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公勺公筷·任务驱动:养成文明习惯,人人行动起来(范文与拓展)

(2020-06-29 23:27:19)
标签:

2020

作文备考

分类: 写作专题

养成文明习惯,人人行动起来

——2020山东淄博高三模拟考试范文与素材拓展

 

【试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最近,很多新闻媒体就文明习惯养成纷纷推出公益广告:“公勺公筷,文明用餐”“拒食野味,走向文明”“保持一定社交距离,尊重他人合法隐私”等等。对此,也有人持不同看法。有的说:“原先的习惯,很难改啊!”有的说:“文明习惯要从小培养,我年龄大了,有些文明习惯我不太适应啊!”还有人说:“讲究文明习惯一阵风,过后就烟消云散了。”这些不同声音也有一定市场。

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以高中生身份给本市精神文明网文明习惯大家谈栏目写一篇文章,倡导大家养成文明习惯,人人行动起来,体现你的思考和认识。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0山东淄博高三模拟考试作文试题)

 

【试题简析】

“文明习惯是在人类枝头绽放的最璀璨的花朵。”该题目属于材料任务驱动型作文,着意于弘扬时代文明,聚焦学生自身良好习惯养成,集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公民道德层面的要求,把做人与作文有机结合起来。

写作此文要注意几点:

1.行文主旨不能另起炉灶,倡导意图要鲜明有力,确保论点明确清晰;

2.正面立论与反面驳斥要结合好,难改论”“不适应论”“一阵风论等三种错误观点要批驳到位;

3.要结合高中生身份,有策略地讲出养成文明习惯的具体办法,使行文更有现实针对性。

另外,行文要紧贴材料,贯通材料,切忌在材料外围发议论;还要突出自己的思考与感悟,让自己的议论具有穿透力与周延性。当然,也要体现一定文采性。

若做到上述几点,文章就可达到发展层级:深刻、丰富、创新与有文采!

 

出题人示范

行动起来,让文明习惯之花绽放

淄博市教学研究室 陈鲁峰

文明习惯大家谈栏目:

编辑好,这是我给栏目写的一篇文章,题目为行动起来,让文明习惯之花绽放,请选用。

最近,很多新闻媒体就文明习惯养成纷纷推出公益广告:公勺公筷,文明用餐”“拒食野味,走向文明”“保持一定社交距离,尊重他人合法隐私等等,对此,我深表赞成。是啊,这些文明习惯看似小事桩桩,但如果人人都践行起来,天地就会爽朗起来,人间就会和谐起来,国家就会斯文起来!可见,行动起来,让文明习惯之花绽放在每个人心间,是极为迫切的事情!

尤其疫情期间,养成文明习惯确实关乎生命安全。用餐用公勺公筷,可降低感染风险;拒绝野味,可切断人兽间病毒的传播;保持社交距离,可有效阻断病毒散播渠道;饭前便后勤洗手,可很大程度避免病菌侵害风险;起床后开窗勤通风,也可吹走室内不好空气;……疫情期间专家、媒体之所以反复强调上述文明习惯,是因为一旦这些方面出现问题,就会给病毒带来可乘之机!可见,养成文明习惯绝不是小事,否则,就可能带来要命的损害!

其实,疫情过后,我们每个人也要积极践行文明习惯,切勿有讲究文明习惯一阵风,过后就烟消云散了的看法。若是疫情来了,就讲究文明习惯;若是疫情过去了,就不讲究文明习惯,那只能是好了伤疤忘了痛,受害的最终还是我们自己。由此看来,讲究文明习惯绝对不能一阵风,应该是一辈子的事情!

也许有人会说:原先的习惯,很难改啊!这不好,要想养成文明习惯,就要把那些不好的原先习惯尽数去掉,绝对不能借口很难改啊来掩饰自己的主观不作为。记得鲁迅曾对柔石的善意劝告表示为难,说什么使惯了刀枪,再改换其他东西,恐怕很难做到;柔石对此一本正经说道:这有啥难的,只要做起来!是啊,要改掉原先的不好习惯,这有啥难的,只要做起来,难者也会变易!

