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科普类文章专项阅读训练(含参考答案)

(2010-10-09 22:54:09)
标签:

粤教版

必修3

科学小品

阅读检测

教育

分类: 阅读专题

高二年级科普类文章专项阅读训练(含参考答案)

2010.10.9

一、《绝妙的错误》

[2008年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绝妙的错误

[]刘易斯·托马斯

大自然迄今取得的唯一最伟大的成就,当然要数DNA分子的发明。我们从一开始就有了它。它装在第一个细胞之中,那个细胞带着膜和其他东西,在大约30亿年前这个行星渐渐冷却时出现在某个地方的浓汤似的水中。今天贯穿地球上所有细胞的DNA,只不过是那第一个DNA扩展和惨淡经营的结果。从某种本质意义上说,我们不能声称自己取得了什么进步,因为生长和繁衍的技术基本没有变。

可是,我们在其他方面却取得了进步。尽管今天再来谈论进化方面的进步已经不时髦了,因为如果你用那个词去指称任何类似改进的东西,会隐含某种让科学无能为力的价值判断,可我还是想不出一个更好的术语来描述已经发生的事情。毕竟,从一个仅仅拥有一种原始微生物细胞的生命系统中一路走来,从沼地藻丛的无色生涯中脱颖而出,演进到今天我们周围所见的:—切——巴黎城,依阿华州,剑桥大学……我后院里的马栗树,还有脊椎动物大脑皮层模块中那一排排的神经原——从那一个古老的分子至今,我们真的已经走得很远了。

我们绝不可能通过人类智慧做到这一点。即使有分子生物学家从一开始就乘卫星飞来,带着实验室等等一切,从另外某个大阳系来到这里,也是白搭;没错!我们进化出了科学家,因此知道了许多关于DNA的事,但假如我们这种心智遇到挑战,要我们从零开始,设计一个类似的会繁殖的分子,我们是绝不会成功的。我们会犯一个致命的错误:我们设计的分子会过于完美。假以时日,我们终于会想出怎样做这事,核苷酸啦,酶啦等等一切,做成完美无瑕的一模一样的复本,可我们怎么想也不会想到,那玩意儿还必须能出差错。

能够稍微有些失误,乃是DNA的真正奇迹。没有这个特有的品性,我们将至今还只是厌气菌,也绝不会有音乐。一个个地加以单独观察,把我们一路带过来的每一个突变,都是某种随机的全然自发的意外。然而,突变的发生又绝不是意外,因为DNA分子从一开始就命中注定要犯些小小的错误。

假如由我们来干这事,我们会寻求某种途径去改正这些错误,那样,进化就会半路停止了。试想,一些科学家正在专注地从事于繁殖丈本完全正确的、像细菌一样的无核原生细胞,而有核细胞却突然出现,那时,他们会怎样地惊慌失措。

我们讲,犯错误的是人,可我们并不怎么喜欢这个想法。而让我们去接受这样一个事实——犯错误也是所有生物的本性,那就更难了。我们更喜欢立场坚定,确保不变。可事情还是这样的:我们来到这儿,就是由于纯粹的机遇,也可以说是由于错误。在进化路上的某处,核苷酸旁移,让进了新成员;也可能还有病毒迁移进来,随身带来一些小小的异己的基因组;还有来自太阳或外层空间的辐射在分子中引起了小小的裂缝,于是就孕育出人类。

不管怎样,只要DNA分子有这种根本的不稳定性,事情的结果大概只能如此。说到底,假如你有个机制,按其设计是用来不断改变生活方式的;假如所有新的形式都必须像它们先前那样互相适配,结成一体;假如每一个即兴生成的、能对个体进行修饰润色的新基因,很有可能为这一物种所选择;假如你也有足够的时间,那么,这个系统注定要迟早发育出大脑,还有知觉。

生物学实在需要有一个比“错误”更好的词来指称这种进化的推动力。或者,“错误”一词也毕竟用得。只要你记住,它来自一个古老的词根,那词根意为四处游荡,寻寻觅觅。

(选自《水母与蜗牛——一个生物学观察者的手记(续)》,有删改)

 

19、作者在第一段里说从某种本质意义上说,我们不能声称自己取得了什么进步,但在第二段里又说我们在其他方面却取得了进步,如何理解这两句话?(4分)

