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9《传记选读》课文全解:17、徐霞客传
(2011-05-30 21:58:59)
标签:
粤教版选修九教育 |
分类: 教学参考 |
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9《传记选读》课文全解
17
钱谦益
1.课文解读
(1)作者及背景简介。
钱谦益(1582—1664)明末清初常熟人。字受之,号牧斋,又自称牧翁、尚湖、蒙叟、绛云老人、虞山老民、聚沙居士、敬他老人、东涧遗老等。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进士,崇祯时官礼部侍郎。清顺治二年(1645)迎降,授官礼部侍郎管秘书院事,充修明史副总裁。顺治三年(1646)称病归里。次年,因江阴黄毓祺反清案牵连入狱。出狱后居家,筑绛云楼以藏书检校著述,秘密进行反清斗争。他曾是明代东林党魁,清流领袖,南明时却依附马士英、阮大钺,后又事清,丧失大节,为士林所诟病。事后,他又与南明的抗清力量,如瞿式耜、郑成功等暗中联系,支持和参与反清活动,曾给永历桂王“上陈三局”,为其谋划,密件载《瞿式耜集》卷一《报中兴机会疏》里。顺治十六年(1659),郑成功发动金陵之役,他前后奔走,赴金华和松江,曾策反清军将领,还秘赴郑成功军营晤谈,与明遗民如黄宗羲、阎尔梅等密切往还,忏悔自赎,取得世人的谅解。
钱谦益一生博览群书,精于史学,诗文创作在当时负有盛名。家筑绛云楼,藏书丰富,尤以收集明代史料的完备著称,清初毁于火。所著有《初学集》《有学集》《投笔集》等。辑有《列朝诗集》。在明朝,钱谦益仕途蹭蹬,郁塞苦闷。《初学集》中的诗歌,愤慨党争阉祸,痛心内忧外患。
《乙丑五月削籍南归十首》、《费县三首》、《狱中杂诗三十首》等诗,既有清正之士的孤愤,也有失意者的感喟。他退居林下期间,为柳如是所写的恋慕诗、唱和诗,以及游黄山的一组诗歌,清新可诵;而描绘黄山壮丽美景的山水诗则是不可多得的佳作。人清以后,他的诗歌创作除了悲悼明朝,反对清廷和恢复故国的主调外,还弥漫着“楚囚”哀音。
钱谦益自觉地致力于清诗建设,对明代的复古派与反复古派既有尖锐的批判,也各有择取。对复古派取其借鉴古人精神,但不囿于“汉魏盛唐”;对反复古派取其申写性灵,但摒弃其“师心而妄”、“轻才寡学”。他强调时代、遭遇、学问的重要性,建立了“诗有本”的真情论,以真诚的具有时代意义的感情为核心,达到性情、世运、学养三者并举。他主张转益多师,兼采唐宋,对补救明代七子模拟盛唐与公安、竟陵的粗疏草率、幽深孤峭,确立有清一代的诗风,起了先导作用。他所作诗歌叙事抒情,各体兼擅,尤工近体,七言律诗情词怆恻,沉雄苍凉,人杜堂奥,学得神髓,长篇和组诗动辄几十韵和上百韵的有几十首之多,显示出高超的艺术造诣。
钱谦益以知情人的身份写作的《徐霞客传》,极力赞扬徐霞客独立特行的品格,能存一代学人之事迹,是中国古代传记文中不可多得的佳作之一。
(2)基本解读。
《徐霞客传》全文分成10个自然段,下面分别解读各段的主要内容。
第1自然段,介绍徐霞客的出身及其家庭背景、性情气质。
[补充注释]
[触隅]碰到边沿。
第2自然段,介绍徐霞客早期出游的情况。
第3自然段,介绍徐霞客早期出游的特点。
[补充注释]
①[(fu)被]用包袱装衣被。
②[治装]整束行装。
③[裹粮]包裹食物。
④[扳(pan)援]攀援。
第4自然段,介绍徐霞客“争奇逐胜”的出游经历。
第5自然段,介绍徐霞客“母丧服阕”后“益放志远游”的情况。
[补充注释]
①[火食]用火煮熟东西吃。
②[剧谈]特别开心地谈论。
③[经纬分合]纵横变化。
④[中国]这里泛指中原地区。
第6自然段,介绍徐霞客“丙子(1636)九月”开始的西游经历,对他在静闻死后表现出的义气表示赞赏。
