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做到了吗?
——从《朱成在哈佛》谈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导向作用
国外的教育专家曾说过“爱孩子,这是连母鸡都能做到的事,关键是教育的方法”,的确,育人工作难,我们给予、创造一个生命,不止要让他平安快乐,要他学业所成,还要他果敢而勇于担当,信实又坦率真诚,还要他有良好的智商情商……
我们用人手捏就十全十美的框架,将孩子削削砍砍,按我们的理想塑造成固定的“模型”,全不管塑造过程中的疼痛、生命被削砍时的血肉模糊,我们欢喜而忧心忡忡地注视着生命的被创造,竟然相信这是出于。。。爱,我们要求孩子做我们未可达成的一切,而从不问自己一句:要求孩子做到的,我们自己先做到了吗?
看过一则笑话久久不忘:父亲问儿子,“你知道吗?林肯像你这么大的时候,是一个非常好的孩子。”儿子诚实回答,“是的,爸爸,这一点我知道。但你知道吗?林肯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已经是总统了!”
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一定要做到,这是我近日潜心读《朱成在哈佛》的深刻反省,这不是一本专家、学者的道德经,也没有深奥的教育理论,我却在“原汁原味的家庭生活和一对父亲母亲爱的感悟”中体会到教育的艺术、方法——爱孩子,区别于母鸡之爱,这是深刻而高超的行为艺术、人格魅力的自我修炼。
诚实地说,教育读本的短缺和家长望子成龙的渴求使太多专家、伪专家抄、篡、著的成功学、教育学得以大行其道,一部又一部打着素质教育的大旗、标榜着家庭教育九阴真经的红宝书缔造了一个又一个家教成才、完美而不可能的教育神话,而我们是如何迫切地将自己的孩子输送到一夜天才的产品线上啊,结果呢?教子宝典的照搬和COPY丧失了我们个性、灵活的孩子,还报给我们的是神情相似、面目呆板的试验品。概念运作时代的到来,因袭教育范本,我们的愚顽是该被同情还是该被嘲弄?
教育是技巧,是技术,但遗憾的是教育的方法长久以来只停留在你说我说上,暴力成才,恐吓成才,威逼成才,教化成才……似乎孩子考试取得一个好成绩,工作上谋求一个好职位——在某个领域有了某种成就,父母就有资格大谈成功其道,而完全不考虑孩子人格、道德或其它层面的身心是否同步、健康发展。
成功概念化,又是谁的悲哀呢?
教育的读本,是写给谁看?
万幸,我们还有《朱成在哈佛》,这是反其道而行的书,它未曾定义成功,而是讲述快乐生活、快乐成长,然而成功却在快乐中来临;这是父母写给父母、写给孩子的书,因为真情所以动人,因为真情所以贴心暖肺,它重新解读成功,原来教育可以这样读!
教育者从来都应该是一个同孩子比肩的赛跑者,而不该置身其外,教条刻板地一二三四五,需要时时参与、角色扮演。教育的过程也不是观望、指摘、塑造、打磨,而是引领、导向。朱成的父母从来没想过让女儿上北大、进哈佛,而是将小朱成的“身心健康、平安快乐放在了第一位。他们教会女儿怎样挖掘自己的兴趣,怎样选择自己的未来,怎样面对成功和挫折,怎样爱别人与被人爱,怎样健康和平安,怎样开心和快乐”,他们和孩子一起起跑,参与成长,共同成长。他们是父母,朋友,同路人。在攀爬长城时,他们永于示弱,培养孩子的韧性和毅力,激发孩子的勇气和雄心;在家居中,他们开展竞赛,约定读书时间,培养孩子的爱学、乐学、善学;在看电视的沟通中,他们榜样示范,君子协定,培养孩子的自律自制……
他们时时和孩子赛跑,角色导向和扮演,示弱时,他们是赛跑中的落后者;竞赛时,他们有意保持状态的持平;沟通时,他们是赛事的引领者。
有意落后,不怕以弱者出现,是为了突出、培养孩子的强;状态持平,是为了时时提醒孩子竞争的存在;适当领先,是为了培养孩子输得起。
这是一对平凡的父母,但也是真正懂得教育的父母,他们用行动演绎“人生就是赛跑”这句话的本含,在每一阶段性起跑线上,积极参与,甚至就是要跟孩子争,在有意识的争中,每一行路曲折,每一顺境逆境最终豁然开朗。“朱成和她的爸爸妈妈,用朱成成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和最终的结果告诉我们,其实成长可以是件很快乐的事,而家庭教育,则是一门充满爱的艺术。”
孩子幸福吗?快乐吗?勇敢吗?诚实吗?自信吗?独立吗?孩子有良好的智商和情商,有学习兴趣和刻苦精神吗?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请不要怪责无辜的孩子,那一定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多问问自己,在孩子人生的起步阶段,是否有过和孩子一起竞跑,是否有过积极参与?不亲身参与、不以身作则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注定失败。“农民对待庄稼的态度决定了庄稼的命运,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决定了孩子的命运。”
换个角度对待孩子,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用爱来教育孩子,至始至终的相信:我们的孩子是最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