当然,也许有人说:文明习惯要从小培养,我年龄大了,有些文明习惯我不太适应啊!猛一听,似乎有些道理;其实谬矣!文明习惯从小培养,这是对的;但借口年龄大了,就说自己不适应文明习惯了,那是大错特错的!若你不习惯在人群密集的地方戴口罩,一旦感染疾病,那怎么办?若你不习惯用公勺公筷,一旦把病菌传染给其他人,怎么办?若你不习惯社交礼仪,一旦闹出交往的纠葛,怎么办?若你不习惯开车礼让行人,一旦撞碰了行人,怎么办?……可见,借口年龄大了,就不愿意养成文明习惯,那理由是站不住脚的!

那么,如何才能积极行动起来,让文明习惯之花绽放呢?无非三条:其一,养成文明习惯要从做起,古人说非礼勿想,非礼勿言,非礼勿做,这就是强调文明习惯的自觉性;其二,养成文明习惯要移风易俗,剔旧布新,如原先用自己筷子勺子给客人布菜,那是热情待客;现在就要改用公勺公筷了;否则的话,就会招人烦。其三,养成文明习惯要多顾及他人感受和社会理解,如原先见面要握手,要拥抱;现在疫情期间就要换换方式了,可改为远距离拱手或微笑点头示意,等等。

是啊,疫情期间,养成文明习惯可拒病毒于身体之外;风和日丽时候,养成文明习惯可让行为举止赏心悦目。好处如此之多,为何不积极行动起来,让文明习惯之花绽放于每个人的心间呢?

高中生×××

2020421

 

【下水文选】

养成文明习惯

淄博一中 刘可翔

新冠疫情引发我们对文明习惯的深刻反思。最近,很多新闻媒体就文明习惯养成推出公益广告。作为一名高中生,我向大家发出倡议:养成文明习惯,人人行动起来。

文明一般与野蛮对应,既是指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也是指一种社会进步状态。只有人人行动起来,养成文明习惯,我们的社会才会成为一个文明的社会,我们的国家也才会成为一个文明的国家。

养成文明习惯,有利于我们的生命健康。17年前SARS疫情的暴发,就促使人们反思生活方式与生命健康的关系。公勺公筷,文明用餐,可以有效防止病毒传播,避免交叉感染。生活中的许多疾病,就是由于聚餐时不注意使用公勺公筷导致的。比如,好多人得了胃病,就是因为聚餐时感染了幽门螺杆菌。拒食野味,走向文明,既是保护野生动物,也是保护我们的生命健康,更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良好生态的形成。

试问,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我们是不是应该反省和批判自身生活方式呢?是不是应该认真反思如何更好地养成文明生活的习惯呢?是不是应该自觉养成讲文明、讲卫生、讲科学的健康生活方式呢?

养成文明习惯,人人行动起来,有利于文明社会的形成。文明社会的形成,需要我们所有人的共同努力。在日常生活或工作中,我们应当让文明习惯成为一种自觉。比如保持一定社交距离,尊重他人合法隐私,学会真诚地说声对不起,有序排队上车,尊老爱幼,和睦邻里,诚实守信,善于合作,公共场合不大声喧哗……试问,假如我们所有人都行动起来,养成了以上良好的文明习惯,那么,我们国民的整体素质怎能不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呢?我们的社会怎能不成为一个令人羡慕的文明社会呢?

然而,在养成文明习惯方面,也有人持不同看法。有的说:原先的习惯,很难改啊!有的说:文明习惯要从小培养,我年龄大了,有些文明习惯我不太适应啊!还有人说:讲究文明习惯一阵风,过后就烟消云散了。其实,这些说法反映的是一些人对文明习惯养成的不理解、不重视,反映的是一种置身事外的生活态度,反映的是不能痛下决心改正陋习的思想痼疾。只有真正纠正这些错误认识,并切实行动起来,才能不断地向着文明迈进。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高中生,我要大声倡议:养成文明习惯,人人行动起来!