【补充注释】
①[辞家西迈]《徐霞客游记》附录《徐霞客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作“辞家西迈”,辞家西行的意思。
②[被创死]被伤害致死。
③[贵竹]《徐霞客游记》附录《徐霞客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作“贵筑”,未详孰是。
④[石门关]原作“玉门关”,《徐霞客游记》附录《徐霞客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作“石门关”,当以“石门关”为是。
⑤[中夏]泛指中原地区。
⑥[方外]原作“外方”,《徐霞客游记》附录《徐霞客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作“方外”。
⑦本段辨正:本段所述游踪有误。据《徐霞客游记》附录《徐霞客年谱》云:“今观游记,静闻卒于游衡岳之后,一误也。先生未尝自湘赴四川,二误也。寻盘江在游金沙、澜沧之前,三误也。故潘耒(次耕)序先生{游记)云:‘往年钱牧斋奇霞客之为人,特为作传,略悉其生平,然未见所撰(游记),传中颇有失实者。余求得其书,知出玉门关(按玉门应作石门)、上昆仑、穷星宿海诸事皆无之;足迹亦至鸡足而止。’作者于民国十年,讲演于北京之文友会,亦辩其未到川藏,时尚未见潘序也。”编者按,潘耒说钱谦益未见《徐霞客游记》而作徐传,不确。详见下面“相关资料”部分所引用《嘱徐仲昭刻游记书》一文。从该文看,钱谦益见到过《徐霞客游记》,只是未及细读罢了。
第7自然段,介绍徐霞客《溯江纪源》的地理发现。
[补充注释]
①[乃泛滥中国之始]原作“乃泛滥国之始”,《徐霞客游记》附录《徐霞客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作“乃泛滥中国之始”。
②[中国入河之水为省五]指黄河流域的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南直隶。(见《徐霞客游记•溯江纪源》)
③[入江之水为省十一1指长江流域的陕西、四川、河南、湖广、南直、云南、贵州、广西、广东、福建、浙江。(见《徐霞客游记•溯江纪源》)
第8自然段,介绍徐霞客的滇南抒怀。
[补充注释]
①[布衣]普通百姓。
②[恨]遗憾。
第9自然段,转述刘履丁的话,介绍徐霞客辞世的情形,对徐霞客重友情的品格予以褒扬。
[补充注释]
[据床]躺在床上。
第10自然段,将徐霞客与王玄冲比照,对其出游的贡献进行总结评述。
[补充注释]
①[教息]《徐霞客游记》附录《徐霞客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作“数息”。均为佛教用语,指一种靠静念调养身体的方法。
②[负笈而去]背负箱子走开了。
③[殆庶几乎]大概差不多吧。
(3)精华鉴赏。
徐霞客是明代杰出的地理学家、旅行家,本文为我们留存了徐霞客的动人事迹。作为一篇传记文,本文并未对徐霞客的一生作详细的描述,而是抓住最能体现传主性格与成就,也最能打动作者心灵的事件来写。从本文所写看,徐霞客是一个性喜山水(“奇情郁然,玄对山水”“有再三至,有数至,无仅一至者”)、善游山水(“其行也,从一奴,或一僧;一杖,一濮被。不治装,不裹粮;能忍饥数日,能遇食即饱,能徒步走数百里。凌绝壁,冒丛菁,扳援下上,悬度绠汲,捷如青猿,健如黄犊。以崟[yí]]n岩为床席,以溪涧为饮沐,以山魅、木客、王孙、貘父为伴侣。/罗/罗粥粥,口不能道词;与之论山经,辨水脉,搜讨形胜,则划然心开”)、争奇逐胜(攀登雁山绝顶可以为证)、重视亲情友情(孝敬母亲,与陈木叔、黄道周友好,黄道周入狱后,他特意派长子前去探望。背负静闻尸骨,了其心愿。赠作者奇材虬根等等)、富于科学探究精神(游览必定实地考察,“其书数万言,皆订补桑经郦注及汉宋诸儒疏解《禹贡》所未及”)的人。作者在文章的最后一段,借王玄冲比拟徐霞客,对徐霞客的价值予以评价,见识高超。
