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条的塑造力(儿童画欣赏)

标签:
儿童画艺术儿童胡晓珮育儿 |
分类: 学习空间 |
有关本文的说明:胡晓珮老师在艺术儿童工作室qq群里,会对家长们进行欣赏儿童画的讲座。我作为一位参与的妈妈,从这种讲座中获益非浅,孩子们的画也着实令我觉得养眼。因此想把孩子的画,和胡老师的点评内容整理发出来,与朋友们分享。为了便于阅读,我只整理发出胡老师的发言,其他妈妈的发言,就略去了。
(以下文字都是胡晓珮老师发言。)
问大家一个问题:在你们心目中,什么样的线是好看的?
什么样的线是有生命的?
有生命的,就要符合生命的特征。生命是活的,是动的,是新的。如果死了,就没有了生命。所以,线条的大忌就是“死”。
线条不在于直线、曲线,而在于线的传达。所以,活与死是能够传达出来的,也是我们可以感受到的。
孩子的手是灵活的,心就更灵动了,为什么竟然画出不活的死线?
是被教“死”了,被标准限制“死”了。
每个时期的孩子所表达的线是不同的,每个孩子又是不同的,而相同的要求和标准把生命的不同特质全部抹平了,结果就是“死”。线无法再体现出生命的“活”,而变得丑陋,死的僵硬就是丑,我们在审美时应该毫不含糊地认定这个原则。
这张画里,孩子画的班会内容非常丰富,她的想象力和热情没有一点问题,但这张画好看吗?
线条是僵硬的,我看了后觉得好可惜,孩子没有错啊,又是一只受害的小羊。
错有两个方面,一是材料。妈妈们都要警戒,用惯了水彩笔之类的不正确的材料,习惯了这种材料所体现的画面效果,在视觉上不接受绘画材料的真实美感了。错误的材料会对孩子形成很大的负面作用,孩子不愿意画或失去兴趣都和这个有关,这种材料用久了,变化性少,孩子自己也会认为画画仅此而已。
油画棒、蜡笔不是错误的,但用的方法不正确,特别是幼儿园的勾边涂色,完全不是绘画的方法。
油画棒本身是可以调色的,画出油画的效果。看《女孩和寒鸦树》那套绘本,就是油画棒的作品。
纸也很关键,专业的笔要对应专业的纸。孩子自己画出的作品首先就是他的第一个审美对象,材料不正确,依托材料表达的美感就有了巨大的偏差,时间久了,会阻碍他对美的视觉感受。
这张画看看,鼻子是有自己的观察与理解,眼睛完全是学来的模式方法。当孩子被模式化之后,手也会为了适应这样的方法而僵硬。手硬了就画不出有生命感的线,即使在鼻子的观察上很有意思,但手被限制住了,体现的线还是僵硬难看。
这张比刚才那张好很多。
大家一看就应该有感受。
线的塑造力非常强!
孩子的吸收能力非常厉害,近朱者赤啊,所以,我们要强调给予他们美好的视觉环境。
线是千变万化的,在孩子的手中应该是随心而动,随形而变,这样的线才有生命力。
孩子按照自己的感觉绘画的时候,如果不受障碍,我们就能感受到那种“好”。
如果这个孩子很仔细地一根根画胡子,就像很多小朋友画草那样,这张画一定死了。
线的表现力在这张画里彰显得很好。
线不是孤独的、不是单薄的,是可以丰满而且充沛的。
这个孩子5岁1个月,第一次用这个材料。
羚羊和梅花鹿的骨骼化石,这些动物因干旱而死,留下了骨骼,小女孩长大了,去找他们,为他们建了一个博物馆。小女孩的理想就是要开博物馆。
孩子对材料的敏感性太强了,第一次使用就发现了它的特点,而原来她是喜欢用水彩笔的,当她看到了炭笔的表现力之后,就一下被吸引啦,画也大气之极。
人和动物都非常好,因为孩子没有去模仿任何形,全是从心中原发出来的。
同样是线,孩子快7岁了。
后面是用线形成的面,作为背景。
确实神态很有戏剧性。这个孩子原来是非常模式化的,现在正逐渐地走出来,僵的痕迹依然可见。
模式化的影响不仅在于孩子要画一样的形,很可怕的是让他们的小手僵硬了,更别说思维的僵硬。
脑开始活了,但手部的习惯需要一个经历过程才能纠正过来。
这个孩子把萨克斯背来,要专门给我独奏一曲,然后再画。
作品完成了,《摩西过红海》,很有音乐感吗?
看不到一根僵死的线。
线的表现力,不用我多讲,大家就能领受到。
那个故事是孩子自己画完再讲给我们的,他从小就喜欢圣经故事,摩西过红海是其中的一个。
线形成的空间
线与面的对比
线的无限
切记,帮助孩子们摆脱死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