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尊重孩子的独立性是最好的家教

(2008-10-14 15:07:27)
标签:

蒙氏

教育

早期教育

育儿

分类: 交流讨论

朋友C是我的好友,她儿子上幼儿园1年多,也哭了1年多,还有体重超重等等问题。朋友C常常为了孩子的问题感到烦恼,现将最近我与她聊天的记录发在这里,希望可以给其他朋友一些启发。

 

2008-10-7

朋友C:今天我儿子上幼儿园又哭了,超级恋家的蜗牛,上幼儿园就像要把他从蜗牛壳里揪出来一样。。。对了儿子老跟妈妈睡是不是不太好?他现在还跟我睡一个被子,是不是该分开了
    包林运:我觉得是否分开睡倒无所谓,上小学前分床就行了。我自己感觉你儿子的问题是缺乏安全感,对父母的爱没信心造成的。另外,我是带着你家的问题读蒙奶奶的书呢,那天看到一段 
    你看看你儿子是不是正好符合强壮儿童?“由于缺陷的种类太多,我们最好把它分成两类:一类是那些强壮儿童(那些可以克服障碍的孩子)表现出的缺陷;另一类是那些弱小儿童(那些在不利条件面前屈服的孩子)表现出来的缺陷。第一种类型的儿童通常反复无常,并有愤怒和暴力的倾向。他们的典型特性是不服从命令,就是我们说的所谓“毁灭性本能”。他们吃饭时通常也表现得很贪吃。弱小类型的儿童通常表现得很被动,他们的缺陷通常很消极。懒惰、懒散是这些儿童的主要特征。他们拒绝吃饭,明显没有胃口,有的孩子甚至贫血。” 

朋友C:我觉得挺像的,这种变化是从两岁开始的。

包林运:这是我网上的读书笔记的一部分。还有一段话,是蒙奶奶给妈妈们开的药方:
   “我们能给母亲们一些什么建议呢?他们的孩子应当在一个有意思的环境中生活。母亲不必为孩子提供不必要的帮助,一旦他们开始做某件事情的时候,我们不应该打断他们。和蔼、严厉、药物对于精神饥饿的孩子来说没有任何帮助。如果一个人挨饿受冻,我们说他是傻瓜,或者痛打他一顿,或者要求他心情好起来,这些都无济于事,他需要的是食物,其他东西都不起作用。对于心理来说也是一样。严厉与和蔼都不能解决问题。人类是智慧的动物,它们需要物质上的营养,更需要精神上的营养。”
   “因此,这些问题无法用道德教育来解决。这是有关性格形成的问题。缺乏个性或个性缺陷都会自然消失,不需要成年人去进行说教。成年人对儿童的威胁、利诱都是没有用处的,我们要做的就是为儿童提供一个正常的生活条件。”
 
   朋友C:“有意思的环境”是指怎样的环境,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不要太关注他吗?我的孩子是“精神饥饿”吗?
   包林运:这段话的内涵其实很深,我来慢慢解释。首先,我想说原来孙瑞雪的观念和蒙氏在这个问题上是差别很大的。按王树的说法,敏感期没有充分发展,需要补课,所以强调给孩子自由。但蒙氏没有这个概念,她认为不应该让孩子胡闹 
   蒙氏认为我们不必关注孩子有哪些问题,我们需要关注的是孩子的正常发展。也就是成年人应该帮助孩子进入专注的状态,一旦孩子进入了就尽量让他保持。只要孩子走上正常发展的轨道,一切问题会自行消失。
    你儿子显然是精神饥饿。我想问问他现在的状态,比如说,是否能专注地玩一件东西?可以玩多久?生活自理到什么程度?

   朋友C:他可以专注的玩一样东西,但是这种时候不是很多,一般他总是喜欢和我和他爸爸玩,而且他不愿意动手,他总是要求我们给他画画,他看着,他自己画几笔之后总是不满意,然后就撕掉,说他画不好。自理能力不很好,现在可以自己吃饭,脱裤子,上衣还需要大人帮助才能穿脱,有时我也在想是不是我们做的太多了?
   包林运:蒙氏是很强调自理能力的,记得她有一个比喻,说伺候孩子是保姆的工作,是等而下之的。而要孩子自己学习做事才是一个教育者的工作。但是,实际上让孩子自己做需要母亲更多的付出和耐心,所以很多母亲都偷懒,宁愿做保姆的工作
   我觉得不仅要培养他的自理能力,也应该尽量让他参与家务。比如摆摆碗筷、洗洗手绢
   朋友C:这些活动和他的精神饥饿有关吗?
   包林运:直接相关。