本文引用了传主的一些言论,均能传神地表现出传主的性格。徐霞客性格好胜、能吃苦,对自己的一生颇为满意,都是通过自己的言谈表现出来的,这就使这篇传记显得很有真实性。
本文所写徐霞客的个别游踪,有想像夸大的成分,这是作者未能深入了解传主的经历所致。同时,由此也可以见出作者对传主发自心底的赞赏。前人及今人对此都有所辨正,这在前面的注释中已经有所解说。
(4)参考译文
徐霞客名弘祖,是江阴梧塍里人。高祖徐经和唐寅一同应乡试中举人,后一起因考试作弊而被取消资格。唐寅曾经用倪云林的画卷偿还赌博所输掉的三千钱财,真迹还在他家里。徐霞客生在乡里,却奇情充沛,十分喜欢山水,种田侍奉老母亲,出钱请人代替服劳役,好像笼子里的鸟一样,窘迫不得舒展,容易触到边沿,经常想着飞走。
30岁的时候,母亲让他出游。每年的夏、春、秋三季出游,秋冬天冷的时候,拜望长辈,把这当作常例。东南地区美丽的山水,像东西洞庭、阳羡、京口、金陵、吴兴、武林,浙西的径山、天目,浙东的五泄、四明、天台、雁岩、东海落迦等山,都是他十分熟悉的地方。有去过两三次的,有去过多次的,没有只去过一次的。
他出行,只带着一个奴仆,有时是一个僧人;一根拐杖,一件包袱。不刻意整束行装,不包裹食物;能忍受饥饿几天不吃饭,能遇到什么食物就吃什么食物,并能吃饱,能徒步跑几百里。攀登陡峭的山壁,踏过丛生的竹林,上下攀援,空中横渡山谷,像拿绳索打水一样。敏捷得如同猿猴,强健得如同黄牛。把高峻的山岩当作床席,用山中的溪水饮食沐浴,把山魅、木客、猴子、大猿当作伴侣。昏昧柔弱的样子,好像不怎么会说话;可一旦和他讨论辨析山水的脉络,搜寻探讨各地的形胜,就突然变得能言善辩起来。平常也未曾写过华丽的文章,但出游到几百里的地方,却能靠着破壁枯树,点燃松枝干穗,拿笔快速地记录,(写出的东西)好像是记得清清楚楚的账目,好像是高手画的美丽图画,即使是很会写文章的人也没法超过他。
游览天台山、雁荡山回来,拜访陈木叔在临海的住处。陈木叔问他:“到过雁荡山的最高峰吗”徐霞客不敢肯定地回答。天刚亮,他人已经不见了。十天以后回来了,说:“我从小道,手拉藤条登上了大小龙湫,走了三十里,看到一个坑洼,是大雁住的地方。攀登陡峭的山路,走了十多里,发现正德年间白云、云外两位高僧的圆形草屋还在。又上行二十多里,山顶劲风逼人,有好多麋鹿围绕着我住下。住了三宿而才开始下山。”他和人争奇斗胜,以身家性命相赌,都是这类情况。不久游览了黄山、白岳、九华山、庐山;到了福建,爬了武夷山,泛舟九鲤湖;到了湖北,拜谒了武当山;向北游览了齐鲁、燕冀、嵩山洛水;登上了华山,下山经过青柯坪,心中惊动想着回家,回家后发现他母亲正生着大病,咬着手指盼望着他呢。
母亲去世,服丧期满,他更加放开心志游览远方。在福建拜访了黄石斋,看遍了福建的胜山,都不是当地人所熟知的。登上了罗浮山,拜谒了曹溪,回来又在黄山追访黄石斋。来回上万里,好像是在近处漫步。从终南山南走峨眉山,跟从山中的百姓采药,住在山洞里面,八天没有吃到熟东西。到了峨眉山下,正碰上奢崇明反叛朝廷的战争,只好返回。一个人带着炊具,寻访了塞外的常山,走遍了北方险要的关塞,回来到我的拂水山庄拜访,开心地谈论四游、四极,九州、九府,纵横变化,清楚得好像是谈论手掌中的事。说从前人记载天文地理,很多都是抄袭附会。长江黄河二条经脉,山与水两者之间的界限,从有记载以来,大多局限于中原之内,打算游览昆仑山等中原以外的地方,直到西北沙漠地区才回来。乘坐一艘树叶般的小船,大雨淋湿了小船,邀请他上岸,不愿意。说:“这就好比山泉猛下,撞击肩和背,实在是快活啊。”
