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爱与幸福的教育

(2010-05-31 10:10:34)
标签:

幸福

教育

育儿

分类: 妈妈偶感

每个妈妈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懂得爱妈妈、爱别人,都希望孩子可以拥有幸福的人生。可是单单依靠美好的愿望,未必能够达成教育的结果,现实生活中,有些孩子长大了之后不觉得自己生活幸福,心中也缺少爱。如何才能达成妈妈美好的愿望呢?爱与幸福的教育值得探究。我这里借自己育儿过程中的几个实例,谈一点粗浅认识。

 

一、爱的教育

女儿一岁半的时候,我跟她念叨:“爸爸妈妈爱宝宝,宝宝爱爸爸和妈妈。”她起初没什么反应,过了几天忽然将这句话删繁就简、合辙押韵地改造成:“爸爸妈妈爱宝宝,宝宝爱宝宝。”我乍听之下真觉得匪夷所思,她竟然不回爱我们,还要自己爱自己!但见她翻来覆去自己说得甚是高兴,也尽由她。后来我想到,人总是要学会爱自己,才能学会爱别人。不会爱自己的人,内心缺乏爱,想给别人爱,只怕也是变形扭曲之爱,难以让对方真正感受到。对于3岁以下的小孩子来说,正是人格基础的形成时期,这个时候能够得到充分的爱,懂得自尊自爱,正是一个健全人格最扎实的基础。若是过早地教育孩子爱妈妈、爱爸爸,反而是把爱变成强加的责任,让孩子难以从心中真正地体会到什么是爱。爱,应该源于内心的自然流露,而非理性的刻意要求。

于是,我也改了口,顺着女儿的话说“爸爸妈妈爱宝宝,宝宝爱宝宝。”再也不说“宝宝爱妈妈”之类的话,也从不问女儿“你爱不爱妈妈?”这样的问题。我想,爱是不可以要求的,只有妈妈从不向孩子要求爱的时候,孩子才有机会体会源于内心的爱,孩子才能够明白,爱意味着付出和给与不求回报,而不是把爱理解成一种交换关系。

当时有朋友好心提醒我:“要教会孩子爱自己,也要教孩子爱父母哦。”我想的却是,我只负责教会孩子爱自己,我相信内心充满爱的人自然会爱别人,换句话说,爱别人也实在不是靠直接教就能教会的。

大雪3岁以后,有一天突然开始说:“妈妈,我爱你!”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她不仅常常要亲我抱我,说:“妈妈,我特别特别爱你!”也要对爸爸、姥姥等等家人说。在幼儿园里,她常主动拥抱老师,或把老师叫过来,认真地说一句:“老师,我特别特别喜欢你!”没有引导过的情感自然流露,让爱在女儿的内心与周围环境之中循环起来。

 

二、幸福的教育

记得我小时候,妈妈总是对我说:“你现在的生活多幸福呀!不要生在福中不知福。”妈妈的意思是我吃穿不愁,物质丰富。我当时蛮相信妈妈的话,可是这并没有增加我内心的幸福感,我小时候常常觉得不快乐。而且,每当我不快乐的时候,我都会想起妈妈的话,觉得自己真是贪得无厌之人,这么幸福的生活还不满足!给自己增加了一个差评,只是导致我更加不快乐,而且觉得那些不快乐实在无法说出口,只好装在心里自己慢慢消化吧。

当我做了母亲,我想到,幸福的教育同爱的教育一样,符合这样一条教育规律:不是妈妈直接把自己的期望、把教育的目标告诉孩子,孩子就可以做到了。这样直接的方式很多时候都难以收到良好效果。如果想让孩子学会爱别人,我就先要无条件地爱孩子;那么如果想让孩子体会到幸福,我就先做一个幸福的妈妈吧。

当女儿说爱妈妈的时候,当她为我做事的时候,我便常常说:“妈妈好幸福呀!”没说几天,3岁的小人儿就提出了问题:“我不爱妈妈,妈妈你还幸福么?”我微笑道:“当然幸福呀!”看见女儿有些不解地望着我,我想该如何解释呢?“因为……因为我是幸福大妈妈呀!”我和女儿一起开心地笑了。我想,幸福是不需要理由的,幸福源于自己的内心。有人常常向外求幸福,以为一定要得到什么才能幸福,不仅在追求的漫漫长途中哀叹幸福之不易,还要在达到目的短暂地欣喜之后,感叹人生之空虚。其实,幸福完全可以不假外物,单凭个人自己的心态而获得。一个人,不是非要有人爱他,他才能幸福;其实是,当一个人的内心充满了幸福感,爱自然会围绕在他的身边。

这些道理,我不会急于向女儿说明,我只是努力地在自己的心里践行。或许,物质的丰富无法保证孩子能感觉到幸福,但一个充满幸福感的妈妈,真的可以让孩子感受到人生的幸福。

看着女儿每天兴高采烈地去上幼儿园,听见她偶尔在睡梦里笑出声来,我完全不用像当年母亲那样,对孩子谆谆教导“你现在的生活多幸福呀!”

 

三、哭的教育

幸福的人生不意味着每分每秒都快乐,有哭有笑,才是真实的人生。

说起关于哭的教育,我想起以前听说过的一个例子:有位妈妈,儿子每次哭的时候她都教育儿子:“哭没有用!”有一次,这位妈妈因为觉得孩子爸爸对自己缺乏关心,伤心地哭了。她的儿子,背着两只手,昂着头对哭泣的妈妈说:“哭没有用!”妈妈当时就觉得自己更伤心了。

我又想起来,我有时候也会因为内心觉得缺少关爱而伤心哭泣,这时,女儿总是微笑着张开双臂向我跑来:“妈妈,我抱抱你吧!”抱住了还要说:“安慰一下妈妈。”虽然我未必立刻就破涕为笑,但确有暖流从我的心里流过,我不再那么伤心了。

我从没有想过要女儿来安慰我,也从没有教育过女儿如何安慰别人。我只是,每当女儿哭的时候,都会微笑着向她张开双臂:“妈妈抱抱你吧!安慰一下宝宝。”

  

这就是我所理解的家庭教育,重要的不是讲道理、做引导,而是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理解孩子爱孩子,用妈妈的乐观情绪感染孩子,将妈妈的内心力量传递给孩子。每个孩子都会在人生的最初几年中,从父母那里习得情绪反应的模式、与人交往的模式,生活中自然而然的习得,其影响力远远大于父母的说教。

                           本文发表于《健康世界》2010年第5期“父母必读”栏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