朋友C:就是说一个孩子如果该他做的他不做,时时处处依赖大人,就会产生精神饥饿,譬如不愿意上幼儿园?
   包林运:时时处处依赖别人会导致一个人的发展停滞。没有发展的孩子可能产生各种问题。因为这都是一个人正常发展的途径。作为小孩子,内在最迫切的愿望,其实就是融入大人的生活。你不给他提供这种途径,他发展的力量就无法用于正途 
   朋友C:所以他胡闹,不听话,是这样吗?
   包林运:可以这样理解
   我个人感觉,语言的鼓励在开始阶段是非常重要的,父母一定要用激赏的眼光看待孩子做的每件事。比如你说的画画的例子,应该是自信不足的表现
   朋友C:现在我的脑子里有个比较清新的思路了,不瞒你说,这个假期我过的可累了,整天都想着怎么跟他耗时间,怎么让他过多的精力消耗掉,现在我有些明白了
   对,应该是自信心的问题,他上幼儿园可能也是这个原因。
   包林运:这样看来,无论是培养专注力,还是培养自理能力,你最需要做的就是鼓励他。千万别说,怎么把衣服穿成这样,应该这样扣扣子之类的话
   当然,表扬也是很有讲究的,不要光说“你真棒”这种空洞的话。聪明的表扬是描述任务的难度,而不提及人。首先,你一定要真心诚意地欣赏他的每一个进步,而不要觉得他的幼稚错误难以忍受。其次,表扬一定要恰如其分,就事论事。举大雪的例子,她做成了什么,我都立刻用惊喜的口吻大声告诉她爸爸,“宝宝会自己脱裤子了!”然后,她爸一般会同样激动地回应一下。其实她只是把裤子拉下屁股而已,还有一半没拉下来,但我一边悄悄帮她拉下,一边对她爸说:“今天穿了3条裤子,多不容易脱啊,宝宝居然自己一条一条全脱下来了。”其实,都是我们的对话,我们都没对大雪说话。但大雪神气得不行。呵呵。
   朋友C:应该说,我有时候比较急躁。我自己知道不对可是又改不了。是了,又学了一招,回家试试。我发现你挺能琢磨小孩子的心理的,比如你博客里的“共情”,是个挺好的方法。
   包林运:还有一点,要提前给你打个预防针。孩子可能一件事有时愿意做,有时不愿意做,或有时能做好,有时做不好。这是正常的发展过程,你不要觉得只要这次他能做好,就是已经具有了这种能力,以后再做不好就是故意不配合。孩子是在这种反复的情况下发展的,这方面妈妈应该多一些耐心
   朋友C:其实道理都明白,就是有时候一着急就不由得发火,这时候我到觉得慢性子妈妈比内向妈妈更有优势。
   包林运:呵呵,这是你自身可能还有些问题没有解决好。《内向妈妈的三大优势 》那篇文章是给人打气的,其实,我觉得一个人自身问题没解决好的话,即使是慢性子也会对孩子缺乏耐心,即使内向也会对孩子唠叨不休。
   朋友C:我修炼修炼再修炼
   包林运:好!
   2008-10-8 
   包林运:昨天聊得匆忙。有个概念应该跟你澄清一下。让孩子专注地玩,并不等于让孩子独自玩。实际上,我觉得在刚开始的时候,有成人的陪伴可能孩子更容易进入专注的状态。你可以参考一下我的博文《培养专注力要从婴儿开始》。有什么问题再交流。
   朋友C:好的,谢谢。 
   2008-10-10
   包林运:我的博客刚刚转贴了一篇文章,关于孩子的自理能力的,或许可对你有些启发,有空去看看吧《[转贴] 22个月大的孩子能做什么? 
   朋友C:文章我已经拜读了,感觉非常震撼。我觉得是整个东西方教育理念的不同,西方人做了父母也不会向中国的父母那样时时处处以孩子为中心,因此他们更愿意“孩子围着自己转”,在这种环境中生长的孩子自然会比较的独立。而中国父母往往事必躬亲,包办一切结果造成了孩子的过度依赖,但是对于父母来说一下把手放开又确实有困难,比如能充分体现安全性又让孩子得心应手的工具等等。不过无论如何还是让我见识了不到两岁的孩子的能力,我想这在以后我对孩子的自理能力的教育中是很有益的,总之收获很大,谢谢。
   包林运:很高兴你能觉得有收获。但我觉得你将这种理念归结为“孩子围着自己转”未免过于简单化了。我看了这篇文章也很吃惊,因为大雪与这个孩子相比也有很大的差距。我仔细想了一下,如果要让大雪这么做,意味着我必须有很多额外的付出。实际是因为我实在不想面对和收拾混乱的局面,才使得大雪在这方面并非很好的。所以,如果一定要比较中西方差异的话,我觉得应该是这样说:中国父母表面上的事必躬亲,只是因为他们从心里来讲是自我中心的,他们不愿意为孩子独立付出太多自己的努力。而西方表面上的“孩子围着自己转”,正是出于父母内心深处对孩子独立性的真正的尊重,这种情形在开始意味着父母的绝非轻松的付出。可惜,这份付出,我到现在也不敢承诺,只是在有精力的时候尽量多做一点吧。 
   朋友C:是了,象咱们这种又要工作,又要带孩子的妈妈确实很难有更多的精力去满足孩子的更多的愿望和要求,起码我是这样,更多的时候我都觉得自己是在应付,体力上和精力上都不行。