1636年9月,辞家西行。僧人静闻愿意登鸡足山,礼拜迦叶,请求跟从。在湘江遇到了强盗,静闻被伤害致死。用盒子盛放他的尸骨,背着尸骨前行。泛舟洞庭湖,上了衡山,登遍七十二座山峰。再登峨眉山,北面抵达氓山,最远到了松潘。又向南过了大渡河,到达黎州雅州,登上了瓦屋山、晒经山。又沿着金沙江,最远到达出产牦牛的西南边塞地区。由金沙江向南,渡过澜沧江,由澜沧江向北寻觅到了盘江,大都在西南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贵州、云南等地好看的地方几乎都看遍了。渡过丽江,在点苍、鸡足山休息。把静闻的尸骨埋葬在迦叶道场里,了却了静闻的夙愿。由鸡足山向西出玉门关好几千里,到达昆仑山,直至星宿海,离开中原地区有三万四千三百里。登上半山,风吹着衣服,好像要坠下来,看见了方外黄金宝塔。又走了几千里,到达西番,拜见了大宝法王。鸣沙山以外,都被称作胡国,像述卢、阿耨等名就是,道路远近不能知道。《西域志》说西北沙漠地区阻隔遥远,看见人马攒下的尸骨就是标记,鬼魅热风,没有逃脱得了的。玄奘法师曾经受过许多恶魔的折磨,全记载于他的本传里。徐霞客很短的时间内往返,就好像到城市的郊外一样。
回来走到峨眉山下,托付商人附带把所得到的奇材虬根带回家。并把一篇《溯江纪源》寄给我,说《禹贡》讲岷山是长江的源头,其实岷江不过是注入长江的一条大江罢了,并不是发源地。中国流人黄河的河水遍布五个省,流人长江的江水遍布十一个省。统计水的流量,长江的流量数倍于黄河;验证它们的源头,黄河发源于昆仑山北面,长江发源于昆仑山南面,并非长江的源头短而黄河的源头长。又辨析祁连山脉、巴颜喀拉山脉、唐古拉山脉的走势,祁连山脉夹黄河在北方,唐古拉山脉抱长江在南方,巴颜喀拉山脉从中间界开,比较短。祁连山脉走势向南,半支进人中原,只有唐古拉山脉磅礴半个中国,其山脉也发端于昆仑山,与金沙江一起南下,环绕滇池直达五岭。山脉长水脉也长,这是长江流量大于黄河的原因所在。他的文章有好几万字,都是订补桑钦《水经》和郦道元的《水经注》所没提及之处的。我撮举他的大致意思如上。
徐霞客回到云南,脚生病,不好走,便修撰《鸡足山志》,三个月以后修撰完毕。丽江府的木太守为他准备好干粮和竹轿,他才得以回来。(他)病得很厉害,对前来探望的人说:“西汉张骞开辟道路,未见昆仑山。唐朝玄奘、元朝耶律楚材奉皇上的使命,才有机会西游。我不过是一个老百姓,一根竹杖一双鞋,走到黄河、沙漠地带,登上昆仑山区,走过西域,留名很远的国家,与前面三人合而为四,即使死了也没有什么遗憾了。”
我认识徐霞客,是通过漳州人刘履丁。刘履丁对我说:“徐霞客从西方回来,呼吸困难。听说黄道周被皇帝下诏关到监狱里,派他的长子走辗转崎岖的道路,前往探视,三个月才回来,他儿子详细讲述了黄道周被拘系的情状。他躺在床上十分感叹,不吃东西去世了。”他这个人为人就是这样啊!
我认为:从前柳公权记载华山三峰的事,说有个叫王玄冲的人,探访南坡僧人义海,相约攀登莲花峰,约定某天到达山脚下,预计有五千仞高,需要十天的路程。上去以后,燃烧烟火作为信号。义海如期住在华山岩口以南的桃林坪,清晨,山色清爽明朗,站在山下调息身心,只见一道白烟升起在华山三峰的顶端。回来二十天后,王玄冲到了,取出玉井莲的好几瓣落叶,和山顶池水边的一寸多长的铁船残骸赠给义海,背负箱子走开了。王玄冲刚到的时候,义海曾对他说:“这座山像削成的一样,若不是能乘风驾云,没有登上去的道理。”王玄冲说:“您不要说什么不可登天,不过是心中没有那种志向罢了。”徐霞客不要拿张骞等人自命,拿王玄冲来比拟,一起做仙人三清住处的奇士,大概差不多吧!徐霞客记载游览所见的书,高可越过几案,我嘱咐他的从兄仲昭校勘保存它们,应该是为古往今来游记中最好的吧。徐霞客死时五十六岁。西游回来,在庚辰年(1640)六月,死在辛巳年(1641)正月,安葬在江阴的马湾。这也是刘履丁告诉我的。
