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专家的解释
我发了《孩子涂鸦,妈妈做好三件事》(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5927cb0100e4e0.html)一文后,发现真的有很多给孩子画简笔画的妈妈,于是想到再发这一篇文章阐明原因。不要教孩子画图形,几乎是专家的共识,下面摘引一段胡暁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项目艺术教育专家、中国美术家协会少儿美术艺委会委员)的文章,说说不要给孩子画简笔画的原因。摘自:http://www.artchildren.org/htm/jz004.htm
“形”是事物或物体的“形态”,美术也称为造型艺术,请注意,这里的“型”是经过塑造之后的“形”,“造型”
就是创造或塑造出新的超越物体表面形态的“形”,绝不是简单的描摹事物外形 。
6岁之前,孩子对“形”是极为敏感的,也称为“图形敏感期”。
敏感体现在哪里呢?——是对于“形态”的变化、观察、联想,而不是表达。
在这个阶段,孩子具有对图形的直觉能力和发散式的联想能力,如面对一条直线,孩子能把他想象成各种各样的长条形的东西,如蛇,毛线,电线杆、在启发下,还能大胆地联想到河流,音乐等。
但绝不意味着:孩子在这个阶段就具备了表现事物形态的能力,如果这样认为,就大错特错了!
对“形”的表现能力,出了手、脑、眼的高度协调外,还必须具备对事物形态的理解能力,这也是为什么在更大的年龄段甚至是十一二岁孩子的作品中都很难准确表达物体的透视关系、明暗度等,因为在理解力还达不到时,手是很难跟上的,那更何况是4—6—8岁期间的孩子呢?如果要求这一年龄段的孩子画出像什么的形,岂不是荒唐之举吗?所以,不要奇怪,更不要焦虑,孩子们为什么会把各种各样长条形的东西都画成一条直线了!
因而,就出现了简单的模式化的“形”,如简笔画,是成人先勾出概念化的统一形状,再让儿童去模拟,这就叫会画画了么?画出孩子观察到的形了吗?错了!
这个阶段,最需要关注的是:孩子能否画出具有自我意向的“形”。
“
意向”可以理解为意识和方向,自我意向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浓缩了对事物的朦胧认识、连接内心与外界之后产生的新的意识。
如果不受干扰,每个孩子都会自然而然的形成这些意识,还会表现在绘画中,会出现富有想象力的有不同个性特征的“形”,这个“形”是和他们的生活、情感紧密联系的,是他们通过童心特别创造与热爱的“形”,如小娃娃、舞蹈的小人、汽车、恐龙,甚至鱼、轮船、火车、树木,他们会在这个图形敏感期内不厌其烦的画着这些“形”,但却各有细节的变化和奇妙之处,这些不是通过被动的模拟才画出的“假形”,而是凝聚了他们印象最深的童年经验与喜好所自发完善的“真形”,是非常宝贵的“原创”,在我的比较研究中,一个中国乡村的孩子和德国孩子相比,这样的“形”都无一例外的会出现,只是打上了民族和环境的烙印。
而强加的、模拟的“假形”是什么呢?就是千人一面的、所有孩子画出来都一样的东西,如太阳、房子、小花、鸟等,来自中国不同幼儿园的孩子却画出完全一样的“形”,表面看孩子会画很多东西,实际上却是不顾儿童对“形”的理解能力,用共性的“形”抑制住了孩子千差万别的想象能力,使他们对“形”的发散性思维能力被禁锢成为单一不变的模式化后,直接损伤了孩子的右脑,甚至留下严重的后遗症:比如很多孩子不敢画心中的“形”,不敢去面对新的事物形态,或者自我否定对形的想象力,追求与别人一致,无法独立创作。
所以,许多发达国家的美术教育机构在几十年前就开始抵制不顾儿童的阶段特征过早教授“图形”的行为,像美国、英国、德国等国家,甚至不主张在8岁前给孩子输入固定的图形。
二、我的反省
我其实以前就听说过不要教孩子画图形的说法,但大雪1岁左右的时候,我还是给她画了简笔画。在我的概念中,我觉得画简笔画纯粹是一个娱乐,我又没有要求大雪跟着学,我画过之后,大雪再拿笔的话也是瞎画,又不会照着我的样子画。而且大雪非常喜欢看,总是要求我画,我何乐而不为呢?
