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材料作文:《钱氏家训》的启示意义(解析与例文)

标签:
2021高考备考写作指导 |
分类: 写作专题 |
新材料作文:《钱氏家训》的启示意义
2022广州调研考“家国主题”作文例析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广州10月调研考)
2021年《钱氏家训》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成为第一个国家级家训非遗项目。《钱氏家训》流传一千三百余年,全文分为个人、家庭、社会、国家四个篇章,突显“善事国家、重德修身、崇文尚学”三大核心价值,其中尤以“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最为世人称道。千百年来,钱氏家族人才辈出,钱穆、钱基博、钱钟书等国学大师埋首深研中国传统文化,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等科学家为新中国科技发展呕心沥血。
上述材料富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技法点拨】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材料作文,审题是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而阅读材料又是审题的前提。在阅读过程中,要通过概括材料大意,找出关键语句,确定立意角度,进而提炼出中心论点。
由于“析材料”是材料作文的关键性的一环,对于意义显豁、中心明确的材料,考生可以采取“发现法”。要“发现”什么?一是材料的中心句,二是文题中关于中心的提示,三是材料中关于中心的提示。发现了这些内容,就找到了立意的突破口。
【审题提示】
这道材料作文的作文材料与2021新高考I卷作文题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选择经典语句,让考生从中得到启发,写一篇文章。
作文材料背景是2021年《钱氏家训》被列入国家“非遗”项目一事,作为第一个国家级家训非遗项目,《钱氏家训》自有其独到之处。钱氏家族为何千年不衰,这与《钱氏家训》对钱氏族人的浸润密不可分。《钱氏家训》分个人、家族、社会、国家四个部分,与中国儒家文化“修齐治平”理念相呼应,同时契合当今时代主题,共同传递正向的价值观念。《钱氏家训》代代相传、人人恪守,成就了钱氏经久不衰的门风。有一定积淀的考生,相信会列举中国“家训文化”的一些经典名言,作为论证时的道理论据。
整则材料可以划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简述了《钱氏家训》的基本情况,第二部分列举了钱氏家族的杰出人才。
由材料可知,正是因为有了“家训”的教育和引导,钱氏家族才会人才辈出。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是:“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是《钱氏家训》最为世人称道的一句话,也是材料中考生最容易发挥的一句话。这句话倡导了一种“心怀天下、立身为民”的价值观,它是本题的“题眼”所在。正是受这一价值观的指引,钱氏一门才能人才辈出。他们要么“埋首深研中国传统文化”,要么“为新中国科技发展呕心沥血”,不管从文还是从理,都是在报效国家,同时实现了自身价值。考生可以以此作为出发点,围绕“家国之心”,确立中心立意。
由此可知,这道作文题的核心话题还是“家国情怀”。并据此确立作文的核心立意:当代青年要心怀天下、立身为民,在报效国家的同时实现自我。这也就是“上述材料”给我们的“启示意义”。
当然,“家风”也是材料所暗含的一个关键词,钱氏一门人才济济,正是其“家风”使然。但我们不能把立意停留在“家风”上面,不能就“家风”写“家风”。材料特别强调了“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谋之”这句话,后面列举的六个人物,也都是在国家层面做出贡献的人,因此,“国家与个人”才是作文立意的正确着眼点。如果仅仅着眼于“家风与个人”,算“基本符合题意”。
写作时,不单要写出材料给自己的“启示意义”,还要做到“结合材料”,切不可把材料完全丢开。
至于行文思路的搭建,可以是“并列式”,突出《钱氏家训》对于当代青年人的启发有哪些;也可以是并列和递进结合式,先写是什么、为什么,再写怎么做,也即论述优秀“家训文化”传承的当代思考;还可以结合当下社会“躺平”“精致利己主义者”等现象,写出文章的论证深度和现实思考。
【参考立意】
(1)古训犹在耳,大利亦为先。
(2)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
(3)以家国为先,为民族复兴而谋
(4)青年人,当善事家国
(5)人要有家国情怀。
(6)胸怀天下,成就自我。
(7)心系苍生,共筑家国。
(8)人有爱国心,方可成大事。
(9)小我融入大我,活出最美青春。
【参考例文】
心系苍生,共筑家国
2021年,《钱氏家训》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只是一“家”之“训”,但其境界与格局却并未囿于家庭层面。“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谋之”,《钱氏家训》引导子孙“为天下谋利”,这样的境界与格局,是钱氏一族人才辈出、星光璀灿的根本原因所在。
首先,有大的格局,才能有高的志向。
