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蒙氏教具“情结”(经济育儿之一)
(2009-03-17 15:10:21)
标签:
蒙氏玩具教具育儿 |
分类: 妈妈偶感 |
自从读了蒙台梭利的书,自然对蒙氏教具充满向往之情。因为按照蒙台梭利的观点,她的教具是蒙氏理念的重要体现。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想自己买一套蒙氏教具,我在网上搜集了很多相关的信息。在信息搜集之后,我首先认同了一个观点:蒙氏教具家庭装不要买。因为蒙氏教具本身是要操作的,大小和手感是很重要的。商家为了利益而开发的家庭装,其实是把正规的蒙氏教具大大缩小了,已经不是那么回事了。但是正规教具都很贵,而且蒙氏教具种类繁多,我长时间没有下定购买的决心。
但后来随着读书和思考的深入,我渐渐发现,很多事情都不是绝对的,就连蒙奶奶曾经反复强调的教具可能也不是那么绝对的吧。(可以参见我最近的博文《蒙氏理念 不是成规》)我想到,其实关键是蒙台梭利设计这些教具的原则,倘若依照这个原则,在生活中找一些替代品来帮助孩子发展,其性价比岂不是就要高得多?
我自己总结,蒙氏教具的设计主要遵循两大原则:一、操作性。就是教具是让孩子工作的用具,强调用手反复操作。与之相对的,是蒙台梭利不喜欢的所谓玩具,就是容易引发孩子想象的玩具,比如印成房子和树木的积木拉,一个娃娃的微型房间拉之类的。二、自动纠错。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如果操作错误,孩子自己可以发现,不用别人去告诉他。让孩子自己发现错误,自己改正错误是非常美妙的一件事,这样的教具就保证孩子可以自己学习,不需要谁去教他。让孩子从独立自主的学习中发展自己的探究精神,培养专注力。
我虽然没有买蒙氏教具,但是在给大雪买玩具的时候,心里常常想着这两条原则。我后来发现,大雪在玩这些玩具的时候,的确也让我见识了所谓的“工作”状态,我觉得这也就是蒙氏教具所追求的效果吧。
简单回顾一下,最早的一件玩具是大雪未满月时买的音乐健身架,这个东西真不错,大雪从月子里就开始打架子,学习理解自己的动作与周围物体的关系。一直到1岁多,她还在站着拉架子唱歌,当然,1岁多的时候,健身架也就完成了历史使命了。我一直认为,套塔、套杯是非常经典的玩具,蒙氏教具里有一个插座圆柱体是非常经典的,其实,这些东西最主要的都是要孩子练习排序。皮亚杰认为,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序,是发展逻辑思维的起点,而数学的实质是逻辑思维。所以,想培养孩子的数学能力,在1岁多的时候不是教唱数(不依赖实物,用嘴巴数数,那个是语言能力,与数学的逻辑思维无关。根据实物点数才是数学概念。),也不是教孩子认识数字(那个是符号系统,与认字是一回事,但是和数学的逻辑思维无关),而是,让孩子玩可以排序的玩具。比如套杯和套塔,都具有自动纠错的能力,排错了,孩子自己就会发现,不用大人去纠正他,所以,我认为符合蒙氏教具的设计原则。当然,大多数套塔和套杯是有不同颜色的,这是蒙奶奶不喜欢的,不过考虑它们与正规的插座圆柱体的巨大价差,我觉得性价比还是很高的。在实际操作之中,刚开始的时候,颜色对于大雪是一个帮助,使得她更容易找到正确的顺序,我觉得操作到后来,大雪还是清楚地注意到大小之顺序,不大受颜色吸引。
大雪1岁10个月的时候,第一次在亲子班上见到插座圆柱体,我想我当时一定比大雪激动得多。我已经无数次在图片和描述中看过这个教具了,满心期待地观察大雪对这个教具的反应。大雪很喜欢,立刻投入专注地操作,她第一次就把圆柱体按照顺序拿出来,并且拿出来的时候在桌子上按照顺序摆放。全部拿出来后,故意全部打乱,然后再按照顺序一个一个插回去。如此玩了两遍,基本没有碰到什么大问题,然后就不玩了。正像所有她已经会玩了的玩具一样,她不玩了。整个亲子班期间,她几乎都没碰过这个教具,她钟情于舀豆和插片,各玩了3、4节课。她喜欢的玩具,她会记得,每次课都去拿那个玩,而插座圆柱体因为已经掌握,被她打入冷宫。至此,我得出结论:用其他的玩具同样可以达到蒙氏教具的效果,孩子的发展,途径是多样的。重要的是理念,而不是具体的玩具,我的蒙氏教具情结,到此时终于解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