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9广东省二模作文评分提示及标杆文(中)

(2019-05-05 22:04:09)
标签:

杂谈

分类: 写作专题

2019广东省二模作文评分提示及标杆文(中)

 

3号文,51

信使疾缓不论,只管事事关心

 

从驿站到快递,从耳报神到朋友圈,信息传递方式不断革新,而估计不变的则是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时代责任感。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至江陵,郦道元时期的消息依靠不畏风浪的勇夫传递;今天的新闻真正好,七个铜板就买两份报,民国时期,报刊盛行,绅士淑女由报纸知天下;从开国大典播报到凡有井水处,皆听单田芳,踏入新中国,人们用收音机听见世界;如今,每一秒都有不计其数的新人新事通过信息高速公路传向全球。信息的传播不断加速,当初快马加鞭数日将信笺寄予游子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信息似乎成了廉价的快消品,甚至是需要及时清理的垃圾。当然,信息传播的瞬时性更加快了时代发展的步伐,人们不出门户而知宇宙,生活从此多彩。

看起来,人们从闭塞走向开放,从单一走向多元,媒体的种类越来越多,可供选择的内容更加丰富。

然而,变的是传播方式,不变的是社会的精神内核-----“天下与我有关的时代责任感。当你听见里约奥运会场上国歌响起,那份喜悦与自豪与收听开国大典的人们别无二致;当你为中美贸易战而眉头紧锁,那略显忧愁的面容与灯下漫笔的鲁迅先生不谋而合。从文章合为时而著的白居易到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的林觉民,都是关心民生大事、与时代同在之人,他们虽一个读书信听人言一个看报阅刊,却不约而同地为时代担负起了自己的责任。如今,青年们在网络上为长生疫苗事件呼唤裁决,为金庸先生的逝世表示哀悼,为基因编辑婴儿掀起热议,其内在动力,都是一份责任担当,一种与国家同命运的胸怀。

事实上,这种不变的情怀更推动着信息传递的。因为关心二战的进程,海蒂拉玛发明电报跳频技术助力机密通信,被誉为“wifi之母。如果不是为了三中全会开幕了那份快乐,收音机也许不会那样普及;黑白中飘雪花的电视,最重要的节目是《新闻联播》。也许有人会说信息传递的快速主要还是服务于个人,但我想说,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经历了彩电、电脑、智能手机的变革,但那份为国担忧为国喝彩的纯粹,在我心中一直没有变。

信使之疾缓在变,不变的是人们对时代对社会的关心。站在新时代的起点,我们要保有这份初心,继续与时代同行。

[点评]

立意符合题意且深刻,符合新时代对青年的要求。抓住了材料的核心“变与不变”以及写作要求“选择一个方面”,以“新时代青年”的身份进行作文,很好的完成了写作任务。

结构清晰。开篇明义,提出观点。第二段写“信息传递方式”的变,第三段写“时代责任感”的不变,第四段,以不变促变。

文章大量使用排比事例,既使文章内容充实,有展示了习作者的语言功底。

有待提高的地方:扣材料意识不强,要多点材料的关键词语或关键人物或关键言论。

等级:一类文。评分:51

 

4号文,49

执时代之灯,照经典之镜

 

变化是永恒的,运动是绝对的。但即使在今天这样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也有一些不变的东西——中国人对文化经典的坚守与自信。

时代在变,不变的是对优良传统文化的坚守。《诗经》《论语》等国学著作从艰深繁奥的图书馆走进了家家户户的书橱,走进了人们的手机、平板电脑。各大网络读书平台推出大量国学听书节目,众多网购书平台掀起国学图书大促销。凡此种种,让我们看到,随着时代的进步、技术手段的不断更新,传统文化离我们越来越近。在推陈出新的技术进步背后,不变的是我们对传统文化的恒久守望。而如《经典咏流传》《如果国宝会说话》这类创新型节目所展现的那样,把传统文化拉近到我们身边。这些节目将传统文化经典以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出来,让人们在浮躁喧嚣的娱乐时代时刻保持清醒,体会传统文化经典的魅力。可见,纵使时代不断变迁,我们对传统文化经典的热爱和坚守不会改变。

时代在变,而不变的是传统文化经典孕育出的文化自信。经历了上世纪的疑古思潮、批孔运动,如今我们中国人已经认识到了传统文化经典的恒久价值,也更加自信于传统的魅力。2018年李宁公司推出悟道系列主题产品,将复古风与街头休闲实用风尚相结合,把中国文化经典内涵与西方流行文化元素融合在一起,展现了中国风范,更体现了文化自信。而《西游记》进入任天堂,花木兰绽放于好莱坞,孔子学院遍及五大洲,中国文化经典被传播的背后,是我们不变的文化自信!