有句话说得好,“格局决定眼界,眼界决定认知,认知决定命运。”一个人如果事事都从私心出发,那他的格局注定有限,目光注定短浅。纵使侥幸成功,充其量只能做到名利双收,怎可能做出利国利民的大业绩?老子云“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一个人如果能够超越私心,把目光投射到国家、民族、社会的层面,才有可能成就名留青史的伟业,在最大程度上实现自身价值。钱穆扛起文化传承的大旗,成为史学泰斗、国学巨擘;钱三强以科技回报祖国,成为“两弹一星”元勋。他们之所以成就卓著,无不与其为国为民的大格局有关。
其次,有大的格局,才能有强的动力。
“追名逐利”是许多人的目标,这样的目标容易让人迷失,甚至可能让人误入歧途、身败名裂。“为国为民”是许多人的目标,这样的目标,在关键时刻能引导人做出正确的抉择,同时还能给人源源不绝的动力。著名物理学家钱伟长,从小热爱文科,但是“九·一八”事变让他深受震动,他愤然改学理科,立志将来设计飞机、大炮强大国家的军力。钱伟长努力弥补自己的短板,在理科课程上倾注大量精力,后来他以优异的成绩从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最终成为中国“力学之父”。钱伟长的经历告诉我们,一个心怀家国的人,在奋斗的道路上能爆发出更强劲的力量。
综上所述,《钱氏家训》为人称道,钱氏一门人才辈出,从中我们可以得到启示:一个人有了“为天下谋利”的大格局,才能确立更高的志向,获得更强的动力,从而取得更大的成就。
“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我们都应当超越一己私心,把个人的“小我”融入到国家和民族的“大我”中,心系苍生,共筑家国,将更多的温暖与幸福惠及芸芸众生。这样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实现自身价值,活出一个无比精彩的人生。
【名师下水】
立己达人,利在天下
闭欣妍
时光的表盘滴答流转,深蕴哲思的训言代代相传。《钱氏家训》中“利在天下”的家国观念数千年传承不息,在时间的长河中汇入中国人的血脉,成为心灵深处的文化基因。而作为新时代青年的我们,正应将这样的古雅训言谨记于心,立己达人,心怀家国,利在天下。
利在一身勿谋也。《钱氏家训》中提及的个人修身观念与《礼记》中告诫人们的“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一脉相承,一直以来,钱氏族人也始终以家训为行为准则,践行着家训中的谆谆教诲。正如我们大家所熟知的钱学森先生。先生当年赴美留学,在美国加州已经取得了优秀的科研成绩,如若继续留美进行科研,不论是环境还是资金,支持都比一穷二白的新中国要好太多,但钱学森先生却毅然决然地选择回到祖国,哪怕被美国官员关进监狱拘留,也未曾放弃回国。作为钱氏子孙,先生谨记“利在一身勿谋也”的训言,无悔践行;作为炎黄子孙,先生无惧阻碍,勇毅前行,以自身照亮了民族前行之路。
利在天下者必谋之。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勇者,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奉献人。家训作为我国民族优秀文化、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其价值不仅仅在于教诲钱氏族人,更在于影响千千万万炎黄子孙。正因为有这样的教诲与影响,我们才会看到无数“立己达人,利在天下”的踏浪身影。心有大我,至诚报国。坚守航空事业的中国航天人们,数十年如一日在戈壁荒滩、密林深山中挥洒汗水;守卫祖国疆土的戍边将士们,无论寒冬酷暑,顶风冒雪书写无悔人生;扶贫攻坚的基层干部们,用汗水浇灌收获,用奋斗创造奇迹,生动诠释了“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利在天下必谋,功成大绩有我,训言的价值便在于传承不绝,文脉永延。
书于竹帛,镂于金石;古训传承,吾辈共行。一种思想若要“亘古亘今”,一个民族若想“日新又新”,唯有让古训焕发新生命,令吾辈以行动践行。而《钱氏家训》中的十二字核心价值观正是我们新时代青年人践行训言的行为准则。古训之重德修身,告诉我们需重视修养道德,立身无悔,从而有了无数为新中国建设前赴后继的英雄先烈们;古训之崇文尚学,要求我们应不断学习,治学修心,从面有了那些渴求知识,艰难求学的民国知识分子们;古训之善事国家,则教导我们应永将家国置于心底,从而有了曹原放弃美国优厚待遇,毅然回国为国奉献的坚定决心。若无家国,何来个人?传承不怠,责在你我。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从重德修身到善事国家,从崇文尚学到兼济天下,《钱氏家训》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珍珠,而我们民族的思想文化宝库中还有无数颗珍珠熠熠生辉,这些永不断流的思想文化滋润着亿万中华儿女的心田。
文脉在兹,家国在心。立己达人,兼济天下。愿新时代的你我同行,让古训的价值绵延永续,让家国情感传承不息!
【素材链接】
〖相关金句〗
01.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老子《道德经》(圣人坚持无私的心态,反而成就了自己。)
02.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白居易《新制布裘》
03.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清·魏源(比喻境界的高度决定人生的广度)
04.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鲁迅《这也是生活》
05.问少年心事,眼底未名水,胸中黄河月。——北大非正式校歌《燕园情》
06.人必真有爱国心,然后方可以用大事。——梁启超家训
07.格局决定眼界,眼界决定认知,认知决定命运。——网络
〖相关人物〗
01.钱穆
02.钱基博
04.钱伟长
(部分图文引自网络,共享学习;若涉侵权,留言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