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与宝宝“共情”?
(2008-10-06 13:47:21)
标签:
教育育儿亲子共情 |
分类: 妈妈偶感 |
父母倘若有了与宝宝“共情”的愿望,亲子关系就开始走入良性发展的轨道了,父母任何与宝宝“共情”的尝试,都可以拉近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心理距离。但是,真正要做好“共情”这门功课,也并非易事。
“共情”首先需要的是父母的个人能力。海灵格有一个观点,“正确的词汇是有力量的”,意思是如果能够找到描述情绪的正确的词汇,那么对于舒缓情绪、解决情绪问题是非常有帮助的。他鼓励人们去“寻找正确的词汇”,我个人体会,这可能是解决情绪问题最有效的途径,无论是对于大人,还是孩子,无论是对于别人,还是自己。当我们想要解决情绪问题的时候,就应该努力尝试用“正确的词汇”来描述情绪。但是,寻找正确的词汇是一个过程,它需要一个人有能力看清情绪的潜流,它需要我们特别了解自己或他人的情绪;需要我们有相当的语言能力,能够精确的表达情绪;还需要我们自己有一个成熟的心态,能够面对孩子的情绪保持平静的心情、清晰的大脑,而不是跟着孩子一起烦躁激动。这些能力,可能不是我们原本就有的,而是需要我们在不断的尝试中逐步获得。但我想这个尝试努力的过程,也正是提高一个人情商的过程。
“共情”还需要良好的信任关系。了解是信任的基础,相信一个你根本不了解的人,只能是盲目的信任,危险的信任。而了解一个小孩子,远比了解一个成年人要困难得多,一则因为小孩子的心理机制和成年人不同,按照我们成年人的想法来推测小孩子,往往是误解和代沟产生的根源;二则因为小孩子处于不断的变化发展之中,一个成年人你只需要了解一次,5年10年后再见面,虽可能有所变化,但脾气秉性大约可以参照原来的了解,而小孩子日新月异,上个月了解得出的某个结论,这个月可能就不再符合孩子的实际情况了。所以,了解小孩本身就是一门功课。了解孩子,是亲子信任的基础;而父母若赢得了孩子的信任,也会为父母了解孩子提供很多便利条件,让父母真正成为知心爸妈。在了解与信任的基础上,父母的“共情大法”必可游刃有余,最终达成令两代人都获益匪浅的和谐亲子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