 

 

养成文明习惯,我来了!

淄博十八中 王忠明

文明习惯大家谈栏目编辑:

你好,当前疫情还没有结束,防控形势依然严峻,通过全民抗,反思我们人类在突如其来的病毒面前的惊慌失措,总结我们后来取得的初步成就,我们应该更加认识到养成文明习惯的重要性,大力倡导养成文明习惯,人人行动起来

公勺公筷,文明用餐。逢年过节,亲朋好友聚餐,我们习惯围桌而坐,一人一筷,共食一盘菜,一人一勺,共饮一碗汤,其乐融融……凡此种种,在今天看来都不符合文明饮食的要求,我们应该摒弃这种传统饮食习惯,倡导公勺公筷,文明用餐,现在疫情当前我们已经认识到了公筷公勺的重要性,并付诸行动,希望大家坚持下去。

拒绝野味,走向文明。如果说新冠病毒来源于野生动物,那么新冠肺炎就是我们野生动物送给我们人类的惩罚。我们人类和野生动物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人类和野生动物共同生活在大自然中,应该文明相待,共生共存,而不应野蛮捕杀血腥残暴。人类和野生动物要相安共守,才会使我们的生态系统更平衡,我们的地球家园才会更美丽。

保持一定社交距离。我们生活在一个群体社会中,离不开人与人的交往,我们需要关爱,需要帮助,但一定要保持一定的距离,不可过于亲密。一个加长版的寒假,久未见面,终于开学了,来一个大大的拥抱,那是万万不可的。

有人说:原先的习惯,很难改啊!根深蒂固的积习的确难改,知难而上,这就是向文明迈进了一大步。有人说:文明习惯要从小培养,我年龄大了,有些文明习惯我不太适应啊!年龄不能作为挡箭牌,将来是一个老龄社会,更应该是一个文明社会。有人说:讲究文明习惯,一阵风过后就烟消云散了。十七年前的非典曾经让我们痛定思痛,新冠病毒还没有离我们而去,实践证明,养成文明习惯,我们必须常抓不懈,否则未来还会有其他病毒再次给我们人类敲响警钟。

养成文明习惯,人人行动起来,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破除不文明习惯,杜绝陋习,让我们做一个文明人,共同造就一个文明的社会。

养成文明习惯,我来了!

高中生×××

2020421

 

 

 

【素材拓展】

公勺公筷·任务驱动:养成文明习惯,人人行动起来(范文与拓展)

2020高考作文备考资料:拿起公筷点亮文明

东湖评论:

公筷公勺分餐进食引领文明餐桌新“食”尚

发布时间:2020050715:36  来源:荆楚网

“公筷公勺”倡议一直是饮食文化的热点话题之一。据媒体报道,近日11位疾控专家做了个实验,测试使用公筷和不使用公筷用餐后的细菌对比,分别使用“公筷”和“非公筷”菌落总数最大相差250倍。而围桌共食又是中国家庭的不可或缺的饮食习惯,也在这种习惯中形成了独特的中国饮食文化,如何在传统文化和新兴倡议中寻求“平衡”,形成文明餐桌的新“食”尚,值得我们探讨。

中国人的饮食方式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进程。很长时间以来,围桌共食已成为普遍习惯,也是一种文化符号。筷子是传统饮食文化的另一个重要符号,逢年过节亲朋好友聚会,许多人都习惯以彼此夹菜的方式表达情感。围桌共食中来回“穿梭”着筷子,这种场景虽然传递着情谊,但却极大增加了病菌传播的风险。

让餐桌文明推广行之有效并形成新兴的餐桌文化,离不开多方协作共同努力。首先是政府要积极进行正面引导宣传。杭州建德市制作公筷公勺地方标准,并制作“前端金色、后端绿色,尾部标注有地域文化品牌”的公筷供全市使用,取得了良好成果。面对关系到公众卫生安全的“小事”,政府要拿出实际行动积极作为。再者是要餐饮企业要成为分餐而食的推动者。根据《餐饮业分餐制设施条件与服务规范》,各个餐饮企业要践行企业责任,在设施条件、服务规范、卫生条件等方面严格把关,为大众创造分餐饮食的基础设施条件,并引导人们养成正确的饮食观念。

