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国伟:《新闻周刊》,可以这样看
(2019-09-08 22:29:21)
标签:
杂谈 |
分类: 写作专题 |
《新闻周刊》,可以这样看
站在语文的角度
带学生看《新闻周刊》是我们用以拓展学生课外阅读的一贯做法,即使到了高三,我们还坚持收看——不仅因为《新闻周刊》是学生们了解世界、了解时事的一个重要窗口,另外,还可以顺便积累点语文素材。
我们提出了的口号是:站在语文的角度看《新闻周刊》。
一、学习《新闻周刊》评点人物的角度
每期《新闻周刊》都会固定推出四个人物,之后会对这四个人物进行点评,这和高考作文——特别是和高考任务驱动型作文何其相像!所以在每期《新闻周刊》四个人物结束后可以按下暂停键,给学生三分钟时间进行思考,明确立意角度(可以综合几个人物,也可以从其中一个人物入手),确定中心论点。再利用三至五分钟进行交流。之后再继续播放《新闻周刊》,看看节目编导是如何选择角度切入并进行点评的。用这样的方式再看央视的节目点评,学生们收看节目往往会更积极、更专注,学生的感慨和收获往往也比以往更丰富。
例如(2018)10月20日的《新闻周刊》,主持人是这样点评的:
“看完本周的人物回归顾,不得不感叹,人有的时候真的需要坚持。宋忠赤时刻坚持着较真精神,虽然改变的只是城市的小细节,但却让更多的人知道,一个更好的城市需要每个公民的努力。‘中途宿舍’在城中村坚持了两年,给那些陷入困境的癌症患儿提供了临时的落脚点。发起人不知道这个宿舍还能坚持多久,但他知道,只要这个落脚点存在一天,就能多给那些困境中的人一点希望。我们当然期待这样的坚持能够得到更多的帮助。”
仔细读读,这是不是标准的、优秀的考场作文开头!
二、学习《新闻周刊》各板块之间的过渡技巧
学生们写议论文,一个很大的毛病就是堆砌材料,行文缺乏流畅的过渡。还拿节目中“人物回顾”这个板块来说,这个板块之后是“本周人物”板块,主持人在进行上个板块的总结点评之后,要进入下个板块,中间要进行流畅的过渡。我想,如果让普通学生主持,估计只会说,下面我们来收看“本周人物”这样直白无味的话语了。那节目主持人是如何过渡呢?
继续说10月20日这一期,推出的“本周人物”是:《杨虹,用声音点亮黑暗》。讲述一个盲人女孩当播音主持的故事。主持人在说完上面的总结点评后,是这样过渡的:接下来共同走进《新闻周刊》选出的“本周人物”,关注她,也是因为一件事情,她做起来需要比别人多付出几倍的努力,但她依然还在坚持。
再举另一期(11月3日),主持人是这样总结和过渡的:
中国人常说“君子动口不动手”,你看,姚明和科比就是这么做的。篮球世界杯明年要在中国举办,姚明和科比这一对曾经场上的对手,这一次却以形象大使的身份开始联手。已经退役的他们不用动手了,但却非常尽职尽责地在动口。但愿明年的世界杯我们能看到很多精彩的比赛。在医院内殴打当值的医生,这当然是犯罪,不管有什么样的不满意,也该记着古训“君子动口不动手”。好了,接下来走进《新闻周刊》选出的“本周人物”,他笔下的主人公可都是动手的高人,个个武功了得,而他本人却是一个只动手写字并一直带着笑意的君子,他是金庸。
怎么样,是不是很佩服:央视高手如云!
三、学习《新闻周刊》的选材策略
《新闻周刊》是一档电视节目,主要是通过画面来呈现节目。但画面的选取可绝不随意,应是精心选取,编辑播出的。所以,认真收看节目,总结编者编选画面的思路,对学生写作文选材大有裨益。
9月29日节目“本周人物”是:《美琪,再见“长头发”》。节目报道的癌症儿童患者化疗后掉头发,他们就不愿意再出门和与人交往。为了帮助他们,当地广播电台播出一期公益节目,为他们募集健康的头发,让孩子们重新恢复自信。节目播出后,很多人积极响应,到理发店减掉或献出自己珍藏多年的头发。除了展现众多捐献的场面,节目更是给出了三个特写人物:
闫冬梅到理发店减掉自己留了15年的长发,88岁的张玉枝到理发店捐出了自己珍藏40多年的两条小辫,而谢艳超作为一个有过这样经历的妈妈(两年前她的儿子也经历了11次的化疗),特地从200多公里远的地方赶来,献出自己的秀发。
编者精心的选材编辑,不仅让学生们感动得泪流满面,更是明白了典型选材的重要性。10月27日“本周视点”板块,报道的是:《 “重启的‘访问’” 》。围绕“中日关系”,节目从历史到现实,从高层交往到民间交流,从学者到普通民众,从中国的大熊猫到日本的福原爱,在有限的节目中展现了中日关系的源远流长和蒸蒸日上。学生看到的不仅是中日关系变暖,更是从写作的角度学到了如何精心取材。
这样坚持下来,学生们愈发喜欢《新闻周刊》,更明白了语文自习课(阅读课)看《新闻周刊》,不仅开阔了视野,更能从立意、结构、选材等方面学到写作的技巧,一举多得,不亦乐乎。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每期《新闻周刊》的节目时长大概就是一节课,但因为要学生思考和点评,也就需要教师每期节目先看,并做好适当节选(也就是跳播或快播),这样才能结余出时间留给学生。
站在语文的角度——《新闻周刊》,真的可以这样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