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桥归来不看宅

(2023-05-30 13:48:39)
标签:

高桥

老宅

营造

仰贤堂

蚌壳窗

分类: 旅行
高桥归来不看宅

高桥港畔的仰贤堂
  
  五月末的周日,35度的高温天,和朋友去了一趟高桥,探访那里的老宅。
  高桥,来过三四次,也知道它是个古镇,里面蕴藏着众多有历史的宅子,但鲜有机会逐个探寻,更不要说走进其中细细端详了。这次,在danny先生的导引下,算是开了眼界。
  高桥港畔的仰贤堂过去来过,印象是高桥历史文化的陈列场所,这次来到这里依旧如此,只是经过了更全面的修缮。不过,修缮时对解放高桥是留下的弹孔做了明确的标记,更彰显了其历史沧桑。仰贤堂北面是中式的高墙和大门,而它的经典立面在于它傍河的南侧,近乎西式的造型,有观景平台,有水码头,还有静水时的倒影,显现了一幅与众不同的水市画面。
高桥归来不看宅

石家街李云庆民宅的彩窗

  走出仰贤堂向西,沿着高桥港,是东街和西街。那里有沿街的老铺,也被作为文物保护点,得到妥善的修缮和维护。西街支路陈家街的洽康德米行,也是此地米、盐商贾云集历史体现。
  西街和高桥港在长兴菜馆处开始“分道扬镳”,但古宅却在此间渐入佳境,黄氏、凌氏、钟氏大宅等接踵而至。这里既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高桥绒绣的展示,又有“ONE STEP”咖啡的飘香,传统和时尚在此找到了最佳的契合点。
高桥归来不看宅

季景北路蔡氏民宅的雕饰

  不过,从石家街到季景北路却是高桥老宅的最高境界,因为它们至今还是烟火气很浓重的民居。尤其是张家弄,迂回曲折数百米,挂牌老宅近乎“亦步亦景”,时而“山重水复”,时而“柳暗花明”,呈现出高墙深宅的迷幻。在这里,高桥老宅的诸多特色得到了展示:
  一、中西合璧。不少老宅有中式的高墙大院、有凹字形回廊,但走进厅堂,房门却是西洋的。还有彩色玻璃窗户,百年来大都保存完好,而且窗户的格式比较简洁,基本上是矩形格子,不像在市区老城厢看到的彩窗是矩形、菱形、三角形、椭圆形等的复杂结合体。
  二、建筑雕花精细且不厌其详。不仅雕梁画栋,而且连门槛上都有花饰。不仅有图案花饰,而且还有“三顾茅庐”“点秋香”“柳毅传书”等人物故事雕刻,并且保留至今。只可惜,老宅后仪门上的砖雕和题匾大都因风化、因乱世而毁,很让人扼腕。
  三、体现江海汇集处的独特工艺。将水产作为原材料运用于老宅建筑,至少从我看来,是仅见的。这次在敬业堂发现的蚌壳窗,让人叹为观止。所谓蚌壳窗,即是将蚌壳加工成规整的薄片,替代窗纸和玻璃,镶嵌在窗格上,透光不透明,可谓独树一帜。更令人惊讶的是,历时百年风雨侵蚀,至今还大都完好。据说,石家街12号那个不起眼的小门里,也保留有大片蚌壳窗,可惜院门紧闭,难睹她的“芳容”。
高桥归来不看宅

西街敬业堂的蚌壳窗

  至于以两边洞穴为依托的横向门杠,虽是第一次见到,但在高桥老宅里却比比皆是。我所熟悉的门杠基本上是石库门里竖状的。看来,横杠安全性更强一些。这也体现了古时工匠的智慧。 
  从仰贤堂的陈列得知,高桥在历史上营造业发达,外滩的许多建筑都有高桥能工巧匠们的贡献,反过来西式建筑的设计理念和建造技术,又滋养出高桥独特的建筑文化,留下了不少宝贵的建筑遗产。可能是我才疏学浅、孤陋寡闻,但我还是觉得“高桥归来不看宅”。相比于高桥老宅的厚重、精美,市区有些已经或者正在准备平移或就地保护的建筑,真的不算什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