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几天,集中播放了几部上海拍的年代剧,其中有《夺子战争》。上次看还是在1996年。这次看的是数字修复片。录像带不比胶片,修复效果不尽如人意,尤其是发音变得含混。要不是沪语有字幕标识,简直难以听清。而赵有亮的旁白,由于是普通话,不配字幕,更打折扣了。尽管如此,我还是看了其中几集,特别是最后一集。看后,还是有些感想的:
1、25年来,上海的城市面貌和管理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夺子战争》以1995年的上海为背景。尽管那时已处于第一轮“三年大变样”的末期,城市面貌有所改观,但总体上完全无法和现在相比。不过,剧中的一些已经消失的旧景,包括当时家所在的浦东潍坊一带,还是引起了我的兴趣,但也仅是兴趣而已,再要回到那时的生活状况,还是不怎么情愿的。当然,那时人年轻,有奋斗的激情,这是现在缺失的,硬要找回也似无必要。


图为26年前剧中场景与现状对比。老宅经过保护修缮,更加完好。
2、剧中一些主要演员已经离世。其中,既有当年已近耄耋的白穆,也有还处壮年仍有可为的黄达亮。即便现在仍然健在的,也早已退出了一线表演圈,令人唏嘘不已。可见,白驹过隙,岁月如梭,一代代更替是那样地迅疾。
3、剧情以悲剧为基调,无法给人力量和希望。如果说乔书铭是“好人”,留下儿子的努力是“正义”的,但最后却完输给了老奸巨猾代表“非正义”的俞老头,总让人得出正不压邪的结论。这背后是想要人们“向善”还是“向恶”呢?最后,乔书铭以恶制恶倒也有所得,但一个社会需要靠恶才能保住自己应得的利益,这能是一种正常和富有安全感的状况吗?
4、全剧传递的价值观是老旧的。无非是老人膝下有孙,才是幸福的;只有把孩子留在身边、留在国内才是正道。可见,即便不是俞雯出国,乔、俞的关系也很难持续。因为两人的价值观已无法融合。乔书铭在单位已经“边缘化”,却不思进取,而安于现状,甚至以蜗居老旧而狭小的工房为自得。这与俞雯的追求差距何止千里?所以,多多由乔继续带下去,虽然可保衣食无忧,但恐也无太大出息。然全剧歌颂的、同情的却是乔,俞成了鞭挞的对象。从25年后的今天的理念来看,这不是一个很合理的主题安排。
全剧结尾,乔书铭在广场喷水池周围踱步时有一段带总结性的旁白,大意是,祖国强大了,就不会有那么多人追求国外的富裕生活,就不会有妻离子散的人间悲剧。这是十分肤浅有带有狭隘性的观点。国家强大了就不出国了?出国了就一定会“妻离子散”吗?将乔、俞因价值观的鸿沟造成的离异,归结为“祖国不够强大”,这在逻辑上也是十分错误的。
25年前,人们根据片尾字幕的提示,曾期盼续集《多多归来》早日问世。然而这一等就是25年。据编剧讲,这是根据真人真事编写的故事。因为那么多年过去了,多多并没有回来,所以续集也就落空了。为什么多多没回来?过去可怪罪于多多本人“身不由己”,然而,25年过去了,他还“身不由己”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