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不出户”第三十四日,楼下已有人打羽球。“特保”脱去“大白”,倚靠一边玩手机。小区里可听到小孩玩耍的笑声,还可看到小夫妻双双散步,甚至可见有女人从小区外步走入。它们已是“防范区”,不过这个“防范区”与“管控区”两楼连体,同一门进出,比较复杂。“特保”要区分进出人员来自什么“区”,着实要费些功夫,除非眼开眼闭,而这可能性更大。
中午的阳光下,见有老妪拄着拐杖颤颤巍巍由此门走出,显然是在恢复锻炼。完后,又“舍近求远”绕行残疾人斜坡进楼。我突然想起“足不出户”前,小区里有好几位半身不遂老人每天都要下楼坚持锻炼的。这一个多月,不知他们还好吗?他们可能会在家里锻炼,但毕竟不比露天的花园和小径。假如无条件坚持锻炼,想必关节也会“锈”住,再要恢复就难了。生活中的任何变故,都会影响人的生命进程,何况年纪那么大,被“足不出户”的时间又那么长。
我还是相信那句话:“时代的一粒灰尘,落到一个人的肩上,就是一座大山”。这里的“一个人”无疑是“芸芸众生”,而不是那些仅有“宏观思维”的人们。在后者眼里,什么都只是一粒灰尘。
今天与其他两栋“管控区”的大楼一起做“核酸”,也算享受了和它们一样的“待遇”。今天是“十六连测”。由于成了“管控楼”明天不做“核酸”了,这个记录将被定格,恐全市也难找出一个。今天“核酸”结果也出得特别快,晚上六点就知道了。照理说,“管控区”的人们只要不出小区、不聚集就可随意活动,但我还是在有限的阳光下稍稍活动了已疼痛了四五个月的肩膀就上楼了。这固然是因为居委、物业对“管控区”继续“足不出户”的反复强调,不想使他们为难,但也不可否认也是“足不出户”一个多月来养成的“囚徒”心理使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