2.习题解说
(1)第一题命题意图及参考答案。
命题意图:这道题意在以徐霞客为例,让学生认识到,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靠的是天性、志向、能力与毅力。
参考答案:从文中的叙述看,徐霞客游览山水很大程度上是天性使然。“霞客生里社,奇情郁然,玄对山水,力耕奉母,践更徭役,蹙蹙如笼鸟之触隅,每思飚去。”“亻罗锣粥粥,口不能道词;与之论山经,辨水脉,搜讨形胜,则划然心开。居平未尝/肇/蜕为古文辞,行游约数百里,就破壁枯树,燃松拾穗,走笔为记,如甲乙之簿,如丹青之画,虽才笔之士无以加也。”徐霞客的家庭与周围的环境也助长了他的天性,从徐霞客的经历可以看出,一个人能否在某一领域作出杰出的贡献,是和他在这—‘领域天生的兴趣密不可分的。
(2)第二题命题意图及参考答案。
命题意图:这道题意在通过探讨个人成长的家庭环境,让学生认识,良好的家庭互动,也是一个人成功的要件。特别在中国古代社会,受儒家孝道观念的影响,出游是很不容易的,父母的理解就更加重要。
参考答案:从文中看,徐霞客的母亲是一个支持儿子的母亲,她鼓励儿子出游,这对徐霞客的成长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当然,徐霞客也是一个孝顺母亲的儿子,他“力耕奉母”,和母亲心灵相通,“心动趣归。则其母正属疾。啮指相望也”,直到母亲去世以后,他才“益放志远游”。
(3)第三题命题意图及参考答案。
命题意图:考查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考查学生评价人物的能力。
参考答案:应该是同意的。因为在徐霞客之前,还没有人像他这样致力于山水游览,且取得如此高的科学成就。在他之后,也很少有人能比得上他。
(4)第四题命题意图及参考答案。
命题意图:考察学生掌握字词的能力与水平。
参考答案:
①郁然:感情充沛的样子。
②绠汲:像同绳索打水一样(地攀援)。
③支缀:(呼吸)困难的样子。
④驭风冯云:乘风驾云。冯,通“凭”。
附录:《徐霞客传》文言知识分段整理
第一段知识要点
一、生字词读音
江阴梧塍(chéng)里人
二、字词解释
1.寅尝以倪云林画卷偿博进三千,手迹优在其家。
尝:曾经以:用其:指唐寅
2.践更徭役,蹙蹙如笼鸟之触隅,每思飏去。
之: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
每:常常思:思绪去:离开更:代替
3.除名:因考试发生弊端而取消资格.
4.偿博进:偿还赌博所输的钱财.
5.里社:乡里.
6.郁然:充沛的样子.
7.玄:深远.
8.蹙蹙:窘迫不得舒展的样子
三、词类活用
力耕奉母
四、特殊句式:
1.徐霞客者,名弘祖,江阴梧塍里人也。
……者……也:判断句
2.霞客生里社。
霞客生(于)里社省略句
五、难句翻译
1、霞客生里社,奇情郁然,玄对山水,力耕奉母,践更徭役,蹙蹙如笼鸟之触隅,每思飏去。
【译文】徐霞客出生在乡下,性情独特,精力充沛,深爱着山水,(可是老母健在需人赡养)所以努力耕田,(为了在家里)奉养老母,出钱请人代替服劳役。此时的徐霞客内心不能舒展,就像笼中的鸟儿碰到笼角一样,常常想飞出去,离家远游。
2、寅尝以倪云林画卷偿博进三千,手迹犹在其家.
【译文】唐寅曾经用倪云林的画卷偿还赌博所输的三千钱财,(而倪云林画卷的)真迹还在他的家里
第二段知识要点
一、重点词语
遣:打发
岁:年
以为:把……作为
东南:东南地区
皆:都
耳:语气词,表示肯定。
二、特殊句式
1)以为常:省略句,应是“以(之)为常”,“之”即指“每岁三时出游,秋冬觐省”
2)有再三至,有数至,无仅一至者:判断句
三.古今异义
三时:古义—春、夏、秋三季;今义—3点钟.
