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哈佛家教热点朱成哈佛总统 |
妈妈说:不要让孩子做自己的“复制品”。
爸爸说:主动的孩子是勇敢的,她什么都敢想,什么都敢做,什么都敢尝试,这样就能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朱成从小就人小主意大,什么都敢说,什么都敢想,什么都敢于尝试。这种个性的养成,和我们家庭教育模式有关。
“不要让孩子做自己的‘复制品’。”这是我们做父母的一个共识。孩子就像一张白纸,可以画出很多种不同的画。我们期待她给我们带来更多惊喜,而不是单纯地把自己的想法、意志强加给她。在朱成小时候,我们特别注意发挥她的积极主动性,我们主动弃权,主动放权,把选择权、决定权交给孩子。我们让孩子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东西,不让孩子做违背心愿的事,如果孩子说得对,就说了算……朱成小时候最得意的事,就是改了自己的名字。
一般来说,小孩的名字都是爸爸妈妈起的,可是,“朱成”这个名字却是女儿自己给自己取的,她原先不叫朱成,只是乳名叫做“成成”。
成成快要上学的时候,有一天,她蹦蹦跳跳地跑到爸爸跟前问:“爸爸,我为什么姓朱啊?”
“你当然姓朱啦,因为你是爸爸的女儿,”她爸爸笑着用手指指自己的鼻子,“爸爸姓朱,所以你当然也姓朱了。”
女儿睁大了眼睛问:“可是,我也是妈妈的女儿,为什么不跟着妈妈的姓呢?”
我在一旁不由得笑了,而她爸爸却被女儿问愣了,想了想回答道:“这是一个习俗,一般来说,小孩子都跟着爸爸的姓。”
“哼,什么习俗,我觉得一点儿也不好,爸爸和妈妈不平等,”女儿嘟着嘴巴说,“我是爸爸的女儿,也是妈妈的女儿,可是名字里没有妈妈的姓,也没有妈妈的名,一点儿也不能说明我是妈妈的女儿。”
爸爸笑着说:“那好,你要是跟着妈妈的姓,爸爸没有意见,你的名字里面不就没有爸爸的印记了吗?”
“我早想好啦,”女儿大声说,“为了让大家一看就知道我是爸爸妈妈的女儿,所以我想换个名字,用爸爸和妈妈的姓加起来,就叫朱——成——,说明我永远和爸爸妈妈在一起,谁也不离开。”
我们一听都笑了,觉得女儿虽然有些异想天开,但是听起来也还挺有道理。
可是女儿误会了,她以为爸爸妈妈在嘲笑自己呢,于是大声说:“我这个名字可有含义啦,还特别吉利呢,朱成、朱成,朱和‘祝’读音一样,是祝福的意思,而成呢,就是‘成功’的意思,连起来读就好像在说‘祝成’、‘祝成’,意思就是‘祝你成功’。你们看,光从名字看,我将来肯定会有成就,注定会成功。至少现在你们父母可以‘祝’我‘成功’吧。”
听了女儿的一番“大道理”,我们不觉连连点头,觉得女儿想让爸爸妈妈平等的想法还真不错,也挺有创意。但是改名字可不是个小事情,已经叫了这么久,突然要换一个新的,会不会不习惯?而且,原来的名字还是按照规矩,由家里的长辈起的,要改名字,可能还得征求一下长辈的意见才稳妥。
于是,她爸爸笑着说:“成成,你说得挺有道理,而且‘朱成’读起来也挺顺口,爸爸和妈妈没有意见,不过,你的名字可是爷爷奶奶起的,这样好不好,你去征求一下他们的意见,如果能够说服他们,那么,你以后可就是名副其实地‘祝福成功’喽。”
“太好啦,”女儿高兴得又蹦又跳,“这下我就把你们紧紧地拴在一起了,我们一家人可是谁也离不开谁啦。”
后来,凭着伶牙俐齿,女儿很顺利地说服了爷爷奶奶,从此,“朱成”诞生了。
虽然名字只是一个符号,但敏感的女儿却对自己的名字产生了疑问并且提出了挑战。通常,名字都是父母给予,孩子只能被动地接受,但我们希望通过这件事情让女儿体会到我们的家里每个成员都是平等的,让她体会到自己生活在一个民主的氛围当中。所以,面对女儿的挑战,我们没有试图用家长的权威来压制,因为女儿说的有一定的道理,也为了保护她最初的主动意识。
女儿不仅顺利地改了自己的名字,还担任过家里的“财政部长”,每个月我们两人的工资除了拿出一部分固定储蓄外,全部上交给她当家。
读小学的时候,女儿在物质方面的需求越来越多。看到别的小朋友有什么,她也想要什么。一开始的时候,女儿要什么,我们总会想办法满足她。
逐渐地,我们发现孩子身上出现了一些不好的苗头:变得不爱惜东西,再漂亮的衣服穿上几次就不喜欢了;花了不少钱买来的玩具,玩了几天没有兴趣了,扔在一边再也不加理会……
怎样才能两全其美呢?我们商量了很多次,终于想到了一个主意:不当家不知道柴米贵,干脆把主动权交给孩子,让她来当家。不过我们也很担心:真金白银的交给她这么多钱,会不会对小孩造成什么坏影响?但,还是姑且试试吧。
一听到让自己当家,成成一下子跳了起来,“财政部长是不是要管很多钱?”
