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21年广东学考语文模拟测试卷(三)参考答案

(2021-01-02 20:00:00)
标签:

2021

广东学考

春季高考

模拟试题

杂谈

分类: 模拟试题

2021年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

语文模拟测试卷()

参考答案

1.C (A项,喝采中的应写作B项,恶梦中的应写作C项,全部正确;D项,报歉中的应写作)

2.B (A项,撒娇应读sB项,正确。C项,奋楫应读D项,戴的白硬领圈应改为)

3.D (首先通读句子,可以发现句子是人物对话,抓住他说两个字,他说前面和后面都是人物说的话,引用说话人原话应加引号,所以…………应加上引号。一般情况下人物对话用冒号,但是提示语他说在中间,所以用逗号。第一处引号内的标点第一处是逗号,因为句意还未完整,第二处是问号,什么表示疑问。第二处引号内的标点第一处是逗号,因为句意还未完整,第二处是句号,因为句意完整。)

4.C(宏伟:宏大雄伟。恢宏:宽阔;博广。句中是说嗓音宽阔,应该用恢宏。无坚不摧:形容力量非常强大,没有什么坚固的东西不能摧毁。无孔不入:指遇空隙就钻进去。也比喻善于四处钻营,善于利用一切机会。句中是说她的嗓音到处钻,应该用无孔不入。不可思议:现多指无法想象,难以理解。不可理喻:没法跟他讲道理。形容蛮横或固执。句中是说她的嗓音的力量让人无法理解,应该用不可思议)

5.D (A项,拍手称快:多指正义得到伸张或事情的结局使人感到满意。不能用来形容观众的感受,错误。B项,前仰后合:身体前后晃动,不能自持。形容大笑或困倦得直不起腰的样子。不能用来形容打球,错误。C项,旷日持久:荒废时间,拖得很久。旷,荒废,耽误。不能用来形容艰苦训练,错误。D项,屡试不爽:屡次试验都没有差错。正确。)

6.B (A项,句式杂糅,原因是……造成的句式杂糅,可改为原因是……”……造成的B项,没有语病;C项,语序不当,不仅前后分句主语一致,关联词应在主语之后,故将放在不仅前;D项,中途易辙,“‘顺民林冲……”没表述完,就易辙为他的遭遇……”,可将“‘顺民林冲移到前并去掉)

7.C[(1)拟人,船跟船打了招呼”“山跟山也对语起来拟人的动作。(2)“他怎么会来?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答案在问句中,即他不会来(3)借代,铜纽扣代指警察。(4)“运用了谐音双关的手法,既是指天气,又是指感情的]

8.C (语段介绍了芦花村名字的由来。结合题干,不难看出本题概括描写景物的顺序来判断,注意表示方位的词语,句是概括的写景物,说明观察景物的地点,句承接前句写到村庄,承接前句写芦花覆盖村庄的远景,具体地描写芦花的细节,总结村庄的得名。)

9.C (A项,责成一般用于上级要求下级做某项工作,这里说学生会责成学校领导,不得体;B项,绵薄之力,是个谦辞常用在说尽自己的努力去帮助别人,句中是说别人,不得体;C项,表述得体。D项,垂询敬辞,称别人对自己的询问,句中说自己,不得体,这里应用请教)

10.A (A项,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春城提示季节;东风指的是春风寒食在四月初,符合题干要求;B项,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橙黄橘绿是秋末冬初,与题干四月初不符;C项,日气渐炎人度夏,禾浆刚满麦知秋说的是小满节气,不符合四月这一季节;D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是写雪景,与题干不符。)

11.D (D项,薄:靠近。)

12.B (B项,都表修饰的连词。A项,副词,才/副词,竟然、却。C项,动词,带领/介词,因为。D项,介词,替/介词,对、向。)

13.C (C项,宋必达因擅自要求百姓改食淮盐错,原文为卒以粤引不中额,被论罢职,其罢职是因为购买广东盐场的盐没有达到指标,而不是因擅自要求百姓改食淮盐。)

14.(1)将领于是率领他的部下进攻,敌人稍稍退却,宋必达又派义勇拦腰攻击,敌人逃窜。

(2)中途被强盗捉住,强盗威胁要他投降,他不屈服,被关押了十七天。

[解析](1)少,稍稍;去,逃跑。(2)……所,被;胁降,威胁要他投降;系,被关押;旬有七日,十七天。


15.情感:喜爱。体现情感的字是:怜。

[解析]从诗歌中的第一句独怜幽草涧边生可知,独怜是偏爱的意思,偏爱幽草,流露着诗人对幽草的喜爱和恬淡的胸怀。其中字最能体现此情。

16.意象:春潮、雨、野渡、舟自横。

意境:诗人通过这些意象,创设出一种孤寂、闲适的意境。

感情:作者自甘寂寞的恬淡胸襟。

[解析]第一问:首先要注意什么是意象,意象就是有主观感情的客观景物,在这里春潮、雨、野渡、舟自横等都是意象。诗歌的意境要注意分析景物的特点。野渡给人一种孤寂之感,舟自横给人一种闲适之情。第二问诗歌的情感通过关键词语无人”“自横看出作者的恬淡胸襟。

