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晨,我踏上绛红色的小道,徜详在深秋的湖光水色之间。
这里是淀浦河,不远处的灯塔昭示着淀浦河与淀山湖在此交汇,水面由宽阔变得浩瀚。
我来过淀山湖好多次,但还是第一次走到这个交汇点。
当年淀浦河的开挖动静很大,好像还不止开了一个冬天,至少我到农场的1976年冬天还在开挖,作为通衢大道的沪闵路大桥需要重建,车辆只能从便桥艰难行进,远处近处开河的人们密密麻麻地蠕动着。
前几年,同学结伴去不远处的朱家角探访以前的学农基地,不想村前的河也变成了淀浦河的一段,村庄也不知去向。
淀浦河,顾名思义连接淀山湖和黄浦江,很难确定何是源头、何是尽头。青西地区历史上就地势低洼,怕涝不怕旱。淀浦河的开挖,增强了这里的排涝能力。
46年前,我在这里参加了一次难忘的三秋学农,一个半月,这几天应该是准备打道回府的日子。但是,那次回到上海并非永逸,对于我这样的人来说意味着又一次新的出发。出发前是忐忑的,出发后是艰难的。但人生总要不断地“破局”。沉迷于“舒适圈”,就无法取得境界的升华。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上半年去了重固。本有计划,秋日里到淀山湖再访。不知怎么没再说起。好在我自己有机会“如期”来到这里,也算了了一个心愿。
当然,还有个纪念意义,就是三年前快退休时来这里讲过课,本以为退休后与此“绝缘”了,现在却又一次来了。看来,人生之无常,这样不是规律的规律,到暮年还是在发挥作用的。
就像淀浦河连着淀与浦,涝时要向淀湖和浦江排水,旱时又可从淀湖和浦江补水,一切无定。
这,也许是我在淀与浦交汇点的有感而发。

46年前的秋日,在淀山湖边写下“日高云淡金波闪,水天一色淀湖宽”,今天在此吟诵别有一番感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