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潘大临《江间作四首(其三)》解析
(2012-11-07 23:36:48)
标签:
高一期中考试教育 |
分类: 古诗鉴赏 |
潘大临《江间作四首(其三)》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7分)
江间作四首(其三)
潘大临①
西山②通虎穴,赤壁隐龙宫。
形胜三分国, 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
最羡渔竿客, 归船雨打篷。
〔注〕①潘大临(约1057一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1)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4分)
(2)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3分)
〔题解〕
黄州濒临大江,赤鼻矶的石壁直插入江,地势险要,人们传说这儿就是三国时瑜打败曹操大军的赤壁古战场(真正的赤壁位于湖北蒲圻),苏轼于此处曾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千古绝唱。
潘大临曾伴随苏轼在此浏览,说不定还亲耳聆听过东坡的豪放歌声。如今他独自来到这古代英雄驰骋争雄的地方,不禁浮想联翩。
〔译诗〕
西山崇山峻岭,连绵不绝,似与虎穴相连;赤壁下临深渊,那直插云霄的巨石,似乎是龙宫的天然屏障。这三国必争的要冲,当年英雄所建的功业也随着东逝的流水而去。俯视沙滩,一片明亮,原来是一群白鹭栖息于此;仰望天空,天空如此辽阔,一只鸿雁正在振翼高飞,似在后退。最羡慕江边的渔者,悠闲地听着雨打船篷的声音驾船归来。
【解析】
本题第(1)题重点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考查考生对诗眼的把握,第(2)题重点考查考生鉴赏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时,除把握全诗内容外,还要结合作者及注释内容理解。诗句中的动词往往是最富表现力的。诗歌从怀古开始,如今随苏轼同游古代英雄争霸的赤壁,不禁浮想联翩。再回到现实,眼前实景,着实可爱。而今只羡慕垂钓者(隐者)。
古诗词鉴赏必考题型:形象、语言(炼字与风格)、表达技巧、思想感情。
第(1)题从“炼字”入手,考查表达技巧及其效果;第(2)题考查对思想感情的把握。
以动写静是诗词里常用的手法,最典型的当属王维的《鸟鸣涧》了。“人闲桂花落”,花落,尤其在夜间本不易察觉,却因人的闲静而被觉察;“月出惊山鸟”,月出竟然惊动了山鸟,足见山之寂静到了何等地步!以动写静,属于一种反衬。写动是手段,表现静才是目的。答题时,不能仅止于分析以动写静,还要顾及对表达题旨的作用。第(1)题考查的就是以动写静及其表达效果。“拳宿鹭”是白鹭睡眠时腿蜷缩的样子。用“拳”表现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用“退”表现鸿鸟空中飞行的状态,显然都是以动写静,从而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动静结合的画面,十分别致和生动。
要想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首先要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大致的种类。根据诗人所生活的时代及个人遭际的不同,或者根据诗歌所反映的题材的不同,诗词所表现的思想感情通常有忧国忧民、建功报国、怀古伤今、蔑视权贵、愤世嫉俗、寄情山水、思乡怀人、惜春悲秋等。
这是一道宋诗鉴赏题。
宋诗的总体风格是“生新瘦硬”。所谓“生新”,就是刻意求奇;所谓“瘦硬”(瘦劲),就是洗净铅华,刚健有力。有人说,宋诗美在气骨,以意取胜,清奇、深隽、透辟,读宋诗既像欣赏寒梅秋菊,幽韵冷香,又像品尝橄榄,初觉生涩,而回味隽永。