【答案】①第一句针对生物进化方式而言,说明人类还没有能力改变生物因自身DNA错误而生长和繁衍的进化方式。

②第二句撇开了生物进化方式来评价人类的进步,说明人类在诸多科学领域取得了很大进步,对生物的进化也非常了解。

【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准确解读,能力层级C

本题以两个句子设问来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主要是第一、第二自然段)的解读。本题难度适中,能考查考生整体把握文意的能力,是一道不错的检测题。

第一句话,我们不能声称自己取得了什么进步,考生可能会在本句的下一句中找到答案:因为生长和繁衍的技术基本没有变。这应该是对的,但不完满,因为这答案没能完整地解读文意。文章中既说我们.不能声称自己取得了什么进步,又说我们在其他方面却取得了进步。同样是对DNA,说法却不一样,显然,是观察、判断的角度不同所致。正因此,原文的表述分别是:从某种本质意义上说……”在其他方面……”。因此,我们在分析第一句的含义时,就必须明确某种本质意义的含义。通过对第一、二自然段内容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某种本质意义指的是生物的进化方式。因此第一句的答案就可以整理为:在生物的进化方式上,人类并没有(能力)改变生物生长和繁衍的基本方式。或:今天贯穿地球上所有细胞的DNA,只不过是那第一个DNA的扩展,它的生长和繁衍技术基本没有变。

第二句话,我们在其他方面却取得了进步,关键是其他方面指哪些方面。这可从以下的文字中整理出来:从一个仅仅拥有一种原始微生物细胞的生命系统中一路走来,从沼地藻丛的无色生涯中脱颖而出,演进到今天我们周围所见的一切——巴黎城,依阿华州,剑桥大学……我后院里的马栗树,还有脊椎动物大脑皮层模块中那一排排的神经原

巴黎城、依阿华州、剑桥大学……”指的是人类文明我后院里的马栗树,还有脊椎动物大脑皮层模块中那一排排的神经原指的是科学研究的成果对生物进化的日益了解。把这些理解分析加以整理,就是对第二句话的理解。

 

20、科普文的语言除准确严谨外,还具有不同子一般说明文的语言特色。请在文中加点词语(标蓝色字体)中任选两个,结合文章简要分析这些不同的语言特色。(5)

【答案】①惨淡经营:运用拟人手法,把第一个DNA作为有主观意识且能主动创造的人来写,生动形象的说明了DNA生长和繁衍的漫长过程。②白搭:运用口语词,赋予俏皮意味,通俗而明确的表达了DNA的内在机制是人类所无法设计的。③玩意儿:运用口语词,赋予DNA小巧可爱的意味,通俗有趣,使读者对其出差错的功能深为叹服。④让进:运用拟人手法,表述核苷酸的旁移和新元素的加入,形象、简明的说明了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复杂而深奥的突变。

【分析】本题考查对语言特色的分析,能力层级C。参考答案对本题能力考查的界定表述是这样的:本题考查考生分析语言特色和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能力;能力层级CD。通过对试题的分析和参照长期以来考试能力层级界定的基本认识,我们不赞同这样的表述。首先,从能力层级来看,D级已经涵盖、包容了C级,《考试大纲》明确写道:鉴赏评价: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如果能力层级定为D,就不用再标示C。另外,就题目与参考答案看,我们认为这道题更多的侧重是在分析,说是评价与鉴赏,比较勉强。