四.虚词
与唐寅同举:与……一起
寅尝以倪之林:用
母遣之出游:代词
以为常:把……作为
如东西洞庭:例如
五、翻译
1.每岁三时出游,秋冬觐省,以为常。【译文】每年春夏秋之季出游,秋冬之季拜望长辈,把这样作为常例。
2.有再三至,有数至,无仅一至者。【译文】(徐霞客)多次到过这些地方,从没有只去一次。
第三段知识要点
一、注音
一襥(fú)被
以崟(yín)岩为床席
二、字词解释
其行也:“其”代词,徐霞客
以崟岩为床席,以溪涧为饮沐:“以”凭借,“为”作为
如甲乙之薄,如丹青之画:“如”像,如同“之”的
凌:登上
冒:踏过
道:说
就:靠近
虽:即使
划然:突然
王孙:猴子
貜父:大猿
居平:平常
走笔为记:“走笔”拿笔快速
三、通假字
扳援上下:通“攀”,攀登
四、古今异义
搜讨形胜:“胜”古:优美的今:胜利
五、重点句式
1、其行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或肯定。
2、从一奴,或一僧:倒装句
3、一杖,一襥被:省略句
六、句子翻译
1、虽才笔之士无以加也 【译文】即使很会写文章的人也无法赶得上。
2、凌绝壁,冒从箐,扳援上下,悬度绠汲,捷如青猿,健如黄犊。【译文】蹬上绝壁,踏过丛生的竹林,上下攀登,用绳索在空中横渡山谷,敏捷的像猿猴,健壮的像黄牛。
3、居平未尝鞶帨为古文辞【译文】平常从来没有用过雕饰华丽的词语来作文章。(平常也未曾写过华丽的文章)
第四段知识要点
一、读音
磴(dèng)
1.曾造雁山绝顶否?(到……去)
2.质明已失其所在(天刚亮)
3.吾取问道扪萝上龙湫(选取,采取)(摸,扶)
4.扳绝蹬(山头,石阶)
5.其颠罡风(通“巅”,山顶)(劲风)
6.围绕而宿,三宿而始下(睡觉)(天)
7.泛九鲤湖(漂浮、泛舟)
8.入楚,谒玄岳(拜见、请见)
9.心动趣归(通“促”,赶快、急促)
10.则其母正属疾(zhǔ,适逢)
11.啮指相望(咬手指,意谓思念)(盼望)
12、唯唯:不敢肯定回答,犹豫的样子。
二、虚词
1.曾造雁山绝顶否?(曾经)
2.所
3.复上二十余里(又、再)
4.啮指相望(偏指一方这里指徐霞客)
5.围绕而宿,三宿而始下(才)
6、质明已失其所在。(已经)
7、十日而返(表顺承)
8.云外两僧团瓢尚在(还)
三、词类活用:
1.三十里有宕焉雁所家也(名词作动词,居住)
2.则其母正属疾(名词作动词,生病)
3、质明已失其所在。(在:动词活用作名词,住的地方。)
4、扳绝磴,上数十里,正德间白云、云外两僧团瓢尚在。(上:名词活用作状语,往上。)
四、特殊句式
1.三十里有宕焉雁所家也(陈述句)
2.其与人争奇逐胜,欲赌身命,皆此类也。(陈述句)
3、省略句:
(1)(徐霞客)游台宕还,过陈木叔小寒山。(省略主语)
(2)(徐霞客)十日而返,(对韩辉)曰:“吾取间道……”(省略主语)
(3)欲赌身命(的人),皆此类也。(省略被修饰者)
4、定语后置
有麋鹿数百群。---有数百群麋鹿。
5、倒装句:
五、古今异义:
1.绝顶:
2.心动
心里感到不舒服(古)
心里感动(今)
六、难句翻译
1、质明已失其所在 【译文】天刚亮,他已经不知去哪里了。(天刚亮,他人已经不见了。)
2、复上二十余里,其颠罡风逼人,有麋鹿数百群,围绕而宿,三宿而始下。
【译文】又上行二十多里,山顶劲风逼人,有好多麋鹿围绕着我住下。住了三宿而才下山。
3、其与人争奇逐胜,欲赌身命,皆此类也。
【译文】他和人争奇斗胜,以身家性命相赌,都是这类情况。
第五段知识要点
一、注音
阕què 谒yè 繇yóu 酋qiú
二、通假字
(1)繇终南:通“由”,从
(2)山川两戒:通“界”
(3)自纪载来:通“记”,记载
(4)要之登陆:通“邀”,邀请
三、实词
归过余山中:访问
阕(què) :满,终止
四、虚词
而:㈠ 归而追石斋于黄山(表并列关系)
㈡ 穷流沙而后返(表承接)
乃:属奢酋阻兵,乃返(副词,表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
之:㈠穷闽山之胜(助词,的)
㈡要之登陆(代词,代徐霞客)
