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9《传记选读》课文全解:16、子刘子自传

(2011-05-24 22:14:30)
标签:

粤教版

选修九

教育

分类: 教学参考

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9《传记选读》课文全解

16、子刘子自传

 

1.课文解读。

(1)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彭城(今江苏徐州)人,一说洛阳(今河南洛阳)人。贞元九年(793)进 士,永贞元年(805),参加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迁连州(今广东连州)刺史,历夔(今四川奉节)、和(今安徽 和县)二州。后得推荐,任太子宾客,检校礼部尚书,世称刘宾客。他是唐代有名的文学家,早年与柳宗元为文章之友,世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为诗友, 号称刘白。自居易在《刘白唱和集》的序言中曾称赞说: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有《刘宾客集》。

(2)课文介绍。

这篇自传写于会昌二年(842),即作者去世那一年。当时他已重病在身,但仍抱病写下此文。作者在自传中叙述了自己的出身和从政经历,特别是他参与永贞革新的情况,他认为永贞革新所做的事是正确的。他给后人留下了一份研究中唐历史的可贵资料。

(3)课文分析。

课文按内容可分为两部分。

子刘子擢为监察御史为第一部分。这一部分主要是记述作者的身世及从宦经历。

【补充注释】

1[迁都洛阳】北魏孝文帝元宏太和十七年(493),由平城(今山西大同)迁都洛阳。

2[北部都昌里]北部,洛阳行政区名称。两汉时每郡在管辖区内,分成四或五。东汉末年的曹操,曾任洛阳北部尉。都昌里,地名。

3[洛阳北山]洛阳的北邙山,是邙山的东段。

4[檀山]在今河南荥阳西。

5[博州]治所在今山东聊城。

6[主簿]官名,职掌文书簿籍等事务。

7[殿中丞]官名,协助殿中省长官、副长官掌管皇帝衣服、车马等事务的官员。

8[侍御史]御史台所属台院的属官,职掌审讯案件、弹劾百官等事务。

9[尚书]这里指唐时最高行政机构尚书省,统辖吏、户、礼、兵、刑、工等六部。

10[祠部郎中]礼部所属祠部的长官,职掌祠祀、庙讳等事务。

11[]旧时在人名前加字,以表示尊敬。

12[大乱]这里指安史之乱

13[]避。

14[淮西]指唐时的淮南西道,治所在今河南汝南。

15[从事]官名,为地方长官自己任命的属官。

16[浙右]浙西,指唐时的浙江西道,治所在今江苏苏州,后移至今浙江杭州。

17[扬州]治所在今江苏扬州。

18[]平素。

19[]辱,自谦之词。

20[吏部尚书]吏部的长官,职掌官吏的提升、罢考、考课等事务。

21[彭城县]治所在今江苏徐州。

22[范阳郡]治所在今北京大兴。

23[]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已长大成人。

24[]过。

25[]指遇父母之丧。

26[先尚书]指刘禹锡的父亲。

27[痼疾]久治不愈的病。

28[节度使]唐代在边境和重要的地方设节度使,职掌当地军事大权,随着唐王朝中央权力的削

弱,他们又兼管民政、财政,拥兵自重,割据一方,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29[]忧虑,这里作阻塞讲。

