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逸庐陋舍移动簇新 |
分类: 文化 |
庐即陋舍。大户人家常拿自己的豪宅取名“庐”,除了拿腔作调的“谦逊”,似难做它解。原址济南路景安里17号的“逸庐”,深在闺中人不识,差点湮没于瓦砾。好在有识之士四处奔走呼吁,才得以留存。三月里一个春光明媚的下午,我和一行人第一次也可能是最后一次走进了这座“陋舍”。
大学毕业,我曾在景安里工作了近一年,其中相当一部分工作时间是在逸庐底下的防空洞里度过的。那时,逸庐不算瞩目,因为那条里弄里类似大宅不止一栋。印象中,那两扇黑漆大门永远是关着的。而这次,逸庐第一次向我敞开了大门,尽管它还在装修施工中。
走进逸庐,第一感觉就是一切都是簇新的。虽然门窗及雕饰尽可能保持原有风格,但已经没了“原物感”。不出意外,客厅地面没了考究的拼花地砖,代之以平庸的磨石子,估计地砖是当年修防空洞时所毁。二层前楼的窗户嵌有彩色玻璃,很令我等欣喜,但装修工人一句“都是新配的”却让大家心一下凉了半截。
确实,在漫长的年月里,这里做过小学、办过街道工厂,还有公司办过公,加上挖防空洞等折腾,能保持到这样程度已属非常不易。
还有就是,逸庐已不在原位。前几年,我亲眼看到它被轮式装置精准而迅速地移到现在的位置。尽管有人对这样的做法有所微词,但我还是认为这是兼顾老宅保护和开发商利益的最佳选择。虽然移动灭失了老宅的位置信息,但其原始构件得到保存,仍是有很大价值的。
所以,瑕不掩玉。唯一感到遗憾的是,逸庐及另两栋并排的老宅将来很可能变身为单位或私人的领地。届时再要进入就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