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体常识:中国古代常见文体简介
(2020-03-06 07:57:27)
标签:
2020 |
分类: 学习辅导 |
中国古代常见文体简介
古代常见的文体,主要有记、表、书、志等四大类。
一是“记”。
“记”,古时公文的一种,如奏记。又是记载事物的书籍和文章,如《醉翁亭记》。
上古时代的“记”,最开始是一种记录圣贤之言、记载学者对经书的解释的实用文章,“记”即“‘录’成文”“‘载’于册”。
“记”的渊源可以追溯到《礼记·学记》。
形式上,“记”是以散句而非骈句连缀成篇的书面作品的体裁。
概览古代文献,人们发现,原本是据实载录的实用文的文体,后来变成了文学作品——散文。
“记”从实用文章的体裁演变为文学作品的体裁,始于唐,成于宋,与“古文运动”密切相关。
散句结体的形式一直没有变,但是文章的内容不同了。让“录言载事”的“记”成为古代散文第一体裁并名重一时的,是唐宋八大家,他们创作了大量用“记”命名的散文,以“我”的眼界观物、察景、看事、论人,让“我”笔下的事、景、物皆“着我之色彩”,“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建筑、景物与事件,从远古“记”体文章的主体变成了承担记游记事者之目光、情感或思考的载体。
正是“古文运动”,让“记”从“录言载事”的实用文进化到为抒我心迹、遣我情怀而“记游记事”的文艺文,演变为有一定的描述对象、有一定的表达方式、有一定的文体格局与风范的散文。
这样的散文,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
简而言之,“记”是古代一种散文体裁,可叙事、写景、状物,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总之,“记”是一种古代文体,可以通过记人、记事、记物、记景,来抒发作者感情和主张。
在高中课文中,著名的记体文章有《五人墓碑记(碑记,又叫碑志,刻在墓碑的背面,多有序而无铭。这里的“碑记”已经成了一种叙述兼议论的文体)》《游褒禅山记》《石钟山记》《登泰山记》《病梅馆记》等。这些文章,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二是“表”。
“表”,是采用表格形式编纂的著述,如《史记》中有《三代世表》《十二诸侯年表》等。
“表”还是古代奏章的一种,如诸葛亮的《出师表》《李密》的《陈情表》等。
表,在古代,主要指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
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如乐毅《报燕惠王书》李斯《谏逐客书》,“书”是书信、意见书的总称。
到了汉代,这类文字被分成四个小类,即章、奏、表、议。刘勰在《文心雕龙·章表》里说:“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可见,表的主要作用就是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
统观众多表文,尽管具体内容不同,但都离不开抒情手法的运用,因此,“动之以情”也可以说是这种文体的一个基本特征。
此外,还指一种专议朝政的文章,这种文章又叫“疏”,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这类文章又统称为“表”。
三是“书”。
“书”,即信函。如手书、家书等。古人的信函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尺牍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林觉民的《与妻书》;也可以写景,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如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也可以进谒显贵,勉励后学,形成别具特色的书牍文传统。
四是“志”。
“志”,指记事的书或文章。如地方志、墓志、《三国志》等,还有归有光的《项脊轩志》。
“记”“表”“书”“志”都属于古代与韵文相对的“散文”的范畴,其共同特点是以记事为主,夹叙夹议。
除了这四大文体之外,古代文体常见的还有论、铭、赋。
1.论是一种论文文体,按《韵术》:“论者,议也”。《昭明文选》所载:“论有两体,一曰史论,乃忠臣于传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如《史记》后的太史公曰……。二曰政论,则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正其谬误。”如苏洵《六国论》、贾谊《过秦论》等。
2.铭是一种文体,最初是古代刻在器物、碑碣上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文体,用来记述事实、功德的文字,述公记行、有时也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体,这种文体有用韵的特点。如刘禹锡的《陋室铭》。
3.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究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著名的赋有:杜牧《阿房宫赋》、曹植《洛神赋》、欧阳修《秋声赋》、苏轼《前赤壁赋》、庾信《哀江南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