当然,毋庸讳言,我们传统文化成果中不仅有很多已落花于时代的内容,更有许多我们必须扬弃的丑恶和糟粕。凡益之道,与时偕行,早在两千多年前,《易经》就告诉要与时俱进。时代在变,我们新时代的青年也要用变化的眼光去看待传统文化经典,既要不改其热爱,也要让文化经典拥有时代气息,让经典们兼收并蓄,与时偕行!

执时代之灯,照经典之镜!新时代的青年们,我们正处在这样一个翻天覆地的大变革时代,只有对传统文化经典心怀永恒之爱,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才能活出更加辉煌精彩人生!

[点评]

文章围绕材料第二个方面涉及的文化经典著作,紧扣提示语“选好一个方面”,提出观点“中国人对文化经典的坚守与自信”不变,写作任务意识强。第二段通过分析经典著作传播的种种变中不变的是我们对传统文化的恒久守望。指出“纵使时代不断变迁,我们对传统文化经典的热爱和坚守不会改变”。第三段亦由变入手,举例得出“传统文化经典孕育出的文化自信”这一不变的结论。第四段补充论述传统文化成果中也有我们应该扬弃的糟粕,使论述更全面。结尾再次明确写作对象与写作目的,强调“只有对传统文化经典心怀永恒之爱……才能活出更加辉煌精彩人生”,回扣标题。

本文能够紧扣材料写作,写作者身份、写作对象、写作目的明确。层次清晰。若文章能在“先贤哲思”方面有更丰富的表达,就能更好地表达中心观点。

等级:二类文。评分:49

 

5号文48

社会发展需要圆规精神

 

常闻圆规之专一,何哉?圆规之脚不断变化移动,而圆规之心始终不变。我们正处于日新月异的时代,事物发展快速,若想在不断变化的社会中发展,我们定需如圆规一样,保持初心不变。

纵使交流方式变了,情感依旧不变。忆往昔,元稹用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来表达对妻子的想念;王维用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来表达对兄弟的想念;看今朝,拍摄一张皎洁明亮的月光图发给好友来抒发想念之情,发一个微信红包来传达祝福。我们交流方式的变化使得交流更便捷,更有趣了,但同时许多人的现代社交能力变弱。用一个简单的表情回复父母的问候,用一个短短的回复朋友的关心。在微信交流中,我们是否更应该利用便捷的网络来表达出我们的真挚情意呢?微信是用来沟通的工具,是用来表达情感的手段,在不同的交流方式中,我们应该发挥圆规精神,使情感表达原汁原味。

纵使阅读场景变了,但对先贤哲思的追求依旧不变。从宋濂在寒冬中向藏书之家借书到现在每人手中拿着一部电子书,我们不得不感叹读书变得越来越方便。从宋濂成年后去乡之先达处执经叩问到现在每个人都可以足不出户上课请教老师,我们对知识的渴望并没有减弱,对先贤的追求仍然热烈,从《中国诗词大会》中看到冠军得主既有女博士陈更,也有外卖小哥雷海为,还有“00女学生武亦姝,我们对中华传统文化和历代优秀人物都有深深的了解,对先人留下的精神遗产努力地继承,这得益于我们内心对知识的渴望与圆规精神下不变的初心。

纵使逐梦方向变了,但个人价值的实现依旧不变。鲁迅出国求学,而后归国用文字救中国。钱学森出国求学,而后归国造原子弹强中国。黄大年出国求学,而后归国发展航空物理技术扬中国。不论是民国时期,新中国成立时期,还是中国高速发展时期,无数有志之士不断逐梦,无数有知之士不断奉献于祖国。因为他们心中有着圆规,他们与祖国紧密联系在一起,正如程开甲所言我这辈子最幸福的事是从事的事业与祖国紧密联系着,他们以赤子之心,以圆规精神显示了他们个人价值的追求。

