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她是阿婆,可能还没我老。我没问过她多老,但现在比我老的人确实已不多了。阿婆是我儿子叫出来的,我暂且也这样称呼她吧!
儿子自小对小馄饨情有独钟,尤其是菜场里摆摊现包的那种。在沪太时,甘泉路菜场有这样一个摊。在浦东时,潍坊菜场里也有一个。好几年前,儿子在家附近又发现了这位包小馄饨的阿婆,就经常来买,后来我也参与进来了。
与通常推着小黄鱼车的馄饨摊不一样,阿婆是推着一辆破旧的童车,上面是一个泡沫箱子,里面放着肉馅、馄饨皮、食品袋、抹布等。她的小馄饨绝对是良心价,3元一包,每包25只,味道也相当可以。据说她过去在丰裕饮食店做过配料工。
最初,阿婆的馄饨摊是摆在唐家湾路一个弄口,后来弄口拆除,她又换一个弄口。随着动迁进展,唐家湾菜场逐步萧条,附近居民逐步稀少,阿婆依然坚守着,直到有一天整个唐家湾路变成了房地产开发的工地,她才搬回肇周路梨园坊——自家的弄堂口。
在此也困难重重。先是YQ,弄口关门半年之久,她无法做生意。后来大门开了,弄口自行车、助动车乱停乱放,让她不得不挂出牌子,恳请大家给她空出一点位子。因为阿婆双腿残疾,无法自行挪动这些乱停的车子。同时,我也无法想象她过去是怎样拖着残腿、推着旧童车到唐家湾摆摊的。
我曾经边等阿婆包馄饨,边和她聊天,了解到她因残疾,长期做临时工,现在没有退休金而靠低保生活,包小馄饨是为了贴补生活。为此,无论严寒酷暑,阿婆几乎天天一大早出摊,前几天寒潮暴冷时也不没闲着。多年下来,却也有一批老客户群。
我每次去都尽可能多买几包,这虽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阿婆的困难,但也不失为一种体面的支持方式。阿婆处于社会的底层,但她顽强和乐观的生活态度令我尊敬。与她相比,我遇到的些许困难只能算是“幸福的烦恼”了。当然,尽管“幸福的烦恼”回旋余地大一些,但烦恼的程度可谓不低。也许“触底”倒是可以坦然了。阿婆的坦然大概是基于这一点吧。
现在,阿婆的弄堂要征收了,她担心搬到很远的地方,不仅老客户没有了,而且这摊能不能摆也成问题了。我只能以“船到桥头自然直”来宽慰阿婆,但这其实更是对我自己的勉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