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贝,来玩颜料吧!

标签:
涂鸦颜料美育育儿 |
分类: 妈妈偶感 |
涂鸦,不仅可以让小宝宝体验艺术,还可以培养宝宝的创造力,对宝宝的右脑开发也有积极意义。很多妈妈都认识到了涂鸦对宝宝的重要性,从宝宝会坐就开始让他涂鸦。不过,看似乱画的涂鸦,其实也很有讲究,如果妈妈引导不当,反而会损害宝宝的艺术天赋呢。
一,为什么要玩颜料?
涂鸦的过程就是使用材料、熟悉材料的过程,材料的选择,是涂鸦引导的首要问题。孩子的第一个审美对象,就是自己的涂鸦作品,每个孩子都会仔细地欣赏自己的画作。涂鸦材料带来的质感对于孩子的审美习惯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涂鸦材料的选择,千万马虎不得。
很多妈妈图方便,会给小宝宝使用硬笔,如水彩笔、圆珠笔、磁性画写板等等。殊不知,过早地给小宝宝使用硬笔,孩子只能在白纸上画线条。看多了这些毫无变化的线条和纸上大片的空白,很少体会全面的色彩感觉,孩子就会养成不良的视觉习惯,以为画画就是这样,习惯于在纸上留下大片空白,而忽略了我们生活的真实世界是一个充满色彩、没有空白的世界。胡晓珮老师(中国美协少儿艺委会委员,联合国儿基会特聘艺术教育专家,艺术儿童工作室创办人)发现在我国城市儿童中普遍存在一些问题,色彩的整体感被破坏,不良的审美习惯会成为色彩深入的障碍。而在她出访的欧洲国家,那里的孩子就没有这种障碍;巧合的是,她曾去贵州非常偏远的地方进行美术扶贫,那里的孩子也没有这种障碍,因为那里没有这些纸笔给小孩子。不要过早过多地给小宝宝使用硬笔,保护好他们天然的色彩整体感很重要。
那么给小宝宝涂鸦用什么材料好呢?答案是颜料。毛笔笔触的丰富变化,色彩的浓淡干湿,不同颜色混合之后的千变万化,颜料所带给孩子的丰富体验,相比于线条呆板、颜色单一的水彩笔,实在是天壤之别。小宝宝正处于色彩敏感期,在与颜料游戏的过程中,孩子会通过自己主动丰富的体验,逐渐形成属于每个孩子自己独有的色彩感觉,自己学会判断颜色、调和颜色、使用颜色。如果错过了0-6岁的色彩敏感期,再想培养色彩感觉就会困难得多。
另外,像油画棒、蜡笔、铅笔这样的硬笔也可以给孩子用,但这些硬笔无法替代颜料带给孩子的体验。而像硬头水彩笔、圆珠笔、磁性画写板这些笔头没有粗细变化的硬笔,只会破坏孩子的审美感觉,注意不要给孩子使用。
二,如何玩颜料?
很多妈妈对于画画都是外行,那给孩子玩颜料要怎么做呢?我下面就参照艺术儿童工作室的做法,给您从头道来。
1、颜料。推荐使用水粉颜料(又叫广告色),水彩颜料也可以。现在有一些针对儿童的手指画颜料,其中往往添加亮色成分,看起来鲜艳好看,但这种质感对培养孩子的色感没有好处,建议不要选用。颜料只需要红、黄、兰、白四种颜色就可以了(水粉颜料的大红或玫红、钴蓝或青莲、柠黄或中黄、白色),这是三原色加白色,这四种颜色可以调配出其他一切的颜色。只给孩子四种颜色,有利于孩子自己主动调色,如果直接给孩子12色或24色成套的颜料,孩子反而没有充分的机会自己调色。四种颜色可以单色整瓶的买,经济实惠,十分耐用。水粉颜料和水彩颜料都是水溶性颜料,弄在衣服上和身上,只要及时清洗,都可以洗干净(会比专门的可洗颜料费点劲)。小宝宝使用时,注意不要吃进嘴里,身上的颜料,画完后及时清洗干净,不会有安全方面的问题。
