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助读:宫之奇谏假道(解读)

标签:
古文观止教育 |
分类: 文言专题 |
[古文助读]
宫之奇谏假道
(《左传》)
【背景】
鲁僖公(鲁厘公)五年,周惠王二十二年,公元前655年。
晋国要借虞国的路灭掉虢国。虞国大夫宫之奇看出了晋国打算顺路吞并虞国的阴谋,向虞公苦谏,想让君王注意到这一点。虞公认为虞、晋都是姬姓,晋国不会对同姓兄弟的国家下毒手。
宫之奇用“辅车相依,唇亡齿寒”来形容虢国与虞国的关系。意思是,虢国和虞国是近邻,而且虢国是虞国的屏障,虢国如果被灭亡,虞国不仅不会得到任何好处,而且还会失去屏障,随时有被晋国吞并的危险。
虞公不听,执意让晋国军队通过。宫之奇无奈,只好离开了虞国。
结果,晋国在灭掉虢国之后,在回程路上灭掉了虞国,生擒虞公。
【简析】
本篇写的是虞大夫宫之奇就晋侯向虞借道伐虢之事,对虞公的谏诤。
宫之奇以敏锐的政治眼光,明确指出借道的必然后果是虞国的灭亡。
文章分析精辟,说理透彻。宫之奇的三段议论,从三个不同的角度论述了晋借道之利害。
首段,从当前虢、虞的位置关系出发,以“唇亡齿寒”作比,一针见血地点明了晋灭虢对虞的直接威胁;
第二段,以历史事实为据,驳斥了虞公同宗不会相残的观点;
第三段,以古书理论为据,捅破了虞公靠神保佑的希望。“黍稷非馨,明德惟馨”“神所冯依,将在德矣”。
三段论述紧紧围绕一个主旨,充分说明了“虢亡,虞必从之”的道理,表现出一个成熟政治家对政治斗争残酷性的清醒认识和一个忠臣对国家前途的深谋远虑。
全文结构严谨,详略得当,语言简练。开篇用一句话交待事件背景,紧接着用大量的篇幅写宫之奇的谏言。结尾以十几个字写明虞公不听劝谏的下场,不仅与篇首相照应,且进一步以事实证明了宫之奇的远见卓识和虞公的昏聩愚蠢。
进步思想:从关系上强调人的作用,重视民的作用,即民本思想。宫之奇的谏言中,处处扣住一个“德”字,反映出虞大夫的德治思想,他认为君主实行德治,才能得到民众的拥护,引用《周书》中的典故,用以向虞公谏言,间接反映出他希望虞公施行德政,爱民以巩固国家。
【解读】
晋献公吞并虢国和虞国的成功,要归功于他的心狠手毒:六亲不认,不顾同宗亲情,唯利是图。于是,不惜以阴谋诡计骗取虞国信任,将两国逐个吞食。晋献公攻城掠地的成功,却以不顾礼义廉耻为代价,得到了实际利益和好处,而因此失去人心和道义。对于重视民心和道义的人来说,这样做是得不偿失的;对于寡廉鲜耻的人来说,失去的无所谓,得到的才是实在的。人们总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来决定取舍的。
如此说来,对于寡廉鲜耻、心狠手毒之徒不应当以仁义道德之心去对待,最好是以强硬的态度,“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虞国的灭亡,就灭在太相信同宗亲情,对不义之徒抱着不切实际的幻想,以为对方跟自己是一类人,以一种近乎于农夫的心肠,去对待凶狠的毒蛇。如果说这也是一场悲剧的话,那也是由自己推波助澜、助纣为虐而导致的。如果灭亡的结果是自己一时糊涂、认识不清,被披着羊皮的狼蒙蔽了,尚还可以寄予一点同情,然而有贤臣坦诚相谏,苦口婆心地开导,在这种情况下仍然执迷不悟,固执己见,则可以说是咎由自取,不值得一点同情。
曾经是作威作福的国君,一朝变成随他人之女陪嫁的奴隶,这种天上、地下的巨变,不能不使人感叹。这也应了那句老话:“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历史是不应当忘记的,读史可以使人明鉴,使人清醒。即使弱小而无法与强暴抗衡,那么弱小者之间的彼此照应、鼓励,安慰、同病相怜、支持,也可以让人在风雨之中同舟共济,患难与共,正所谓“唇齿相依,唇亡齿寒”。这些从惨痛的历史中总结出来的教训,完全可以说是千古不易的。就连平民百姓都懂得,听人劝得一半。欺人太甚的事不可一而再,再而三地容忍,即使无法奋起抗争,最起码是可以想法避开的。既不听劝,又不抗争,的确算是病入膏盲,不可救药了。
本篇名句
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为甚,其可再乎?
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
神所冯依,将在德矣。
典故引申义
对大臣的进谏要三思。
不要天真地相信自己的同姓兄弟。
让别国的军队进入自己国家是兵家大忌。
人物关系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