科普文章的目的在于普及科学知识,所以它的语言除了准确严谨外,往往还具有趣味性、形象化、通俗易懂的特点,以便深入浅出地帮助读者轻松愉快地理解科学知识。

《绝妙的错误》一文,为了科学地介绍有关DNA的知识,当然首先要注意语言的准确,引用确凿的事实、具体的数字和某些科学术语来说明问题,这就决定了它的语言基调是平实的,质朴的,严密的,表述主要使用说明的方法。但这不等于说科普文就要排斥文艺手法的运用。恰恰相反,质而无文,行之不远,为了科学知识得以更好地传播,更容易为读者所接受,科普作家在不以文害质,即不影响科学知识准确性的前提下,对文艺手法也格外青睐。在平实的说明中穿插了生动的描写,在科学的介绍里交织进形象化的语言,这是《绝妙的错误》一文在表现手法上的一个显著特色。它以绝妙的错误为题,艺术的气息就十分浓郁。它既准确地概括了文章的内容,又诗意盎然,给人一种醒目的美感,含孕着令人必读的诱惑力。惨淡经营中的惨淡是苦费心思的意思,经营指筹划,该成语常用于指创业的艰辛,用在文中就形象地写出了DNA艰难复杂的发展过程,能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白搭是方言,是没有用,白费劲的意思,在这里就很通俗而明确地表达了DNA的内在机制是人类所无法设计的;玩意儿其中一个意思是小摆设、玩具,或有趣的事物,也泛指东西,玩意儿一词极富口语化的特色,能让读者在轻松诙谐中开始思考到DNA发展过程中的绝妙的错误,充满了趣味。让进:一般用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在这里运用拟人手法,表述核苷酸的旁移和新元素的加入,形象、简明地说明了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复杂而深奥的突变。

解答本题时,必须注意满足题目提出的要求。本题主要提出了两个要求:一是分析,二是语言特色

下面一例答案,显然就没有满足题目的要求:白搭一词把人类要设计出DNA是完全不可能的意思诙谐有趣地表达了出来。惨淡经营一词,把第一个DNA生长、繁衍过程的艰辛与漫长准确表达了出来。

在这答案中,对白搭惨淡经营的意思的理解是正确的,但却没有明确回答语言特色。准确的答案应是:

白搭一词运用口语,把人类要设计出DNA是完全不可能的意思通俗而又诙谐地表达了出来。

惨淡经营运用拟人手法,把第一个DNA生长、繁衍过程的艰辛与漫长形象生动地表达了出来。

有的考生的失误是对文意的理解错误所致,如:惨淡经营,指刻苦艰辛地研究,文章用一个四字成语,将人类在发明DNA分子时的艰辛简洁准确地表达了出来。本答案将原文中“DNA的惨淡经营误解为人类的惨淡经营

本题将语言特色文体特征有机地结合起来考查,很有创意;且题目的难度也适中,还算是一道值得肯定的检测题。

 

21、作者为什么将标题取名为“绝妙的错误”,请结合全文分析。(6分)

【答案】“绝妙的错误”指的是DNA的演变过程,在不断的“错误”中由单细胞生物逐渐形成不同的生物。之所以称为“错误”是指演变过程中“每一个突变都是某种随机的全然自发的意外”,比如“在 进化路上的某处,核苷酸旁移,让进了新成员;也可能还有病毒迁移进来,随身带来一些小小的异己的基因组;还有来自太阳或外层空间的辐射在分子中引起了小小的裂缝,于是就孕育出人类”这些错误。说错误是“绝妙”的主要是说这一个个的意外错误,才成就了今天的生物。所以标题取名为“绝妙的错误”。

(意思答对即可。)

【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评价,能力层级D

本题设问的虽然是标题,但由于这标题不但是全文内容的总括,也体现了作者对DNA的评价(“绝妙的”)

首先,标题为什么用错误一词?从文章第七自然段可知,错误指的是DNA分子的不稳定性。正是DNA分子的这种不稳定性,引发了DNA的一次次变异,推动了地球物种的不断进化。文章在最后一段中指出,由于在生物学上找不到一个更好的词采指称这种进化的推动力,因此只好用错误一词。

再者,是绝妙,这是文章的中心词。文章的第三、第四、第五、第六自然段,就是围绕着绝妙来行文的。在这几个自然段中,作者一再指出,DNA的这种错误在产生变异的过程中,又因外因的不同充满了各种偶然性,而且人类的智慧也难以设计出这种错误,因此,这种错误称得上是绝妙错误

基于以上的原因,作者便以绝妙的错误来概括本文的内容(中心思想),并表达了作者对DNA分子这种天生的奇迹的赞美(评价)

就本题而言,题目以一个标题为设题点,考查了考生对文章行文思路的把握、对文章中心内容的概括,以及作者在文本中流露的态度、评价。切入点具体而小,但考查内容却丰富而有一定的思考深度,确实不失为一道不错的检测题。

 

 