包林运:不过,我觉得还是应该尊重孩子的独立的需求,一方面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很重要。再者,对于妈妈来说,虽然一开始的投入很多,但一旦把孩子“弄顺手”了,就会很轻松,不必疲于应付了。实际上每天伺候孩子,虽然一时方便,但要长此以往,其实是要花掉母亲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的。
    关键是被伺候大的孩子,会不断出现问题,其实那些问题才是对你消耗最大的东西。就看这个账你是否能算过来了。
   朋友C:所以我觉得很可怕。我现在开始训练他自主的玩了,还是挺困难的,有时不仅是孩子适应了对大人的依赖,关键是大人也已经适应了这种模式,其实孩子适应起来应该比较快,关键是父母要调试。
   包林运:你说到关键了。关键是父母要调整自己,只要父母能调整自己,孩子的调整根本不需要担心的。我觉得父母还是应该对问题加深认识,如果真的了解了孩子成长的特性,调整起来可能会比较容易
   朋友C:你好深刻,好理智,佩服。我很少会深入的思考教育问题,应该说不习惯思考,而思考已经成为了你生活的一部分,我望尘莫及。
   包林运:每个人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我希望你能在对待孩子的态度上有所改变,并不希望你把我当成榜样。我其实是长于思考,而短于实践的人,我有我自己的问题。我猜想,你还是应该首先解决好你自身的问题,那么如何对待孩子的问题会不攻自破。在我的印象中,你一直是缺乏能量的感觉。
   朋友C:真好,能有一个好朋友就是好,太了解彼此了,其实人不管长多大有些东西很难改变的。我这人胆小、懒惰而又没有主见,那天孩子问我妈妈的缺点是什么,我脱口而出,和少年的我对自己的评价差不多,一看就知道是没有改变
   包林运:如果我说,只要你愿意,你就能改变,你相信么?我想说的是,“胆小、懒惰而又没有主见”在我看来并不是你真实的特点,只是因为你的内心潜能没有打开,因为你缺乏生命的能量,才会在外在表现出这些特点。当然,如果你觉得目前这种状况没什么不好的,也不一定要改变。
   朋友C:我想改变,你认为生命的能量是怎样的呢
   包林运:我想知道你为什么想改变,或者说,我想知道你这个愿望是否很迫切?
   当一个人总想着自己该做什么,却总是没去做的时候,就是因为他缺乏能量。我们以往只关注到思考和行动两个方面,但其实,很多我们道理明白的事情却根本做不到,就是因为我们缺乏能量。思考其实是没有什么能量的,蕴含巨大能量的是我们的情绪。

朋友C:很高兴能又跟你聊起心情这样的话题,感觉又回到了遥远的学生时代。我是很想改变,我始终觉得自己的内心缺乏一种力量,因而时常觉得空虚与无助,迷失方向的感觉。

包林运:只有成长了才能有能量,也才能有控制情绪的智慧。成长是从反省自己的童年经历开始的,因为我们今日成长的不好之处都来源于童年的经历。你可以读许宜铭的《活出自己》。
   朋友C:是啊,童年是这么的重要,以至于我现在都在反思自己是不是给孩子的童年造成了阴影,我看我学习了你的博文,你还向别人介绍了许宜铭《拥舞生命》,是不是这个作者的这一系列书都对我很有帮助?
   包林运:是同一本书的两个书名。我总是向人推荐这本书,我觉得这是所有烦恼者的福音书 
   朋友C:谢谢,书店一般都有吧?
   包林运:不一定,当当网上肯定有。不是新书,书店很可能没有的
   呵呵,起先不觉得,把这些聊天记录整理到一块,我忽然觉得,自己好像是在度人呢。义务替许宜铭卖书,本来想找他要点宣传费,后来想想自己也是从他的书中受益,再者,度的也是朋友。算啦,不跟老许斤斤计较了!:)
   朋友C:爱死你了,老传教士
   我正在网上搜呢,已经找到了
   看上了。。。。
   包林运:好,慢慢看,我不打搅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