30[]提拔。

31[监察御史]御史台所属察院的属官,职掌分察百僚、巡按州县的狱讼等事务。

贞元二十一年春魂无不之,庸讵知兮为第二部分。这一部分主要记述作者参与永贞革新的经过以及被贬情况,文末的是作者对人生的感慨。

【补充注释】

1[王叔文(753—806)],越州山阴(在今浙江绍兴)人,中唐时期的政治家。

2[弈棋]古代称围棋为弈,弈棋泛指下棋。

3[]这里指唐德宗时的宰臣及百官。

4[苏州]治所在今江苏省苏州市。

5[]属官的通称。

6[翰林学士]即翰林院学士,掌管朝廷命令,直接发出皇帝机密文件,如任免宰相,宣布讨伐等,号称内相

7[盐铁]指盐铁使,唐中期以后特置,以管理盐的专卖为主,并管银、铜、铁、锡的采冶。

8[奏署]臣下向皇帝请示、推荐担任某种职务。

9[]大官员兼小的职务叫做

10[]案牍,案件,这里指公事。

11[北海]唐郡名,治所在今山东益都。这里称王叔文为北海人,是指郡望说的。

12[吕温(772—818) ],字和叔,又字化光,东平(今山东东平)人。

13[李景俭]字致用,陇西(在今甘肃陇西西南)人。

14[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是唐代中期政治家、文学家。

15[]交往,相处。

16[]巧,善于。

17[至是尤剧]到这时(顺宗李诵病情)突然加剧。

18[召对]皇帝召见臣下叫召,臣下答复皇帝对他提出的问题叫对。

19[事秘]事情诡秘。

20[贵臣]这里指宦官。

21[分司东都]唐代东都在今河南洛阳,唐各中央机构都在东都设有分司官员。这里指主要郎中分司东都。

22[集贤殿学士]即集贤殿书院学士,职掌编辑图书。

23[御史中丞]御史台的副长官,辅佐御史大夫职掌刑法、典章及纠正百官违法等事务。

24[防御]指防御使,唐时凡属大郡或要害的地方设置的武官,负责军事,一般由刺史兼任。

25[长春宫使]长春宫的长官。长春宫是皇帝的行宫,故址在今陕西省大荔县东。

26[检校]检校某官是一种正官职之外另加的官衔。

27[礼部尚书]礼部的长官,掌管国家的典章制度、祭祀、学校、科举和接待四方宾客等事务。

28[]古时一种文体。

29[]刘禹锡认为天是没有意志的自然界。这里的实际上是一种习惯用语,没有哲学上的含意。

30[]古汉语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

31[大墓]祖坟。

32[魂无不之]语出《礼记·檀弓下》:若魂气则无不之也,灵魂无处不到的意思。

精华鉴赏。

此文感情真切,作者对永贞革新一事耿耿于怀,长年积郁在胸的情感,到此时已达不吐不快的地步,他回首往事,痛惜万分。文末的铭文,表明自己的一生都是光明磊落的,受谗遭毁的愤慨,溢于言表。

(5)参考译文。

刘子名禹锡,字梦得。祖先是汉景帝贾夫人的儿子刘胜,受封为中山王,谥号为,子孙因此成为中山人。七世祖刘 亮,在北朝做官,担任冀州刺史、散骑常侍,遇上迁都到洛阳,成为北部都昌里人。世代以儒学做官,祖先的坟墓原在洛阳北山,后来因为地方狭小不可依凭,就葬 在荥阳的檀山原。从曾祖父以来,父葬在左边,子葬在右边,就像在世那样长幼有序。曾祖刘凯,做官至博州刺史。祖父刘锃,开始任洛阳主簿,察视行马外事,一 年期满,转任殿中丞、侍御史,追赠为尚书祠部郎中。父亲刘绪,也因儒学在天宝末年考中进士。后遭遇安史之乱,全族向东迁徙,以避祸患灾难。由于被关中 以东的节度使所聘用,后来担任了淮西从事。在淮西府又兼任盐铁副使,后转为殿中省官员,在埔桥主持政务。后来罢官回到浙西,行到扬州,病故。我接受父亲平 日的训示,秉承他的遗教,孤独一身,侍奉母亲不敢自毁。后来我在朝廷任职,或在郡里做官,蒙受恩泽,父亲被多次追赠,直到吏部尚书。母亲卢氏,由彭城县太 君追赠为范阳郡太夫人。

当初,我二十多岁,应考进士,幸而一次得中。隔了一年,又以文才经吏部取士科考试合格,被授予太子校书的官职。我 官事清闲,有时间侍奉父母,问寒问暖。我当时年轻,名声超过实际,在读书人中享有盛誉。及至父亲去世,我迫于礼教而不敢轻死,因而得了久治不愈的病。我守 丧期满后,正逢宰相、扬州节度使杜佑兼管徐州和泗州,由于我和他素来互相了解,就经请求后去出任掌书记。我捧着任命的文书入告母亲,母亲说:我不喜欢江 淮一带地方,你从开始就要考虑到这一点。我就禀告丞相,以请求照顾。丞相说:可以。我过了几个月离开了徐州、泗州,由于河路还难走,就改做扬州掌书 记。过了两年,道路畅通,前约得以实行,我就调补为渭南县主簿。第二年冬天,我提升为监察御史。