正如马克·吐温所说黄金时代在我们前面,而不在我们背后,我们作为青年,是黄金时代的主力军,我们要以让世界震惊之力推动时代变化,更要以赤子般的心,以圆规精神保持自身的不变。

[点评]

本文从“纵使交流方式变了,情感依旧不变”,“纵使阅读场景变了,但对先贤哲思的追求依旧不变”,“纵使逐梦方向变了,但个人价值的实现依旧不变”三个角度论述“变与不变”,联想合理而丰富,基本符合题意。

文章布局完整,条理清晰,语言组织能力也较强,可看出作者的写作功底。然而题目要求“选好一个方面”来写文章,本文在落实这个要求上没有很好地完成任务,所以未能进入一类文行列,着实可惜。借此提醒众考生:务必根据题目任务指令作答!

等级:二类文。评分:48

 

6号文46

情不变·家不变·梦不变

 

21世纪瞬息万变,科学技术之变驱动生活方式之变,进而内化为价值观念社会思潮之变。新时代的青年固然要以创变应万变,更应坚守变化时代中的不变内核。

首先,情不变。从书信到微信,从马车到高铁,交流方式在变,不变的是真挚情意。信息时代的青年,与母亲再无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惜别。关爱时一同购物,想念时视频通话,爱不在针脚,但仍在心中;与友人,再无元稹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的凄苦,手机可以消解担忧,快递可以送去温暖,友情没有屏障,畅行人生;与爱人再无君问归期未有期的惆怅,一列高铁便能传递远隔山水的温存,爱无需凭栏远眺,仍能牵动你我。然而,时代之变也带来了生活速度的加快、生活步伐的匆忙。信息社会如一只巨轮,庞大的离心力让人与人渐行渐远,此时,我们更需要以情为纽带,将孤岛连成大陆。青年作为社会与未来的核心,应坚守亲情、友情、大爱、博爱,肩负起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明天。

莫忘,家不变。在砥砺前行的同时,心中应时刻怀有我们共同的家——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十九岁少女武亦姝夺冠《中国诗词大会》,可见传统文学是青年成长中不变的营养;紫禁城上元之夜灯光秀火爆年轻人社圈,可见中国文化是青年生活中不变的色彩;《诗经》、《论语》走进学校、家庭,可见古老哲学是新青年、新思想的不变底蕴。得知千载上,得有古人书。坚守文化之,是对生命源头的眺望,对文化母体的挂念。传承不变的文化内核,现代青年才不会如无根之木、断线风筝,方能扬帆远航。

展望,梦不变。中国梦,何止二载,实则千年一脉。孔子梦治国救世,唐皇梦开创盛世,孙中山梦救亡图存,邓小平梦跃起腾飞。不同的梦,不变的实质——自强。青年是时代的见证者、建设者。无论韩寒执笔为梦,年级轻轻便针砭时弊,还是曹原投身科研,以二十三岁年龄登《自然》榜首,青年在追寻自我实现之梦时,将个人命运与祖国命脉有机结合,圆了中国梦、时代梦。青天白日的节义,都自暗屋陋室中操出;旋乾转坤的经纶,都由临深履薄中培来。当代青年,应不畏艰险、勇立潮头,延续世代不变的自强梦。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怀不变之情,守不变的家,追不变的梦,中国新青年将在这瞬息万变的时代振翼高飞。祖国的未来,时代的明天,请看青年——横空大气拍山去,砥柱人间是此峰。

[点评]

文章结构清晰,以“情不变”、“家不变”、“梦不变”架构全文。结尾回扣中心,照应题目。身份意识强,有一定的文学积累。

不足之处:第二自然段的结尾,迁延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不妥。第三自然段,家等同于文化,也值得商榷。

此外,该生有意识地去“炼字”和“雕琢句子”,如:“青天白日的节义,都自暗屋陋室中操出;旋乾转坤的经纶,都由临深履薄中培来”,艰涩拗口。这种尝试的精神值得表扬,但临近高考,语言需要尽快调整。

等级:二类文。评分:46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