我笑着说:“财政部长可不能想花多少就花多少,每个月总数是固定的,如果管不好,就会‘破产’,到时候连电费都付不出,我们家可就要一片漆黑喽。”
“没问题,”朱成跃跃欲试,“妈妈能行,我也一定能行。”
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成成上任没几天,就给家里添了不少东西,大部分都是她看中和喜欢的玩具和漫画书。毕竟有点心虚,每次买的时候,她都和我们说一下,看看我们什么反应,我们的答复总是“你当家就你做主”。不过,我们暗暗好笑:照这样下去,很快就会入不敷出了。
前半个月,在成成的领导下,日子倒也过得还算顺利。等到后半个月,我“无意”中提醒了一下女儿:“成成,这个月过了一半了,还剩下多少钱?”
成成这个官当得够糊涂的,还剩下多少钱,她一点儿也不清楚,等一数之后她有点慌了,跑来说:“钱怎么剩下这么点了?还有十几天,不够了怎么办啊?”
她爸爸“幸灾乐祸”地说:“我们可是有话在先,你自己想办法。”
我则反过来激将女儿:“如果财政部长做不下去,就投降吧,还是让我做吧。”
女儿一听不服气了,抢着说:“我一定有办法的。”
我们该买什么东西,还是一样去找女儿领钱,一点也不心慈手软。在还剩下没有几天的时候,这个月的钱全用光了。女儿想了又想,把家里所有的废品、旧报纸收集在一起,卖到了废品收购站,点着手中“来之不易”的钞票,女儿不禁感叹:“真是花钱容易,挣钱难啊!”
靠着这笔“意外之财”,日子又坚持了几天。当账户上又一次出现赤字的时候,女儿只好把自己的“压岁钱”拿出来垫上。
一个月的期限终于到了,我们故意逗女儿:“压岁钱还剩多少?财政部长,还要不要继续做下去?”
女儿不服气地说:“当然要当,我这个月一定能做好。”
果然,女儿这个月改变了作风。还趁她爸爸不在跟前,偷偷问我:“妈妈,你是怎么安排的?我怎么钱用得那么快?”
于是,我让她找了一个小本,工工整整地开始记账。她正好刚学会加减乘除四则运算,买了什么东西,就从里面扣掉,倒也是一种锻炼。
因为亏空了一个月,所以第二个月,她变得格外节俭,而且还发动我们一起制定了“节约细则”:自来水龙头要开小一点,厕所的电灯泡换成小功率的,牙膏一定要用到卷起来也没有了为止,电视和录音机音响声要适度……而且她也从自身做起,以前铅笔快用完的时候不好用,总是扔掉再买新的,现在她用报纸卷成小圆筒,然后把铅笔头塞到里面继续用;笔记本也是正面用完,反面还要再用……越来越会精打细算了。
最大的变化还是女儿再也没有提起要买新玩具、添置新奇的玩意儿了。和我们一起去逛商店的时候,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她跑上去看看、摸摸,拿起来又放下。在一旁的我们又心疼又好笑,有时候我们就说:“既然这么喜欢,就买了吧?”
女儿却说:“我不买,过过眼瘾就够了。”
吃一堑,长一智,到第二个月底,女儿终于达到了当月的收支基本平衡。
在“小部长”的领导下,我们家的开支日渐走上正轨,她最初垫的压岁钱也终于节省了回来。后来,每个月的开支不仅平衡,有时候还比妈妈当的时候开支更少,被我们评为“优秀小当家”呢。
最重要的是,我们欣喜地看到,女儿终于逐渐养成了合理消费的习惯,再也不大手大脚、乱买东西了。
女儿到了美国之后,没花家里一分钱,靠着奖学金,除了缴纳住宿费、购买生活必需品外,居然还省下一些钱。我们两人去美国探望女儿的往返机票、在美国的生活开支、给亲友买的礼物,都是她从奖学金里省出来的。难怪女儿一直开玩笑说,在她当过的不少“官”里,这个“部长”是最有实权,也是最有收获的。
心得:事实证明,我们大胆实行的“家庭经济民主”的方法效果不错,女儿不仅学会了如何正确消费,培养了初步的“财商”观,而且也增强了家庭责任感和应变能力。小时候的这段经历成了她宝贵的财富,让她在日后的生活中获益不少。后来,女儿在外读书,把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如果要追溯源头,恐怕还要算这段小“当家”生涯的功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