贞元二十一年春,唐德宗去世,太子李诵即位。当时有出身寒微、才华出众的王叔文,以擅长下棋,得选为翰林院待诏。 因有机会与太子李诵谈论时事,李诵非常赏识他。他们这样交往很久了,众人都不知道。到这时王叔文由苏州府属官,破格提拔为起居舍人,充任翰林学士。于是他 密荐丞相杜佑,任度支、盐铁等使。第二天,王叔文以翰林学士及起居舍人兼任度支、盐铁副使。不久,又特升任户部侍郎,皇帝赐他紫服,贵振一时。我以前已由 杜丞相奏请委派为崇陵使判官,任职一个多月;到这时改任屯田员外郎,兼管度支、盐铁等方面的公事。当初,王叔文是北海人,自称是王猛的后代,具有远祖的风 度。只有东平吕温、陇西李景俭、河东柳宗元,认为确实如此。这三位都和我交情深厚,日夕相处,称赞王叔文的才能。叔文确实善于谈论法治的道理,能以口辩服 人。得到重用后,从春到秋,他所采取的革新措施,人们都认为是无可非议的。

皇帝经常患病,到这时病情加剧。下诏让位,自为太上皇,死后谥为顺宗。太子李纯即皇帝位。这时太上皇的顺宗久病卧 床,宰相、大臣和百官都不得召对。宫廷事情诡秘,像东汉桓帝和顺帝那样,拥立新君的功劳完全归于宦官。于是,王叔文首先被贬到渝州,后来又诏命赐死。宰相 韦执谊被贬到崖州。我被贬为连州刺史,走到荆南,又被贬为朗州司马。过了九年,召回朝廷,复授连州刺史,自连州历任夔、和二州刺史,后升为主客郎中,分司 东都。第二年追回入朝,充任集贤殿学士,转任苏州刺史,赐金印紫绶,改任汝州刺史兼御史中丞。又改任同州刺史,兼本州防御使、长春宫使。以后因为足疾,改 为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又改任秘书监,分司东都。一年,加官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活了七十一岁。在这患病的时候,自己写的铭文说: 没有早亡也不卑贱,是天生的福分啊。多灾多难,是遭遇的不好啊。天赋的才能,不让我来施展啊。即使有人诽谤,我也问心无愧啊。躺在这窗子下,我到了终期 啊。葬近祖坟,还像活着一样啊。灵魂无处不到,这怎能知道啊?”

 

2.习题解说。

(1)第一题命题意图及参考答案。

命题意图:让学生了解刘禹锡对永贞革新的评价,从中正确认识永贞革新这段史实。

参考答案:刘禹锡在自传中指出:从春到秋的永贞革新,所采取的各项措施,人们都认为是无可非议的。这是对永贞革新的充分肯定。

(2)第二题命题意图及参考答案。

命题意图:让学生读懂文末的铭文,了解刘禹锡的内心世界。

参考答案:刘禹锡在铭文中对未能实现自己的革新主张感慨万分,他表明白己的一生都是光明磊落的,并流露了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痛苦心境。

学生对刘禹锡的官场生涯可能有不同的看法。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讨论。

 

3.相关资料。

(1)

刘禹锡长期的逐客生活,正是他青年有为的时期,最使他中心激愤,不能自平。在这样感愤忧伤之中,他写了不少讽刺诗,最有名的就是游玄都观所写的那首七绝: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元和十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

这首诗是他被贬十年后回京时写作的,因为对新贵深有讽刺,引起了执政不悦,再度被贬往辽远的边地。可是刘禹锡 并未自悔,十四年后被召回时,又写了《再游玄都观绝旬》,仍然以嘲讽的口吻说: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他不顾政治上的一再遭受打击,表示了 坚持、顽强的精神和对政敌的蔑视。据史传记载,也正因为这首诗,他被派往东都(洛阳)作了太子宾客这样一个闲散的官。

(选自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编写组:《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

(2)

刘禹锡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始终如一。两次往游玄都观的题诗,就是他倔强正直精神的写照。这种精神老而弥坚。他临 终前写了《子刘子自传》,其中讲到王叔文,有这么一段话:叔文实工言治道,能以口辩移人。既得用,自春至秋,其所施为,人不以为当非。意思是:叔文确 实善于谈论治理国家的道理,能以口辩使人信服。得到重用后,他所采取的治国措施,人们不认为应当非议。这是公开为王叔文伸冤辩屈,是对王叔文政治革新集团 的肯定。肯定王叔文,当然就说明自己当年参与革新没有错,因此长期遭贬是受到的不公平处置。回首往事,痛惜万分,他在自传的铭文中写道:天与所长,不使 施兮。人或加讪,心无疵兮。天赋的才能,不让我施展啊,即便有人诽谤,但我的立身行事,问心无愧啊。说他自己一生都是光明磊落的。怀才不遇的痛苦,受毁 遭谗的愤懑,溢于言表。

(选自武原:《诗词名作掌故趣谈》,南粤出版社1986年香港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