五、词类活用
八月不火食:名词→动词 起火煮食
六、特殊句式
在“访黄石斋于闽”、“归而追石斋于黄山”、“访恒山于塞外”三句中“于”是介词,为介词结构后置句,相当于 “于闽访黄石斋”、“于黄山归而追石斋”、“于塞外访恒山”。
七、古今异义
(1)从[野人]采药:古:未开化的人;今:指性情粗野的人
(2)[江河]二经:
(3)多囿于[中国]一隅:古:中原;今:国家名
八、难句翻译
1、只身戴釜,访恒山于塞外,尽历九边厄塞,归过余山中,剧谈四游、四极,九州、九府,经纬分合,历历如指掌。
【译文】一个人带着炊具,寻访了塞外的常山,走遍了北方险要的关塞,回来到我的拂水山庄拜访,开心地谈论四游、四极,九州、九府,纵横变化,清楚得好像是
谈论手掌中的事。
2、譬如涧泉暴注,撞击肩背,良足快耳。【译文】(这)好比山泉猛下,撞击肩和背,实在是快活啊。
第六段知识要点
一、字音
徼(jiāo)外
二、通假字
“繇”通“由”:从
三、实词
辞家西还
僧静愿闻登鸡足
请从焉
负之以行
泛洞庭
再登峨嵋
极于松潘
滇南之观亦几尽矣
几:读jī接近,将近
憩点苍
去中夏三万四千三百时
由甸不能悉
鬼魅热风
具载本传
如适莽苍
霞客信宿往返
过丽江:渡江
泛洞庭:漂浮
无得免者:幸免
玄奘法师受诸魔折:折磨
四、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礼迦叶礼:以礼相待
2
辞家西还
北抵岷山
又南过大渡河
3.动词作名词:
遇盗于湘江
滇南之观亦几尽矣
五、虚词:
于:①遇盗于湘江
六、特殊句式
1. 介词结构后置句
遇盗于湘江-→于湘江遇盗
在湘江遇到强盗
2. 被动句
闻被创死
3. 省略句
辞家西还:(霞客)辞家西还
请从焉:(霞客)请求跟从
函其骨:(霞客)把(他)的尸骨装在匣子里
从宿愿也:还了(他)的宿愿
风吹衣欲坠:大风吹起衣服(他)几乎要坠落到山下
七、难句翻译
《西域志》称沙河阻远,望人马积骨为标识,鬼魅热风,无得免者。【译文】《西域志》说西北沙漠地区阻隔遥远,看见人马攒下的尸骨就是标记,鬼魅热风,没有逃脱得了的。
第七段知识要点
一.通假字:
估客:估,同“贾”,商人
二.虚词用法归类
于:①江所以大于河也:介词,作比较“比”;②多囿于中国一隅:介词,引出对象;③访黄石斋于闽:介词,在
三.特殊句式
龙长则源脉亦长,江所以大于河也:固定句式,先果后因解释句
(余)托估客:省略句,缺主语
四.难词难句
寓:寄给
泛滥:江河水势盛大的样子
吐纳:指流量
撮:概括
五、古今异义词
六、词类活用
第八、九段知识要点
一、读音
滇(diān)南
1.三月而反:通\'返\',回来
2.具述石斋颂系状:通\'容\',宽容
三、词类活用
四、一词多义
具:①具笋舆以归(准备)②具述石斋颂系状(具体)
若:①其为人若此(至,至于)
②若属皆且为所虏(你)
五、虚词用法:
以:①吾以老布衣:介词,因为
而:①三月而毕:表承接
乃:乃得西游:表承接
六、古今异义
1.死不恨矣:古义:遗憾;今义:憎恶,憎恨
2.三月而毕:古义:三个月;今义:三月份
七、特殊句式
1.余之识霞客也,因漳人刘履丁
句式为“之所以……的原因(是)……”
(其儿子)具述石斋颂系状
八、难句翻译
与三人而为四,死不恨矣【译文】与前面三人合而为四,即使死了也没有什么遗憾了。
第十段知识要点
一、通假字:
(1)及池边铁舡存许遗海――“舡”同“船”
(2)自非驽风冯云――“冯”同“凭”,驾
(3)年五十有六――“有”同“又”
(4)余属其从兄昭雠堪而存之――“属”同“嘱”,叮嘱
二、古今异义:
梧下先生曰
某日届山趾
贤人勿谓天不可登
年五十有六
但虑无其忘尔
月色清明
三、特殊句式
(1)昔柳公权记三峰(之)事。――省略句
(2)(玄冲)取玉井莲落叶数瓣――省略句
(3)(霞客)年五十有六――省略句
(4)
白烟一道――定语后置:一道白烟。
四、虚词
以:①以玄冲拟之介词:根据②以庚辰六月卒介词:在
为:①计五千仞为一旬之程:是
之:①起三峰之顶:的 ②霞客记游之书:代词
五、主要字词解释:
(1)某日届山趾――届:到达
(2)计五千仞为一旬之程――计:预计
