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心理成长的角度看《寻梦环游记》

(2018-06-20 08:39:28)

这部电影热了有一阵子,我看后早就想到这个题目,但命笔真是不容易。有一次我在成长小组里谈论这部电影的时候,一边说一边止不住地流泪,其感动程度远远超出观看电影的过程。这部看似轻松的动画片,对于走在心理成长道路上的人来说,仔细体味,有太多的感动和启示。或许,有些感动是只有在路上的人才能体味,但我还是努力把感想写出来,立此存照吧。


一、没能给你关爱的人去哪了?

心理成长的初始往往是回顾自己早年成长中的不足,敢于看到父母的不足,看到自己成长过程中缺失的关爱是如何影响着今天的自己,对于心理成长来说,这个“看到”或许是入门的重要一环。但是很多人容易在这个环节里长久地停滞,长久地抱怨那个人没有给自己足够的关爱。的确,关爱自己的孩子是父母的责任,是应该的,但是没有给你关爱的那个人去哪儿了?父母去哪儿了?

《寻梦》给出了这样的回答,米格的曾曾曾祖父,被曾曾曾祖母视为最无情无义的一个人,抛家舍业去追梦,之后再无一点音信。这样一个对家庭毫不负责的人,他去哪里了?他是真的丢开家庭,忘却妻女,只顾着自己出名成功,只爱那些粉丝吗?不是的,电影告诉你这种设想是假的。

真实的情况是,他一直深爱着家人,他早就想打道回府,放弃追梦,他说他的歌只是唱给女儿Coco一个人听的。是恶毒的同伴谋杀了他,才使得他未能回家团聚,而且家人也永远无法了解他的心意。这层误会,是过了多少世代,最后在阴间,因为米格这个勇闯阴间的小男孩,才碰巧得以解开。如果没有米格,即使是在阴间,误会和怨恨还会世世代代长长久久地延续下去啊!

我们有多少内心的怨恨,是因为我们只是站在这里看到父母的一面,什么时候有机会,竟然能换一个角度看到父母的另一面,看看那个没能给到自己关爱的人,到底是怎样的一个状态,怎样的一种想法。或许那些原来觉得必须要延续世世代代的怨恨,就可以化解。而此时倘若不幸已与父母阴阳两隔,恐怕会生出无尽的悔恨,悔曾经坚如冰山的怨恨,恨再无阳世的相逢。


二、最深切的隔离,在心里

《寻梦》电影的开头,就用剪纸动画简练地表达了故事的背景,因为曾曾曾祖父热爱音乐追梦离家,曾曾曾祖母独自带大孩子并开创了这个以制鞋为业的家族,开创家族的同时,曾曾曾祖母也为这个家族立下了不可逾越的规矩:与音乐隔离!

这个规矩是如此深刻地渗透到家族每一个人的心中,他们都认为音乐是邪恶的,会带坏他们的孩子。当天真的米格留恋广场,想要摸一下吉他的时候,家族的成年人都如临大敌,努力“挽救”米格。我看到那么有力的行为、那么坚定的观念,里面几乎没有理性,都是出于家族代代继承的潜意识。

当曾曾曾祖母的后代如此坚定地要把孩子与音乐隔离的时候,其实他们不太清楚为什么要这样隔离,他们从来不思考为什么,甚至,他们已然被如此彻底地隔离,所以他们可能根本不了解音乐是什么。内心的隔离,是难以逾越的鸿沟,虽然近在咫尺,甚至血缘至亲,但心的隔离可以让我们远隔千里,情同陌路,世世代代。

我坐在观众席上,很容易看出来,曾曾曾祖母是因为丈夫离家,自己承受了太多的痛苦,痛到深处,只有隔离。虽然痛苦实在是因一个人而起,但她要子孙们世代隔离的是音乐,是抢走了她丈夫的音乐。


三,你知道你隔离的,是人生最温暖的幸福吗?