2、纸张。要保证颜料的质感效果充分表现,纸张的选择很重要。我也曾经觉得小孩子瞎画无所谓,随便给女儿找些复印纸画,后来用了水粉纸,才发现效果实在差得太多,讲究一下纸张,十分必要。纸张需要注意与颜料相搭配,水粉颜料就要用水粉纸(一面带网格,注意画在带网格的一面,这种纸非常厚实),水彩颜料就要用厚宣纸,如果把水彩颜料画在水粉纸上,那效果就大打折扣了。但宣纸容易破,小小孩往往喜欢反复涂刷,此时不适合用宣纸,如果孩子不存在弄破纸的问题,就可以用宣纸。另外,牛皮纸也可以用,它吸水性强,厚实不易破,而且本身带的底色,有益于保护孩子的色感,适合小小孩使用。最初可以给孩子小一点的纸,比如A4大小,这样孩子更容易把纸画满,而不会觉得累。根据孩子的情况,逐渐过渡到大一倍的纸,主要是保证孩子可以轻松画满纸张,而不会留下大片空白。
3、笔与调色盘。小孩子宜用比较粗的毛笔,比如8号的水粉笔(扁头毛笔)。颜料、纸张和毛笔美术用品商店都有卖的,淘宝网上也很多。还要准备一个洗笔盆,画画的过程中请孩子随时蘸水洗笔,洗笔盆不宜太小,以免水量太少没法把笔洗干净,如果孩子颜料用得很多,中途也可以给孩子的洗笔盆换水。我觉得一般带有小格子的调色盘并不合用,其实纯白的瓷盘(没有任何花纹图案)做调色盘非常合适,可以去卖餐具的地方寻找。瓷盘的好处很多,一则是盘子扁平而且瓷器较重,孩子调颜色的时候不会总是滑动,比塑料调色盘方便;二则瓷器更容易清洗,可以轻松把颜色彻底洗干净,不会影响下次使用;三则妈妈将四种颜色各取少量,稍分开地放在一个平盘子里,孩子很自然地就会将颜色混合在一起,不需刻意引导,即可开始他的色彩探险之旅,这比将颜色分放在不同的格子或盘子里更方便。取颜色时,可以找四根小棍,每种颜色用一根棍,避免不同颜色混在一起。一次只需取少量颜色在盘子里,孩子需要某种颜色,随时再添。妈妈不用给盘子里加水,告诉孩子可以用毛笔蘸水,如果孩子在盘子里弄了很多水,妈妈可以把水倒回盆里去,再让孩子接着玩。
4、桌子。小孩子不适合在立着的画架或者白板、黑板上画画,因为孩子小,手脑协调性和稳定性不能支持他在垂直的表面长时间地画,孩子很快会觉得累,画两下,就跑了,时间久了,会形成习惯,不利于思维的深入。等孩子6岁以后再在垂直的表面画画比较合适,对于小孩子来说,平着画画更加放松自在。趴在地上画也可以,但趴着的姿势眼睛与画面的距离太近,不便调节。画画需要边画边欣赏,最好是给孩子准备一张桌子,高度在45cm到60cm之间,大小以方便为宜。孩子既可以坐着画,也可以站着画,十分自如。
三,该如何欣赏孩子的涂鸦?
妈妈把材料全部准备好,剩下的就全交给宝宝了吗?在宝宝涂鸦的过程中,妈妈还需要做什么引导吗?其实,对于涂鸦期的小宝宝,大人真的不需要教什么,但是,妈妈需要理解孩子的画,妈妈真诚的欣赏,对于小宝宝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我就结合宝宝涂鸦的常见状况,说一说妈妈要如何理解孩子的涂鸦行为、欣赏孩子的涂鸦作品。
1、真的只是玩
很多孩子开始接触颜料后,真的只是玩,完全没有在纸上画。他们可能就是把各种颜色弄到水盆里,观察水的色彩变化;或者是拿着毛笔甩水,甩得到处都是;要么是用手去瓶子里抓颜料……孩子们总有无穷无尽的创意,其实,绘画材料就是他们的玩具,孩子在随意玩耍的过程中熟悉材料的特点。不必急于要求孩子在纸上画,如果他还没有玩够水,就给他时间让他先玩。妈妈只要告诉孩子,可以用笔蘸着颜料往纸上画,而具体什么时候画,如何画,都可以由孩子来决定。我开始让女儿玩颜料时,总是为了浪费颜料而心疼,后来终被女儿恣意而开心的玩耍所感化,其实,瓶装的水粉颜料,100ml只要3元多,就算敞开了让孩子玩,也能玩好久。颜料本来就是给孩子买的,妈妈若能放下怕浪费的担心,或者可以更好地欣赏孩子随意玩耍中的创意表现。当然,如此玩过之后的残局都是妈妈的重任,好妈妈还真需要一些奉献精神,有条件的话可以在专门的地方玩颜料,比如阳台,收拾起来容易一些,也可以给孩子准备画画衣。
(大雪在家里玩颜料)
2、画的像不像?