(3)煹烟为信――煹:燃烧
(4)及池边铁舡存许遗海――遗:赠送
(5)但虑无其志尔――但:只是
(6)高可隐几――隐:遮蔽
六、难句翻译
(1)既上,煹烟为信。【译文】已经上去,就燃烧烟火作为记号。
(2)贤人勿谓天不可登,但虑无其志尔。【译文】你不要说天不可以攀登,只是忧虑没有这样的志气罢了。
【人物介绍】
徐霞客(1587~1641)名弘祖,字振之。中国明代旅行家,地理学家,散文家。中国以旅行为毕生事业的第一人。万历十四年十一月二十七日(1587年 1月5日)出生在南直隶江阴(今属江苏)马镇南旸岐一个没落士绅家庭。祖父以上四世均有文名,父亲徐有勉隐迹田园,母王氏豁朗节俭,能“贸布以易糈”。徐 自幼聪慧过人,好读书。15岁博览祖遗“绛云楼”藏书,特好古今史籍、地志图经,萌远游五岳之志。18岁,父亲受群豪欺侮,忧愤而死。他决意不应科举,不 入仕途,遍游名山大川。万历三十五年徐21岁,辞别母亲和新婚的妻子开始出游。初期旅行以登名山、访胜迹为主,因老母在党,每年春天外出,秋冬计程以归。 他“游山川如会知己,探穷凹如掘至宝”,47岁以前,游历了北方的泰山、嵩山、华山、恒山、五台山;南方的黄山、庐山、普陀山、天台山、雁荡山,最远至福 建的武夷山。曾于天启元年(1621),为纪念母病痊愈,盖“晴山堂”,搜求先世遗墨、题赠,为之刻石。天启四年,因母已届80高龄,打算暂缓远行。母不 以为然,特命他陪同母亲作宜兴、句容之游,以示激励。翌年9月母病逝,在家守庐。崇祯元年(1628年)服丧期毕,乃放志远游。他有感于“山川面目多为图 经志籍所蒙”,以更多的精力,对地理现象作考察研究。4月,去福建漳州看望好友黄道周。远抵广东罗浮山。崇祯二年,由南转北,人京师,游盘山。崇祯三年, 再南游漳州。五年,重游天台山、雁荡山。六年,出南京,再北上京师,游五台山、恒山,又南下三游漳州。他身体健壮,携一杖,一仆被,登山捷如猿。能忍数日 饥,逢食即饱,旅泊岩栖,游行无所碍。崇祯九年,徐霞客年届50。立志考察西南地貌,跋涉“蛮荒”。于九月十九日深夜,辞别亲友,大笑出门,放舟作万里遐 征,同行有静闻和尚和顾姓仆人。静闻系江阴迎福寺僧,刺血写成法华经1部,愿供于云南的鸡足山。一行取道浙江,越江西、湖南、广西、贵州去云南。十年二月 二十日夜泊湘江新塘,遇盗舟焚,静闻、顾仆受伤,行李财物尽失。徐没有为之却步,设法取得友人资助后,重新上路。九月,静闻病死于广西南宁崇善寺。他背负 静闻遗骨,与顾仆分担行李,历时1年余,经贵州于十一月底到达云南的鸡足山悉檀寺。十二年,顾仆卷包潜逃,他在僧人们的帮助下继续考察,主要活动于重山峻 岭。山中无粮,就吃野菜野果为生;无处投宿,就以山洞树林为家。攀绝壁,涉洪流,探历100多个石灰岩溶洞,认真记载。徐霞客是世界上对石灰岩地貌(又称 喀斯特)进行大规模考察,并作详细记录和深入研究的第一人。他横穿云南,对金沙江、澜沧江、丽江等诸水流实地调查勘测,写成《溯江纪源考》和《盘江考》, 详细论证长江和盘江的水源,肯定金沙江为长江上源,纠正了儒家经典《禹贡》以岷江为江源之谬。此外,徐霞客还远抵云南边陲腾冲,对有地下热能表现的地区进 行寻访。直到患了足疾,还应丽江知府木生白之请,留修《鸡足山志》4卷,历3月告成。后“因病不良于行,于十三年坐船东归”,六月抵家,此次年正月二十七 日(1641年5月8日)与世长辞。徐霞客一生足迹遍及今华东、华北、东南沿海和云贵地区计16个省的无数山川。在旅途中,总要把当天的经历与观察所得记 录下来。有时日行百里,露宿残垣,寄身草莽,仍坚持燃枯草照明,走笔为记。这些游记涉及所到之处的地理、地貌、地质、水文、气候、植物、农业、矿业、手工 业、交通运输,以及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等,文笔优美。经后人编辑成约60余万字的《徐霞客游记》,不但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被誉 为“千古奇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