多一双公筷、一个公勺,多一份放心安心。公筷、公勺用起来,分餐进食搞起来,这些文明小节将为广大市民的健康提供更全面的安全保障。每一位市民都可以从自己做起,通过每个人的努力,让“公筷意识”深入人心,让“分餐进食”成为文明标配,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彻底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


 

 

“小”公筷照见“大”文明

日期:2020-03-27  来源:淮北文明网

随着各行各业陆续复工复产,合肥市多数餐厅已陆续恢复堂食。日前,安徽省文明办、合肥市文明办均发布倡议,倡导市民分餐就餐,使用公勺公筷。(325日中安在线)

随着全国各地纷纷发起“公筷行动”,关于公筷、公勺、分餐的倡议在这个特殊时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欢迎和推崇。

在长期以来的传统习俗中,合餐制几乎是家家户户的餐桌礼仪。你给我夹口菜,我给你舀勺汤,热热闹闹、其乐融融之余更显情深谊厚、好客尚礼。更有甚者,用自己的筷子直接把盘子里最“硬核”的食物夹到客人的碗里,虽知不太卫生,偏坚持延续传统,不愿“伤了感情”“薄了面子”。

从之前公布的疫情案例可知,“围桌共食”“觥筹交错”恰恰为病毒传播制造了机会,不少病例均源于家庭聚集或外出聚餐。疫情之下,改变餐桌陋习势在必行。科学文明的餐桌礼仪不止可以防范新冠肺炎病毒,还可以防止幽门螺旋杆菌、疱疹、上呼吸道感染等多种传染病的交叉感染,同时也有利于控制饮食,均衡营养。

公筷文明贵在践行。事实上,每一次公共卫生危机的发生,其实也是推动大家养成良好卫生习惯、提高整体文明素质的契机。随着各地餐馆堂食逐渐放开,餐饮行业要甘当“公筷行动”的“旗手”,主动根据用餐人数、菜品数量配备相应的公筷公勺,全面提供一菜一公筷或公勺,在有条件的餐厅为客人提供分餐分食制,温馨提醒食客文明用餐。

同时,家庭和个人更需要反思藏于细节之中的生活习惯。表面上看,使用公筷公勺是少了点“人情味”,但却更卫生、更健康、更文明,不仅保护了自己,也是对他人的尊重和爱护。因此,要自觉践行家庭聚餐一菜一筷、一汤一勺,养成使用公筷公勺的习惯。

小公筷照见大文明。餐桌文明不仅是社会文明的重要体现,用公筷公勺既保护自己,也保护他人,更彰显了社会责任。这不仅需要餐饮企业积极响应,我们每个人也都该把公筷公勺用起来,并使其成为普遍的文化认同。

 

共建文明餐桌,把公筷用起来

2020-03-18 文明台州

“推行公筷公勺,共建文明餐桌”,这个倡导行动,正当其时。

新冠肺炎疫情,正悄悄改变生活细节。出门戴口罩;不聚集;彼此见面,不握手了,改拱手礼;少乘厢式电梯,要乘时,纸巾裹手指,或持废弃笔尖按钮;食堂或餐馆吃饭,间隔一米以上……这些,都为防看不见、摸不着的病毒,顾惜自己,也替别人着想,合乎“文明”本义。

“病从口入”,饮食卫生除了食材安全,吃的方式也蛮讲究。

大伙围坐一桌,吃的不仅是饭菜,更是情怀,可以增进情谊,密切关系。这一点,国人传统根深蒂固。但这一切,以“安”为先。

人手一筷,共夹盘中菜,难免交叉感染。怎么规避?推行公筷公勺,是最不坏的办法。

这举手之劳,也不是现在才提出,早就有倡议,但一直未能完全、彻底、持久践之于行。疫情“倒逼”公私筷分开,还得先改变观念。一是别嫌用公筷麻烦;二是公筷可以隔断可能存在的各种细菌病毒。公筷不是防人,而是防病,恰恰体现相互尊重。