二、《默契合作的黑牡丹

(2010年济南统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默契合作的黑牡丹

于丽萍

黑鹳是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野禽之一,目前的数量十分稀少。它的外形酷似鹤、鹭,长嘴长腿,一对翅膀丰厚宽大,飞翔起来显得极其轻快优雅。它是一种大型涉禽,主食小鱼、小虾、蟹、螺和蛇类、蛙类等,白天喜欢在竹木掩映的河溪之畔散步、觅食和小憩,晚上则成群栖息在高高的树桠上。它体长 1米左右,雄鹳除腹肋部的羽毛是纯白色之外,其他与雌鹳一样,均呈深黑色,并泛出一种浓淡变幻、富丽秀美的紫青色光泽,曾被称为鸟中的黑牡丹

黑鹳是一种十分友爱的野生禽类,配偶之间在共同生活中,合作得十分默契,特别是协力捕鱼的情景,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中,一对比翼飞来的黑牡丹夫妇徐徐降落在清流溪畔。个头稍矮的雌鹳,首先警觉地前后扫视一番,就跨入一段较为狭窄的溪中,缩起长脚,静静地伫立着,做好守溪待鱼的准备。个头高大的白肋黑鹳,一直用温柔的朱红色圆眼,看着雌鹳做好了准备,便展翅飞到水面较宽的溪水上游,放开两条健壮的长腿,使劲扑打着翅翼,快速地从溪中朝下奔去,身后溅起了一道白练,哗哗地响个不停。溪中的鱼儿,受到雄鹳的惊扰驱使,无不惊恐万状,成群结队地顺流逃逸,自然要冲过雌鹳守着的浅水窄口。于是,恭候在一旁的雌鹳,只需举之劳,便可啄住活蹦乱跳的小鱼、小虾,当做美味。当雌鹳在下游吃饱之后,就会飞向上游,让雄鹳去守口,自己到上游赶鱼下来,让雄鹳也美美地享受一番。

当然,除了抓小鱼、小虾当点心外,黑牡丹夫妇还能抓鳝鱼当大餐呢。

生活在水田、沼泽淤泥中的鳝鱼,善于拱泥入洞,隐居其中。生性孤癖的鳝鱼,只在夜间出来觅食,白天一般躲着不出来,对于涉禽来说,黄鳝的外表溜滑,易于吞吃,且营养丰富、热能耐久,是难得的美味佳肴。夏秋之交,鳝鱼特别肥腴,自然会成为黑牡丹夫妇的捕食对象。夫妻俩成天徜徉在黄鳝出没的荒沼野塘中,常以自己的长喙当做犁头,耐心犁开洞穴,寻找着鳝鱼起居留下的蛛丝马迹。一旦发现鳝鱼的泥穴,双方就会轻轻地拍起翅语,并配以短促的低叫,示意齐心协力。于是,两只黑鹳摆开围堵的架势,轮番对着泥穴口察看。如发现成功在望,雄鹳就跃入水中,使劲将长喙插入泥穴,朝两边翻动;雌鹳则屏息静气地严阵以待,准备举喙擒捉受惊逃出来的鳝鱼。由于鳝洞一般都打得很深,很难挖掘,雄鹳经常要累得抬头小憩,只好由雌鹳来继续完成。经过反反复复的轮流苦战,终于逼得鳝鱼夺路逃窜。这下子正中黑牡丹夫妇的下怀,两鹳立即伸颈夹击,将鳝鱼擒拿到嘴。

当然,这种成功的概率还是很小的,因为鳝鱼也是个聪明的求生者,常常是狡兔三窟。当黑牡丹夫妇在洞外忙得热火朝天的时候,滑溜溜的鳝鱼早已悄悄溜走了。夫妻俩运气不好,苦苦地折腾了大半天,却是徒劳无功。遇到这种情况,雄鹳便显得暴躁不已,连连仰天长鸣,并使劲儿用翅膀抽打着水面。雌鹳却很有耐心,常常柔声柔气地应答着,紧紧地依偎在丈夫的身旁,不停地用翅膀梳理着丈夫的羽毛,极力安抚它。经过雌鹳一番安慰,雄鹳的情绪开始稳定下来,恢复了平静。接着,就交头接耳一番,似乎又有了好主意。一会儿,双双展翅飞起,在绿野清流的视野里,两只优雅的黑牡丹飞向新的地方。

(选自《科学之友》2009年第4)

1.本文第二自然段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解析】从内容上,文章行文、结构上去分析。

【答案】紧扣文题,(1分)抓住黑鹳特点,(1分)概括本文写作重点,(1分)统领下文。(1分)

