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吃药打针孩子看病育儿 |
分类: 妈妈偶感 |
今年冬天生病的孩子真多!经常听见有朋友说,孩子生了病吃药打针很费劲。这里,我想谈一谈我是如何让女儿配合打针吃药看医生的。我自己感觉,让孩子配合看病治病并不困难,关键是家长要给孩子知情权,下面我就结合女儿的看病经历具体说说。
一、打针哭闹,恐惧多于疼痛
小孩子接触医生大多是从打预防针开始,刚出生的头几个月,因为痛觉还没发育好,打针也不会哭。随着痛觉的产生,孩子打预防针开始哭了。这个时候,家长的做法就很重要了。有的家长,怕孩子不愿意去打针,会骗孩子说“今天只是检查身体,不打针。”结果临时打上一针,孩子往往大哭不止,不仅有疼痛,还有受骗的委屈。更会影响以后看医生时的情绪,让孩子搞不清到底去了医院要不要打针。有的家长,看到孩子哭闹,自己十分紧张,打针时蒙住孩子的眼睛,把孩子全身都死死按住。试想单单被别人蒙住眼睛,紧紧地按住,已经够让孩子恐惧了,何况还要挨上一针!
我自己的体会是,孩子打针哭闹,主要原因在于恐惧而非疼痛。实际上,对于小孩子来说,一般打针的疼痛是可以克服的,往往是因为成年人以为孩子很难克服,过于紧张,采取了不当策略,才造成孩子害怕打针、大哭大闹。我女儿几个月打预防针的时候,也会哭几声,我一直都认为这很正常,没有紧张过打针的事。我习惯于把几个月的女儿当作完全懂事的孩子那样来跟她说话,我每次都会在打针的前一天就明确地告诉她;“明天要去打预防针,打针的时候你会觉得有一点疼,不过一会儿就没事了。打了预防针你就不生病了。”第二天在路上也会和她说清楚,还会告诉她:“打针的时候你不要动,那样就只是有一点疼,如果你动的话,就会很疼”。告诉孩子她会遇到的状况以及她应该如何做,我觉得对于消除孩子的恐惧感是非常有帮助的。打针的时候,我会夹住她的腿,扶住她的胳膊,但是让她自己看。她总是很好奇地看见阿姨消了毒,然后把针扎进去,快推完药的时候,会因为疼哭起来。打完针就抱着孩子好好哄一哄,走廊里转一下,马上没事了。女儿哭过几次之后,就不哭了,她已经习惯于打针的流程。
女儿大点之后,生病比较多,常常跑医院,有时也吊水。我每次都会事先安顿,如果我能确定这次生病不需要打针,就告诉孩子今天不用打针;如果我自己拿不准,我会直接告诉女儿:“今天有可能要打针,妈妈也不知道,到时候要听医生的。”扎头皮针是很痛苦的,孩子总是要哭,不过,她心里有数,扎完针很快就不哭了。2岁多以后,可以在手上扎针了,我记得女儿很好奇地观察前一位小朋友的扎针过程,看得很仔细。轮到她扎的时候,她非常配合,伸出小手,不仅没有哭,还提醒阿姨要给自己的手下面粘一个盒子。
女儿后来会在看病的时候主动向医生要求吊水,医生逗得直乐,却不满足她的要求。其实,孩子看医生不配合,大多是害怕打针吃药,如果打针吃药毫不介意,看嗓子之类检查造成的痛苦,也完全可以用事先说明的方式,轻松处理。
二、吃药配合,就像一场游戏
女儿生病多,吃药也多,刚开始的时候,她也抗拒吃药。我是把她抱在怀里,用滴管把药直接喂进她的嘴里。我喂药的时候会注意两点,首先,我会向孩子说明药的名称和药的味道,甜的、草莓味的,或者是苦的,实话实说。这样一来,不苦的药孩子都可以轻松接受;对于确实比较苦的药,我会给孩子以充分地同情和理解,给以精神上的支持。看中医熬的汤药,虽然难吃量多,但每次吃的时候,我一边安慰孩子说:“哦,妈妈知道这个药不好吃。”一边请孩子看着碗里的药一点点地减少,让她清楚进程,她也能顺利地都吃掉。
再者,是让孩子知道,无论如何药是必须吃下去的。在妈妈的同情之下,在妈妈的怀抱里,必须用滴管把药都喂进嘴里,这样的话,只要几次,孩子自己就会明白,药是必须吃的。她会调整自己,很容易接受吃药的事。有的妈妈,同情之下变成和孩子商量吃药的事,一种药要喂一个小时,有的药甚至就喂不进去。其实,与孩子商量本来不该商量的事,反而造成孩子的混乱,增加了孩子的精神痛苦。
当女儿明白了药是必须吃的之后,她似乎是想到:既然药总是要吃的,不如吃得更好玩一些。我给女儿喂药的时候,总是很愉快地和她说话,想把喂药时间也变成一段交流母女感情的亲子时间。女儿1岁多的时候,我常和她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我给孩子说这个,重点不是强调吃药的道理,而是当顺口溜一样来念的。后来,女儿跟我开玩笑,把这两句改成:“良药苦口利于水,忠言逆耳利于醒。”每次说完她都哈哈大笑,我也跟着她一起傻乐。吃药,就演变成我们日常的游戏项目之一。
女儿2岁多的时候,因为我每次都告诉她药品的名称,对于常吃的药,她品尝味道就可以说出名称。而她咳嗽了自己就吵着要吃易坦静,拉肚子要吃思密达,把自己当个小医生,对家里的常备药如数家珍。药品名称被我们一家三口拿来玩接字游戏。女儿吃药的时候,也不是被动地躺在妈妈怀里了,而是要自己打开包装,倒药搅药。吃药游戏,会玩出越来越多的新花样吧。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