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学生学,教学做合一——《走近陶行知》读书札记(之五)
(2010-11-11 23:59:08)
标签:
读书感悟杂谈 |
分类: 教学文摘 |
教会学生学,教学做合一
——《走近陶行知》读书札记(之五)
李达均
这段时间以来,我最大的收获是阅读了《走近陶行知》。
每当读到一段精彩之处,总是感到有一位慈祥的老人在讲述自己一生对教育的感悟。或娓娓道来,或一脸严肃。先生说“以教人者教己”是根本的方法之一,先生也正是以这样的方法来对待“教育”和“生活教育”。先生的言行理论对我们这些教书匠来说,无疑是最明亮的指路灯。
陶行知是一位为世人敬仰、怀念的人民教育家。他以毕生的精力,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诸实践。他以蕴含丰富的教育思想宝库,为我们提供了教育的理论和方法,给我们以启示和教益。
陶先生的文章篇幅都不长,但每一篇都令看过的人获得意外的收获。
一、“教学生学”
陶先生提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他说:大凡世界上的先生可分三种,第一种只会教书,第二种乃是教学生,第三种,即是“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教学一方面要老师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拿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有了这种经验,学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识,成为主动学习者。
“授人于鱼,不如授人于渔。”老师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之目的。平时,我们应以这些理念引领自己的教学,不断摸索,不断学习,不断锤炼。而且信息时代,新经济,学习化社会是21世纪的标志性特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是当代国际社会教育改革的主流,也是世界各国教育竞争的着眼点。在“终身学习”这一思想观念指导下,教育方式、学习方式正在经历着一次深刻的变革,那么,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必将成为教育的重要支柱之一。
如今,新课程倡导的也正是这种教育理念。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未来是寄托在下一代人的素质上的,现实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最突出的一条是创新能力。而我们现行的应试教育,在题海战术中苦苦挣扎的师生们哪里还顾得上创新能力的培养?
且不说美国、英国等国,单是日本、德国等国家能在二战的废墟上快速崛起,更值得我们去反思,国外教育的现实无情地让我们思考,如果中国的教育再这样下去,那么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凭什么在世界舞台上与他国同台竞争?
而早在半个世纪前,陶行知老先生就已提出了“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的教育理念,在读这一段文字的时候,我既感到遗憾又感到欣慰和喜悦——遗憾的是在教育过程中我们走了弯路,欣慰的是我们又走了回来,更让我开心的是我能作为新课改的实践者,在我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努力去做,去实践,真正实现教育的本质目的。
二、“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也是他的教学论。
“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
陶先生说:“事怎么做就怎么学,怎么学就怎么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真学。”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
“教学做合一”的核心是“实践”,关键是“统一”。
就“教学做”三者关系而言,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教与学都以“做”这中心,“教学做合一”,做就是教,做就是学,教也就是教,教也就是学。
首先,陶行知给“做”下的定义:“做”是在劳力上劳心,反对劳力与劳心脱节。陶行知说:“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学生拿做来教,乃是真理;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从广义的教育观点看,先生和学生并没有严格的区别。……会的教人,不会的跟人学,是我们不知不觉中天天有的现象。因此,教学做是合一的。”事情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因此,教学做是以“做”为中心的。
其次,这个“做”亦是“行是知之始”的“行”。陶行知指出:“教学做合一既以做为中心,便自然而然地把阳明先生的见解颠倒过来,成为‘行是知之始’,‘重知必先重行’。”他认为“有行的勇气才有知的收获”。可见陶行知的“做”是建立在“行”的基础上,是以“行”求知,强调“行”是获得知识的源泉。
第三,就教育与生活的关系而言,“教学做”有一个共同的中心,那就是“事”,也就是“实际生活”,实际生活也就是日常生活,那么日常生活学是学,就是教,生活就是教育,生活就是学习。动手做对自己就是学,对他人就是教,手脑并用也就是教育。教育现象是普遍存在于社会生活实践中的,教与学都是为了生活实践的需要,教与学要和生活实践相结合。教师实行“教学做合一”,教师拿做来教,才能算是真教。学生实行“教学做合一”,手脑并用,才能求得真知,生活创造的能力才能得到培养。“教学做合一”才能真正培养学生自动、自学、自得的“治学”能力,才能培养学生手脑并用,能言善行。
“教学做合一”,是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上的具体运用和发展。它改变了教师只管教,学生只管学的状况,改变了学生从属于书本,是读书的现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的紧密结合,以生活为中心进行教学,为了解决生活中提出的问题而去学,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创造新的生活。
陶先生这种以生活为中心,实行教学做高度统一的思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他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值得我们深刻体会和认真学习。现在这场新课程的教育改革实验虽然是科学家发动的,但在教学中起主要作用的仍然是教师。作为教师,我们应永远牢记陶先生的教诲,“教学生学”,“教学做合一”,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为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一代新人而努力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