 

2.文章最后一段说,“鳝鱼也是个聪明的求生者”,作者为什么这样说?4分)

【解析】从后两段的叙述中总结提取鳝鱼的特点,这些特点都是在说明鳝鱼也是个聪明的求生者

【答案】(1)鳝鱼善于拱泥入洞,隐居其中。(1分)(2)只在夜间出来觅食,白天一般躲着不出来。(1分)(3)鳝洞一般都打得很深,很难挖掘。(1分)(4)鳝鱼常常是“狡兔三窟”,当发现危险时就悄悄溜走。(1分)

 

3.“黑鹳是一种十分友爱的野生禽类,配偶之间在共同生活中,合作得十分默契”,从全文来看,黑鹳的“友爱”和“默契”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4分)

【解析】从溪中捉鱼”“泥中捉鳝可见其默契;从溪中捉鱼泥中捉鳝徒劳无功时,可见其友爱。

【答案】(1)能够关爱、理解和体谅对方,真诚为对方着想。雄鹳总是主动承担重担,具有奉献精神。雌鹳也不是坐享其成,而是尽其所能。双方既分工又合作,齐心协力,相互配合,轮流上阵,互助互惠,满足双方的需求。

2)注意情感交流。在遇到挫折雄鹳情绪不稳定时,雌鹳理智劝慰、安抚,使其平静,共同寻找新的起点。

[评分标准]每一个要点2分,共4分。

 

4.作为科普文章,本文写法上有哪些特点?请举例加以赏析(答出两条即可)。(6分)

【解析】回答此题,一要说出语言特点,二要结合文本谈其表达作用、效果。

【答案】(1)拟人化。本文把黑鹳比拟成人,按照人物的心理活动想象动物动作的目的,写得像人那样有思想、有情感,生动活泼,十分亲切,富有浓郁的人情味。(2)强烈的感情色彩。本文字里行间浸透着对黑鹳默契合作互助友爱的喜爱、欣赏和赞美之情,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如“个头高大的白肋黑鹳,一直用温柔的朱红色圆眼,看着雌鹳做好了准备”一句中“温柔”一词,作者就采用了拟人手法,赋予黑鹳以人的情感,用词生动亲切,既写出了雄黑鹳与“妻子”的“友爱”和“默契”,印证了作者的观点,又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与赞赏之情。(3)准确。(举例、赏析略)(4)生动、形象。(举例、赏析略)[评分标准]每条3分,其中特点1分,准确举例1分,赏析1分;答对两条即可得满分6分。

 

三、《蝉的卵》

蝉的卵
[]法布尔

普通的蝉喜欢在干的细枝上产卵。它选择最小的枝,像枯草或铅笔那样粗细,而且往往是向上翘起,差不多已经枯死的小枝。

它找到适当的细树枝,就用胸部的尖利工具刺成一排小孔。这些小孔的形成,好像用针斜刺下去,把纤维撕裂,并微微挑起。如果它不受干扰,一根枯枝常常刺出三四十个孔。卵就产在这些孔里。小孔成为狭窄的小径,一个个斜下去。一个小孔内约生十个卵,所以生卵总数约为三四百个。

这是一个昆虫的很好的家庭。它之所以产这许多卵,是为了防御某种特别的危险。必须有大量的卵,遭到毁坏的时候才可能有幸存者。我经过多次的观察,才知道这种危险是什么。这是一种极小的蚋,蝉和它比起来,简直成为庞大的怪物。

蚋和蝉一样,也有穿刺工具,位于身体下面近中部处,伸出来和身体成直角。蝉卵刚产出,蚋立刻就想把它毁掉。这真是蝉家族的大灾祸。大怪物只须一踏,就可轧扁它们,然而它们置身于大怪物之前却异常镇静,毫无顾忌,真令人惊讶。我曾看见三个蚋依次呆在那里,准备掠夺一个倒霉的蝉。

蝉刚把卵装满一个小孔,到稍高的地方另做新孔,蚋立刻来到这里。虽然蝉的爪可以够着它,而蚋却很镇静,一点不害怕,像在自己家里一样,在蝉卵上刺一个孔,把自己的卵放进去。蝉飞去了,多数孔内已混进异类的卵,把蝉的卵毁坏。这种成熟的蚋的幼虫,每个小孔内有一个,以蝉卵为食,代替了蝉的家族。