在影片的后面,痛恨音乐的曾曾曾祖母一展歌喉,竟然如此惊艳。原来她如此心心念念隔离掉的,正是她人生中最温暖的幸福,那时候一家三口,弹琴唱歌。人既不在,歌不可留,我既已苦,子孙不可乐——这是曾曾曾祖母的潜意识吗?倘若她能够看明白,断没有这样努力让痛苦扩大化的道理。如果她能看清楚,我想她会愿意留住温暖的音乐,为他们寂寞的生活增添亮色,让子孙的生命更完整,让她到阴间后马上可以和丈夫重拾琴瑟和谐的幸福,而不是在阴间继续无尽的怨恨与孤独。

不知道我们有多少人,还在无意识地做如此努力,努力把温暖的幸福与自己隔离开。有时候我们对于自己隔离的东西甚是无感,隔离了就隔离了,又有何妨?《寻梦》如此生动,反转处告诉你,或许你无感的、厌恶的,想要隔离掉的那个东西,原本是你人生中可以有的最温暖的东西。隔离,不是别人的损失,只是你自己无法追回的遗憾。


四,成长是为了迎接生命的痛苦,达成人生的整合

记得以前我讲心灵成长的时候,有朋友问我成长了以后会是怎样的?是不是就宠辱不惊?就再也不会愤怒,不会沮丧,不会疲惫?就变成永远的喜乐平静?我当时只能说,感觉不是这样的,还是会怒,还是会有各种情绪,但是和以前不一样。后来听说弗洛伊德的一句话,“成长是为了迎接人生的痛苦”。这句话很好,但内涵太深了。

结合这个电影,我倒觉得可以说得更明白。其实我们都不知道,我们因为无力面对痛苦,我们为了逃避痛苦,努力隔离了多少温暖的幸福!真的不知道,那些超出想象的幸福,那些心心念念希望得到的幸福,其实,都是我们自己潜意识努力隔离掉的。成长就是为了让我们能够迎接人生的痛苦,能够直面痛苦。成长以后的状态大约是这样,感受到比以前多得多的痛苦,同时,整合了自己的生命,拥抱幸福。


五、Coco

我很喜欢电影的英文名字,让人味之无穷。Coco是这个电影中的线索人物,她是曾曾曾祖父的女儿,也是米格的曾曾祖母。Coco其实在电影里戏份不多,甚至算不上主角。但她的特别的意义在于,她是在世代隔离之中最后留下来的那个线索,那个最后能把这个隔离的家族与曾曾曾祖父再重新联结起来的线索。

她是最后一个记得曾曾曾祖父的在阳世的人,因为她的记得,曾曾曾祖父才在阴间得以存留,没有陷入“终极死亡”彻底消失。Coco一直留着曾曾曾祖父的照片和写给她的信(歌词),照片成为以后曾曾曾祖父在亡灵节能够回家的唯一凭证,歌词手稿在后来则办了展览,恢复了曾曾曾祖父词作者的身份。Coco也是曾曾曾祖父心心念念惦记的女儿,他曾经为了成功的梦想离家去闯荡,但是发现女儿对自己才是最最重要的。

当我们努力追求成功、结果的时候,我们以为人生的意义在于做成了什么事,或许有一天我们有机会幡然醒悟,其实人生真正的意义在于与人的关系。关系对我们是最重要的,是关系使得我们得以存在,得以长久存在,在死亡之后仍然存在。

联想到眼下鸡娃的潮流,我看到一些父母,只重视孩子学习,容易忽视孩子的心理发展,忽视关系的问题,比如亲子关系、家庭关系、孩子的人际关系。孩子在努力提高成绩的同时,自我的心理发展却暗暗欠下了一笔账。课业表现良好可能遮盖了很多潜在的问题,这些问题一旦爆发,很可能让课业大幅滑坡。或者即便学习期间不影响课业,积累久了也可能导致成年后社会适应的失败,甚至抑郁、自杀。

其实我也很看重孩子的学习,但作为父母一定要着眼长远。我们固然要面对眼前的升学压力,但同时不可放弃为孩子预留将来发展的后劲。这个预留并不是不让孩子学习,而是父母从一开始就要关注心理方面,这与鸡娃学习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毕竟对孩子的教育不是以升学为终结的,孩子未来的人生发展才是教育的着眼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