17.(1)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去以六月息者也

(2)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 (3)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18.B (AC两项属于考证的内容,不属于用意。由第二段周宝珠教授对著名鉴定专家史树青先生政治清明一说赞赏有嘉,并进一步证明了这种可能性可知D项不是最直接最准确的用意。故选B项。)

19.A (A项,有误。由第三段官衙门口坐着的懒散的士兵,以及大街上跑着的猪等,这些景象却似乎与太平盛世相违背可知,这并不证明政治清明。故选A项。)

20.C (C项,支持者最多也最具代表性于文中无根据,无中生有。故选C项。)

21.C (C项,概括不全面,文中特别强调了这个人的堕落是受了时代与命运的影响,所以沈从文对他的情感,厌恶之外,还有些许悲悯,还想着是否可以改造这些人的狂热到一件新的竞争方面去不由人不寄托一种幻想)

22.作者借写赛龙舟来表现当地人身上的那种植根于湘西古老民族文化土壤的朴素的人性美——洋溢着单纯快乐、勇敢热情的生命活力。作者极力渲染赛龙舟场面的热烈气氛,是为了展示你追我赶、勇于向前、毫不让步和妥协的划龙船精神;与后文写故乡人生活中的痼疾和污秽形成了对比,作者希望湘西人民用划龙舟的精神和热情,创造历史,改变历史。

[解析]这里的精神风貌展现出的是通过赛龙舟这样的一种传统的文化载体,来展现植根于湘西民族文化的一种土壤,挖掘湘西文化土壤中所蕴含的人性美,凸显出一种单纯性的快乐和勇敢的生命活力,这就是精神面貌方面的主要内容的体现。关于极力渲染赛龙舟的热闹场面,主要是为了表现出一种你追我赶,勇于拼搏向上的精神气质和龙舟精神,这是整个湘西文化命脉的根本体现,这是传统文化的内涵,这一内容与故乡中人们生活中所存在的污秽、痼疾形成一种鲜明的对比,借此表达湘西人用划龙舟的精神来展现自己人生的价值追求,从而使历史得到改变,增强文本的韵致美。

23.沈从文对于乡民们的生存状态,是一种矛盾的心情,一方面,觉得他们在划龙舟方面表现出来的活力,是值得赞赏的;可是另一方面,又看到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那样的麻木,被动地接受命运的安排,不思改变现状,是没有未来(明天)的,这令他感到惶恐。在沈从文看来,这完全是划龙舟那样的生命力的浪费,但又不知道如何来把这种消极的生命力转化到新的竞争方面去,可见是迷茫的、无奈的。

[解析]此题注意根据文中的重点句子这些人在娱乐上的狂热,就证明这种狂热,使他们还配在世界上占据一片土地,活得更愉快更长久一些。不过有什么方法,可以改造这些人的狂热到一件新的竞争方面去”“听他们谈了许久,我心中有点忧郁起来了。这些不辜负自然的人,与自然妥协,对历史毫无担负,活在这无人知道的地方”“以溃烂这乡村居民灵魂的人物,不由人不寄托一种幻想分析沈从文的矛盾心理以及产生这种心理的原因即可。

24.【写作指导】

材料作文审题很重要。

审题原则有:整体性原则、多角度原则和限定性原则。

审题的步骤:明确材料中的主要对象;抓住关键词句揣摩主旨;根据相关信息因果分析;联系生活实际确立中心。

本题抓住关键句而今天,在中国梦的指引下,中国将会有更多的奇迹发生,让我们每一个中国人见证和参与其中……”“那么,活在当下的你,会见证和参与什么呢?

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立意。

1.历史的变迁见证了中国的崛起。如神舟十号上天,辽宁舰入役,高铁的飞驰等。

2.生活的变迁见证了人生的悲喜。从此角度立意,考生可选取他人,也可写自己的经历,在文体的选择上宜写成记叙文或散文。

3.某些具体的事物见证了观念的变迁。如手机见证了人与人之间沟通方式的转变,门的变迁见证了城市人际关系的亲疏等。

4.无论是国家、社会,还是历史、个人,见证都需要每个人的实干精神。从此角度立意,可联系领袖提出的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来行文立意,让文章更具时代感。

当然也可以有别的角度。

要求文体明确。记叙文、议论文、小说、散文、随笔、书信、日记等等体裁,任选择一种。

写成记叙文选材要贴近生活,内容要充实,切忌大且空。切入的角度要小且巧,从小角度折射出一个大问题。一定要写出的典型细节,用细节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由浅入深,有真情实感。

写成议论文一定要观点鲜明,材料翔实典型,论证严密,说理透彻,切不可空发议论,牢骚满腹。写成散文要紧扣话题,时空转换自然得体,形式新巧,语言优美。

 

参考立意:

(1)见证奋斗的中国,做努力奔跑的追梦人。

(2)实干兴邦,做实干者。

(3)见证科技的崛起。

(4)见证沟通方式的变迁。

       (5)见证人生的悲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