餐桌文明,先从卫生始。

倡议变行动,关键落小落细,也就是每个人都把公筷用起来。

高档餐饮场所如宾馆、饭店不愁普及,小餐馆大排档就不好说了。饶是店家备齐了一菜一公筷,但食客吃得兴起,特别是推杯换盏、觥筹交错之际,有时依惯性用私筷夹菜,则被“冷落”的公筷也就失去意义。这需要餐饮经营者不断提醒、监督食客改变陋习,用新规则形塑新习惯。

对餐饮服务机构来说,“严格执行提供公筷公勺”,是疫后恢复堂食的前提。但光提供了,不见得就会被使用,而不用,等于形同虚设。市场监管部门已将“严格落实公筷公勺”,列为日常检查内容。这“落实”,应该用看得见的成效衡量。因此,让食客将公筷用起来,是餐饮经营者不容忽视的义务。食客自觉、店家提醒、部门监管,这是倡议加“硬约束”,推行“公筷公勺”的一条“公共责任链”。

家庭用餐,用公筷公勺,无疑更为必要和迫切。2月底,世卫组织新冠肺炎联合报告称:在中国,人际传播主要在家庭发生。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有事实和数据佐证。每一个家庭成员掂量掂量,商量商量,用不用公筷公勺,很容易达成一致意见的。

 

拿起公筷,点亮文明

中国的箸文化源远流长,从小,父母就手把手教我们如何使用筷子;而今年的疫情防控,又教会我们如何使用公筷。我们看到,在复工复业的餐馆酒店中,倡导顾客使用“公筷公勺”的已不在少数。借此东风,市文明办等单位发出“新文明餐桌”倡议书,正是帮助我们养成、巩固良好用餐习惯的绝佳时机。

倡导公筷最大的障碍,并不在于使用中的繁琐、不便,而在于某些根深蒂固的陈腐观念。比如有人认为一桌人吃饭,使用公筷似乎有些“见外”,显得关系不够亲密,气氛不够融洽。其实,这是对箸文化乃至饮食文化的一种曲解。我们使用餐具的目的除了方便,更为了卫生。如果只图方便,那么用手直接抓着吃岂不比用筷子更省事、效率更高?事实上,用公筷代替“私筷”,就好比远古时期用筷子代替手抓一样,不但不是“见外”,恰恰是对同桌人的爱护与尊重。

在笔者看来,使用“公筷公勺”乃至在家庭推行分餐制,其实都吸收了西餐的某些优点,一旦普及开来,对于促进中西方餐饮文化的交流融合,或将产生深远影响。任何餐饮文化都应该取长补短、与时俱进,而卫生、文明应是其核心内容。就眼下来说,战“疫”尚处进行时,更需在每个环节、细节上讲卫生、防病毒,坚决切断疾病“口口相传”的源头。

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的动作或想法重复21天就可能变成一种习惯。愿每一个市民从自我做起,从每一餐做起,不论是外出赴宴还是在家吃圆桌饭,都记得拿起公筷,擎起文明。餐馆酒店要进一步主动作为,可采取给公筷刻字、上色等方式,强化食客的公筷意识,做文明用餐习惯的倡导者、推动者。

 

用公筷公勺“夹”出用餐新风尚

日期:2020-05-09 来源:湖北文明网

一场新冠肺炎疫情给人们带来了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倡导使用公筷就是其中一条。近日,11位疾控专家做了个实验,测试使用公筷和不使用公筷用餐后的细菌对比,结果是两者菌落总数最大相差250倍。由此,疾控专家再次提醒民众:预防疾病,使用公筷公勺很有必要!