后来,我看了更多关于涂鸦的资料,完全停止给大雪画简笔画。大雪起初还会要求我画,我就说:“妈妈不会画了。”并且把纸笔收起来一段时间,也不要大雪涂鸦了。过了一段时间,再拿出纸笔的时候,大雪就不要求我画,只是自己涂鸦了。此时,我看到大雪完全在自主地乱画,很高兴地认为,原来画简笔画的不良影响已经全部消除了。其实,我对于简笔画可能给孩子造成的影响,还是缺乏深刻的认识。
前几天大雪玩了一次涂鸦,我把其中的几幅贴到网上(参见: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5927cb0100e3c1.html)。我情不自禁地就最喜欢第一张“妈妈”,我觉得那个头发特别像我的两条辫子,而且基本有一个圆的脸型,简直太棒了!后面大雪画了两张在蚊帐里睡觉的妈妈,虽然也挺好的,但那个妈妈实在太抽象了,就是一个疙瘩,既不是圆的,也说不上是有几条腿。那幅“妈妈”的涂鸦我沾沾自喜有好几天了,幸亏是有网友关注我关于涂鸦的文章,所以,这两天我一直在捉摸到底为什么不能给孩子画简笔画的问题,简笔画对孩子到底会有怎样的危害?这个思考,让我没有欣赏完孩子的涂鸦就置之不理,昨天我突然想到一件事,惊出一身冷汗。我想起,在大雪1岁的时候,我喜欢给她画一家三口的简笔画,妈妈就是圆圆脸,头发就是几条线从脸的两边垂下来,与大雪前几天画的有头发的“妈妈”何其相似!我猛然想起:“胡晓珮说过,千万不要用像还是不像来评价孩子的画,孩子的画关键是和别人不一样,只要不一样就是非常好的创造,如果是一样的,那就毫无价值。”虽然理论早都知道,但真正到实践中,我还是多么容易受到习惯势力的支配,无意间就沿着普遍的误区走去。真是再一次感叹,人人都注定要犯错,只有反省是好妈妈唯一的法宝。我很庆幸我终于意识到了这个问题:那幅很像妈妈的画,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涂鸦,而是大雪在模仿我一年零八个月之前给她画的简笔画。这就是简笔画可能给孩子造成的深刻影响!
孩子对图形何其敏感!因此简笔画非常容易成为孩子们眼中、心中的固定模式,因为手的能力不够,他们并不会立刻把这个固定模式表现出来,但这丝毫不能说明,简笔画对孩子就没有不良的影响。实际上,这种固定的形象已经深入他们幼小的心灵,成为想象力的桎梏,一经建立,极难消除。比如大雪,竟然在我不给她画简笔画近两年之后,画出与我当时所画非常相似的图形,和完全相同的意义!这个圆脸长头发的妈妈,不是一幅值得欣赏的涂鸦,而是我给大雪想象力套上的一个紧箍咒,是我作为妈妈该给自己敲响的一记警钟。希望,这记警钟也能为更多的妈妈敲响吧。
我觉得简笔画对于孩子的影响,很难说完全消除掉,只是已经发生的事情无法追回,我想只要让孩子有更多的自主涂鸦,固定图形的影响是可以淡化的。此时,蚊帐里那个“四不像”妈妈确实给了我一线希望,我也终于从心里体会着胡晓珮所说的“欣赏孩子与别人不一样的画”,这回我是真心诚意地去欣赏了。原来学会欣赏孩子的画,并不是只要看一点涂鸦理论就没问题了,恐怕要经历一个反省的过程,肃清内心潜在的某些旧观念才可以呀。说到底,欣赏不只是一个简单的评价,更应该是一个心与心碰撞的过程。
现在我才明白,沾沾自喜于固定程式的简笔画的我,为什么与真诚地欣赏孩子的涂鸦离得那么遥远了。当我体会到涂鸦的美妙之处后,再回头来看毫无艺术可言的简笔画(普通人画的简笔画与艺术家画的速写可是有本质区别的),真觉得是一堆垃圾。我再也不会把一堆烂糟糟的垃圾堆到孩子的面前去了。
|
|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