大多数成人习惯于用画得像不像来评价孩子的画,我也曾是如此,即便我早就知道简笔画会给孩子造成模式化的影响,破坏他们的艺术天赋。我虽然不要求孩子画得像,但孩子偶尔画出了很像的画,甚至不需要解释我就能看出来是什么的画时,我还是会很兴奋地称赞孩子。其实,这仍然是未能摆脱用“像不像”来评价绘画的习惯。我认为,对于涂鸦期的孩子,不仅不能要求他画得像,而且不要称赞他画得像,因为这样的称赞还是会让孩子觉得,画得像的画才是好的。对于涂鸦中的宝宝,妈妈可以多关注他使用的色彩,比如说:你调出的这种颜色真漂亮呀!你竟然画出了6种不同的绿色!等等,用对色彩的关注取代对于形的关注。
对于涂鸦期的宝宝,特别不要去关注形的像不像,主要有两点原因:一是,小宝宝虽然有一定的观察能力,但他们手的发展还远远不够,完全不具备对于形的表现能力,要这么小的孩子用手准确地把自己观察到的形画出来,确实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此科学的美术教育,至少要等到孩子8岁以后才会进行造型训练,才会要求孩子画得像。过早希望孩子画得像,孩子只能通过简笔画,或者模式化的画法,模仿别人的形状,从而达到成人一看觉得很像的效果。像虽然像,但是这里并没有孩子自己对生活的观察,没有孩子的感受,幼小的孩子如果习惯于模仿的表达方式,就会扼杀他们的自我表达。天马行空的艺术想象力一旦被模式化的图形套住,就再也找不回那独一无二的天然特质。
二是,小宝宝的涂鸦虽然看起来全是乱画,其实很多时候他们是努力在表达自己的所见所感,甚至从主观来说,他们都是地道的写实派。作品看起来抽象,并不是宝宝画家故意要追求抽象的效果,只是局限于他们手眼的能力。小宝宝观察事物的特点是以我为中心,孩子要到6岁以后才会从客观的角度去观察一个事物,6岁以下的孩子在看到事物以后,会立即将客观事物与自己的内心相结合,然后非常自信地画出自己所见的真实,自己内心的真实。父母若能放下成年人的眼光,换成孩子的角度来看,往往会在很多乱画之中发现不同,发现“乱画”也与客观事物颇有相像之处。因此以成年人的客观像不像的标准,武断地否定宝宝主观很像的作品,实在是对孩子很不公平的打击。
3、真诚关注就是鼓励
很多妈妈会说,我不懂艺术,要我看孩子的涂鸦,真看不出好在哪里,这时该如何欣赏呢?我觉得,心里并没觉得很好看,只是对孩子说几句“好漂亮呀!”之类的话,孩子很快就会发觉妈妈在敷衍,无论多小的孩子,对于妈妈的态度都是非常敏感的。与其虚伪地夸奖,还不如谦虚地向孩子请教,真诚的交流,就是对孩子最大的鼓励。
会说话的孩子,妈妈可以请他自己来讲画的内容。2、3岁的孩子,喜欢边画边想,他们画的内容经常会变化,可能一遍跟一遍讲的都不一样,也可能刚才是想画这个,忽然想起了那个,就把先前的画都覆盖掉又画别的。这都是很正常的原发状态,这时候的孩子,追求的是绘画的过程,并不在意画面的结果如何,妈妈就陪着孩子享受这美妙的创作过程吧。同时,孩子所画的必是他近期关注的事物,通过画画与孩子交流,也可以更多地了解孩子的愿望与情感。对于更小的孩子来说,我觉得妈妈的关注与陪伴就是很好的鼓励,不一定非要把画面解释成什么。当然,熟悉孩子生活的妈妈用心关注孩子,有时也可以了解孩子的所画所想。胡晓珮老师说她女儿小时有一次画了很多道道,孩子只说得出一个“水”字,然后指着电视墙,妈妈忽然想起,原来是电视墙上曾经漏水,孩子画的道道真的与漏水很相似,这时她问女儿:“你是不是想让那些漏水再来一次?”女儿答“是”。
生命早期的颜料体验会给孩子的人生增添多少丰富的色彩呀,亲爱的妈妈朋友,让我们对孩子说:“宝贝,来玩颜料吧!”
相关链接:大雪近期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