小餐桌大文明。我国的“餐桌革命”犹如“升级打怪”,从2002年之前注重用餐礼仪和习惯,到之后重视科学饮食,再到2013年后提倡绿色环保、反对浪费,每一步都不容易,但每一步都取得了良好效果。当前,推广以分餐进食、公筷公勺为标志的餐桌文明,难免会遭遇情感上不易接受、成本上有所增长等阻碍,但只要抓好情感引导、制度约束,做到久久为功,就能用公筷公勺“夹”出用餐新风尚,推动餐桌文明再升级。

加强情感引导。虽然人们的用餐习惯难以改变,但相较于保障自身和家人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相信人们还是会坚定选择后者。对此,要以疫情防控为契机,加强科学知识宣传,用好专业权威数据,讲好餐桌文明的故事,大力宣传餐桌文明之于健康安全的重要性,更广泛地凝聚餐桌文明意识。同时,要重点发力,从更易改变生活习惯的青年人入手,发挥青年人的示范带动作用,以点带面,逐步推动家庭、朋友圈、全社会养成分餐进食、公筷公勺的良好习惯。

配套制度约束。没有制度约束,分餐进食、公筷公勺的餐桌文明很难突破重重阻碍,成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牢固屏障。要放眼长远,既加大国家、地方层面的制度设计,也要把餐桌文明倡议纳入乡风文明建设内容,逐步列入村规民约,发挥好乡贤等引导作用,加大餐桌文明在乡村落地的广度和深度。

注重久久为功。一人一双筷、一桌话团圆,是历经千百年形成的就餐习惯,有一定的民俗根基,要想彻底改变,依靠一朝一夕之功是不可能实现的,必须久久为功。要坚定保障健康安全的决心,持之以恒抓好宣传引导、监督检查,从小事细节做起,从你我他做起,让政府、企业、民众共同发力,久久为功推动餐桌文明落地生根。

安全用餐非小事,一筷一勺见文明。在政府的大力引导、餐饮企业的积极践行、广大民众的自觉参与下,期待公筷公勺能够早日“夹”出用餐文明新风尚。

 

让“餐桌革命”引领文明新风

日期:2020-05-08 来源:珠海文明网

中国百名学者联合发布新时代文明工程倡议书,呼吁大家共同参与新时代文明工程,践行“一分二公三自带”,做推动“餐桌革命”的先行者。“—分”是分餐制,“二公”是使用公筷公勺,“三自带”是自带筷子(429日《光明日报》)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让人们进一步意识到了科学的饮食习惯的重要性。在传统的就餐习惯中,人们习惯于聚在一起用餐,大盆菜既能够节省餐具资源,更能够体现热闹;而夹菜等习俗,则体现着关心。但此次疫情再次向社会提示,传统餐桌文化的不合理性。一方面,聚集用餐,存在公共卫生问题和疾病传播隐患;另一方面,重复使用餐具,也会导致疾病的传播。

推行餐桌革命,符合社会发展需求。从此次百名学者提倡餐桌革命的内容来看,所提出的三点,无一不契合当前需求。分餐制度,虽然在实行期间会造成一定的餐具浪费,但长远来看,会大大减少食物的浪费;使用公筷公勺,能够保持公共卫生,避免疾病传播;提倡自带筷子,不仅具有环保的作用,还能减少很多卫生问题。

推行餐桌革命,不可一蹴而就。须知,习惯最难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大都经历了文化和时间的双重积淀。要改变传统的用餐习惯,推行餐桌革命,就要对症下药。在文化上,需要大力宣传新方式会给人们生活带来的益处,获得社会心理认同。在时间上,要给予餐饮企业、群众一定的时间进行过渡。

让餐桌革命引领社会文明新风,还需要从更正人们的文化习惯和生活理念入手。从小处看,餐桌革命关系到用餐习惯;但从长远看,餐桌革命本质上是一种文化理念的变革。如何在不伤害传统亲情和友情观念的基础上推行好餐桌革命,这既考验我们随机应变、创新推进的水平,又考量着我们社会大力推进文明新风的力度。树文明新风,不妨从餐桌革命开始。

 

 

(文章引自网络,贵在分享;若涉侵权,联系必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