潘大临这首诗首联写地势险要,虎踞龙盘:西山重峦叠嶂,连绵不绝,定有猛虎藏于其间,赤壁下临不测之渊,江中巨石嶙峋,正是龙宫的天然屏障。
颔联写古贤功绩,波流万世;地势优越壮美,三国时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叱咤风云的英雄建立的丰功伟绩,就像滚滚东去的波浪奔流万世。这里写“虎穴”“龙宫”,刻意求奇——生新;英雄伟绩,流之无穷,写得壮美——瘦劲。
颈联写沙明天阔,宿鹭飞鸿:俯视沙滩,一片明亮,那是因为许多白鹭在那里栖息,仰视天空,开阔无垠,鸿雁高飞云端,似乎不是前移,而是后退。这一联炼字极见功力。“拳”是名词,修饰“宿”,名词作状语,表现一种神态,是说“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得像拳头一样,瘦劲。这样写,形象地表现出白鹭在沙滩上栖息的神态。“拳”与对句中的“退”相对,“退”字仅是字面上的借用,事实上飞鸿并没有后退,只是由于天空太阔,鸿雁飞得太高,蓝天背景太大,使人无法觉得它们有移动。以“退”写“进”——“生新”,这生动地表现出飞鸿在天空飞行的状态。“拳”“退”都是朴实的常用字,洗净铅华——“瘦”。至此,联系第(1)题中的设问,则不难作出答案:“拳”和“退”。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雁在天空飞行的状态。这样写构成了作者在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
尾联写叹时思隐,垂钓归船:“我”最羡慕江上的垂钓者,钓罢归来,驾着轻舟在雨中归去,悠闲地听着雨打船篷的声音。这一联先“点”后“染”,即先直抒胸臆,表达归隐之志,接着又紧扣隐逸之志,用“垂钓归船”之景来渲染。
联系全篇,诗人既缅怀、景仰古贤功烈,又向往隐逸生活。看起来有点矛盾,其实,这是故作平淡之语,在向往隐逸生活背后隐藏着诗人内心的无奈和不平,诗人又何尝不想有一番作为?这便是“美在气骨,以意取胜,清奇、深隽、透辟”。
全诗情感沉郁,内蕴深刻,深得杜诗五律之妙。潘大临属江西派,这一派奉杜诗为“祖”,诗人当然也不例外。若把握住了宋诗总体风格,从大处着眼,则不难答出上述第(2)题中的问题:向往一种隐逸的生活。①诗的前两联,作者从眼前之景,转入怀古,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的人事,而今安在?从而发出了“波流万世功”的感叹。②诗的后两联,作者赞叹宿鹭、飞鸿的闲适,接着又仿佛看到了渔翁的扁舟,联想到“波流万世功”的感叹,于是提出“最羡渔竿客”,想驾一叶小舟在烟雨朦胧中归去!
当然,这两道试题,也可用常规思维来解答。
第(1)题是考查赏析炼字。赏析思路是:①弄清句义,选出诗眼;②回归原诗,联想描述;③点明作用,或说烘托某种意境,或说表达某种感情。由此也不难得出第(1)题答案。
第(2)题考查对古诗词思想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常规思路是:①透视意象,感悟思想内容;②找出抒情句,分析作者情感;③联系全诗,简要阐释。
【鉴赏】
这首诗大约作于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年)到元符元年(1098年)之间,原作共四首。潘大临隐居于黄州(今湖北黄冈),没有入过仕途。苏轼谪居黄州时,潘大临曾从之游,并跟他学诗。黄庭坚对潘大临的诗才也很赞赏。绍圣二年,苏、黄都被贬谪到边远的地方,这首诗就作于其后不久。
诗歌从怀古开始。黄州濒临大江,赤鼻矶的石壁直插入江,地势险要,人们传说这儿就是三国时瑜打败曹操大军的赤壁古战场(真正的赤壁位于湖北蒲圻),苏轼于此处曾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千古绝唱。潘大临曾伴随苏轼在此浏览,说不定还亲耳聆听过东坡的豪放歌声。
