔登湖》是美的,然而初读《瓦尔登湖》是难的。起初它甚至令我也难以卒读,很难想象它能让高一学生接受,所以它一直让我有些怀疑教材编者是否有点眼高手低。但是,后来我接受并喜欢上了她。起初,只是缘于我极想揭开一个谜——它何以被美国国会图书馆评为“塑造读者的25本书”之一!读了几遍,开始觉得里面的景物描写很美妙,继而觉得美妙景物的背后有一颗梭罗的心;再后来,接触到有关它的一些背景资料,再走进《瓦尔登湖》,仔细聆听梭罗的心音,我不禁觉得要被她的纯真、纯美俘获。她,给了我一个朴素淡泊的心地。
我们这个世界的喧嚣和浮躁需要经典来过滤和沉淀,然而经典的深邃往往令人望而却步。对于经典,中学生是向往甚至神往,然而对很多经典绝对又感到可望而不可即,他们刚一踏上森林的边缘便迷路了,他们需要有切身经历的导游。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初涉瓦尔登湖的足迹或许能给学生亲历经典的旅程以一些帮助。
身边的很多老师对《瓦尔登湖》是尽量回避的,编者也在2007年第2版中把它删去。但我们还是不能回避文学经典的森林——不能怕迷路就绕过它,我想带学生勇敢地走一遭。
教学目的
1、感受瓦尔登湖美丽的湖光水色,学会从写景手法着眼欣赏文中美妙的景物描写。(基于知识能力层面)
2、领会作者丰富深刻的感受,能具有追求简朴、宁静、纯洁、高尚的生活的欲望。(基于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
3、通过本文的阅读实践,了解较深邃的经典著作的一般读法。(基于过程与方法层面)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欣赏文中美妙的景物描写,了解较深邃的经典著作的一般读法。
2、难点:理解文中一些较晦涩的语句,领会作者的丰富深刻的感受。
教学方法:对话法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1)讲述:诗人海子卧轨自杀时身边带了4本书,其中就有一本梭罗的《瓦尔登湖》。这本书被美国国会图书馆评为“塑造读者的25本书”之一,是当代西方被广泛阅读的经典散文作品之一。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部远离人间烟火的作品到底何以具有如此巨大而经久的魅力呢!(2)板书:瓦尔登湖
设计意图:有关语句出自课后练习三,学生已知道,再次强调,以引起学生更强烈的阅读冲动。
二、
教师活动:(1)请学生速读课文,划出文中(重点从“一个平静的九月下午”和“十一月中的一个下午”两部分)自己认为较美妙的景物描写的句子。(2)提示:可从写景的角度,修辞手法等角度思考。不会读或不理解的词语自己查词典。(3)与学生交流,对学生未找出的符合要求的句子进行适当补充。安排学生自由朗读,体会景物之妙。可结合课后练习二。(4)板书:景
学生活动:(1)速读课文,边读边划,感受瓦尔登湖美丽的湖光山色,并选择一处,分析好在哪里。(2)独立思考分析后先与同学交流自己的体会、认识,再与老师交流。
对话方式:与文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
设计意图:快速直入文章精彩的语句,尽快进入美境,暂时忽略晦涩处,减少对经典的阅读畏惧感。学会从写景手法着眼欣赏美妙的景物描写,培养学以致用独立思考能力,并在交流的过程中体验共享的乐趣。
三、再读课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教师活动:
(1)请学生找出文中直接抒情或议论的语句,提出问题。(2)提示:若想透过这些抒情议论的语句领会作者丰富而深刻的思想绝非易事,给学生一些关于梭罗以及《瓦尔登湖》的背景资料。(可投影或印发)(3)对学生未找到的一些较关键的语句给以提示。可结合课后练习一。(4)板书:情
投影:背景提示
四、三读课文,质疑问难
教师活动:(1)请学生默读课文后大胆质疑。(2)给学生适当提示或解答。对于一些问题,学生可能有多种理解,要尊重学生,但应给以正确方法引导,让学生能从文本出发,并借助资料提示解决问题。
学生活动:(1)默读课文,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2)试着解决同学提出的问题,与老师交流。
对话方式:生生对话、师生对话
设计意图:通过此步骤,学生除可加深对课文理解,更可养成主动质疑自主解决问题之习惯。
五、总结反馈
附
角度:远、近
修辞:比喻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