如今他独自来到这古代英雄驰骋争雄的地方,不禁浮想联翩。西山重岭叠嶂,连绵不绝,定有猛虎藏于其间。赤壁下临不测深渊,那直插江中的嶙峋巨石,正是龙宫的天然屏障。这虎踞龙盘的形胜处所,是三国鼎立时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的英雄叱咤风云,建立了盖世功业,就像这滚滚东去的万叠波浪一样流之无穷。诗人从思古的幽情中省悟过来,把目光重新投向眼前的实景:俯视沙滩,觉得一片明亮,那是因为许多白鹭本栖息在那里。仰望天空,天空是如此的开阔,以至高飞云端的鸿雁似乎不是在向前移动。俱往矣,群雄争渡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我现在最羡慕的是江上的垂钓者,钓罢驾着一叶轻舟在烟雨中归去,悠闲地听着雨打船篷的声音。
潘大临是属江西诗派,他的作品原有《柯山集》二卷,已佚。现在尚存的作品只有二十多首诗和那句脍炙人口的“满城风雨近重阳”。当时人们对他的诗歌评价甚高,黄庭坚称他“早得诗律于东坡,盖天下奇才也”(《书倦殻轩诗后》,后来陆游也说他“诗妙绝世”(《跋潘邠分老帖》。从上面所举的两首诗来看,他的确是出手不凡,本诗在思想内容方面比较充实。缅怀古时的英雄而结以归隐之志。具有较深的情感内蕴虽说叹是地思引,情调比较低沉,但这是诗人无可奈何的处境中,所发出的不平之声。只要看“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这样的诗句便可体会到。诗人对于历史上建立的丰功伟绩的人物是多么景仰,他何尝不希望能有一番作为?可是由于时代和社会的限制,他只能终老于江湖之上。尽管诗人故作平淡之语。读者却不难看出隐藏在平淡下面的一颗不甘寂寞的心。这使得全诗感情沉郁,得杜诗五律之妙处。
本诗的三个特别地方。
一是意境阔大,笔力雄健。
诗歌一开始就写出了龙盘虎踞的险要地形,然后缅怀古贤先烈。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很大的跨度,写景抒情,气势雄大,绝无纤仄之弊。清人姚壎评为:“大气鼓荡,笔力健举”(《宋诗略》卷九),很准确地说出了其主要优点。
二,结构严谨,对仗精工。
诗歌三联对仗,大多属对精工。前半首缅怀古代的英雄业迹,开首两句就写了山环水绕、虎踞龙盘的险要地形;后半首抒发自己的归隐之志,五六两句就写了鹭宿沙滩、鸿飞长天的宁静风景。彼此照应,构思极见匠心。
第三,诗句凝炼,炼字尤见功力。
比如这首诗的颈联,一个“明”字就写出了因毛羽皎洁的白鹭栖息于沙滩,从而使人望去觉得白光耀眼的情景,非常“退”字的用法尤其使人叫绝。“六鹢退飞”本是《春秋》经语,但此处仅是字面上的借用,因为事实上飞鸿并不在往后退。只是由于天空太广阔了,高飞戾天的鸿雁在那么广阔的蓝天背景下飞行,使人无法觉察它们是在向前移动。如果凝望片刻,还可能误以为它们是向后退飞呢。诗人就是这样巧妙地写出了在江面上仰望寥廓长天时所得的印象,使人读之历历如在目前。
总的来说,这首诗工整凝练,诗味深永,颇类杜诗的风格。江西诗派本来是奉杜为“祖”的,在艺术上竭力学习杜甫,潘大临当然也不例外。王直方曾说:“邠老作诗,多犯老杜,为之不已,老杜亦难存活。使老杜复生,则须共潘十厮吵。”(《王直方诗话》)言下之意是潘大临(邠老)摹拟杜诗过分了一些。由于潘大临的作品大半已佚,无法断定王直方此评是否合乎事实。如果仅从两首诗来看,他并没有对杜诗作生吞活剥的模仿,而是着重于从中得到艺术手法上的启迪,这种借鉴是比较成功的。潘大临的好友谢薖赞扬他说:“杜陵骨已朽,潘子今似之。”(《读潘邠老庐纪行诗》)并非溢美之言。
(本文由群振依据《宋诗鉴赏词典》整理)
【参考答案】
⑴“拳”和“退”。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
⑵向往一种隐逸的生活。①诗的前两联,作者从眼前之景,转入怀古,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的人事,而今安在?从而发出了“波流万世功”的感叹。②诗的后两联,作者赞叹宿鹭、飞鸿的闲适,接着又仿佛看到了渔翁的扁舟,联系到“波流万世功”的感叹,于是提出“最羡渔竿客”,想驾一叶小舟在烟雨朦胧中归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