这可怜的母亲一直一无所知。它的大而锐利的眼睛并不是看不见这些可怕的敌人不怀好意地呆在旁边。然而它仍然无动于衷,让自己牺牲。它要轧碎这些坏种子非常容易,不过它竟不能改变它的本能来拯救它的家族。

我从放大镜里见过蝉卵的孵化。开始很像极小的鱼,眼睛大而黑,身体下面有一种鳍状物,由两个前腿连结而成。这种鳍有些运动力,能够帮助幼虫走出壳外,并且帮助它走出有纤维的树枝——这是比较困难的事情。

鱼形幼虫一到孔外,皮即刻脱去。但脱下的皮自动形成一种线,幼虫靠它能够附着在树枝上。幼虫落地之前,在这里行日光浴,踢踢腿,试试筋力,有时却又懒洋洋地在线端摇摆着。.*/-

它的触须现在自由了,左右挥动;腿可以伸缩;前面的爪能够开合自如。身体悬挂着,只要有微风就动摇不定。它在这里为将来的出世做准备。我看到的昆虫再没有比这个更奇妙了。

不久,它落到地上。这个像跳蚤一般大的小动动物在线上摇荡,以防在硬地上摔伤。身体在空气中渐渐变坚强了。它开始投入严肃的实际生活中了。

这时候,它面前危险重重。只要一点风就能把它吹到硬的岩石上,或车辙的污水中,或不毛的黄沙上,或坚韧得无法钻下去的粘土上。

这个弱小的动物迫切需要隐蔽,所以必须立刻到地下寻觅藏身的地方。天冷了,迟缓就有死亡的危险。它不得不各处寻找软土。没有疑问,许多是在没有找到以前就死去了。

最后,它找到适当的地点,用前足的钩扒掘地面。我从放大镜里见它挥动锄头,将泥土掘出抛在地面。几分钟以后,一个土穴就挖成了。这小生物钻下去,隐藏了自己,此后就不再出现了。

未长成的蝉的地下生活,至今还是个秘密,不过在它来到地面以前,地下生活所经过的时间我们是知道的,大概是四年。以后,在阳光中的歌唱只有五星期。

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我们不应当讨厌它那喧嚣的歌声,因为它掘土四年,现在才能够穿起漂亮的衣服,长起可与飞鸟匹敌的翅膀,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中。什么样的钹声能响亮到足以歌颂它那得来不易的刹那欢愉呢?

 

19.文章最后一句,作者认为什么样的钹声也不能响亮到足以歌颂它那得来不易的刹那欢愉,结合全文,说说作者这样说的理由。(4分)

【答案】选择枯枝产卵,防御危险;困难地走出壳外,脱皮;落到地上,面对重重危险;寻觅藏身的地方,避免死亡;钻进地里,四年的黑暗苦工。[评分说明]每点1分,答对四点即得满分。

(或:蝉从产卵到成虫的过程很艰难;在这个过程中,它会遇到重重危险;经过四年地下苦工,最后才能换来短短一个月的阳光生活。[注:对一点得1分,二点2分,三点4分。])

 

20.理解文中两个画线句子的含意。(4分)

1)它竟不能改变它的本能来拯救它的家族。

【答案】蝉不能改变自己产卵多的习性,面对外敌的侵入,无动于衷,牺牲自己的家族。(1分)一个“竟”字,表达了作者的不理解和同情心。(1分)

2)它开始投入严肃的实际生活中了。

【答案】蝉卵落到地上之后,面临着诸如碰岩石、落污水、遇黄沙粘土、天冷藏身和四年黑暗生活等方面的种种危险与困难。(2分)(意思对即可)

 

21.本文尾段说:“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这句话在全文有什么作用?(4分)

【答案】从结构讲,这句话结束了从卵到幼虫的说明,收束全文。(2分)从作者的感受讲,这句话在概括蝉的一生的同时,表达了作者对蝉的生长过程、漫长而苦难的历程的感叹、同情和怜爱。(2分)

 

22.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语言上有什么特点?试举例分析。(6分)

【答案】准确性(准确、明晰、平实);生动性(生动活泼、形象风趣、饱含感情);通俗性(口语);拟人化手法。举例(略)。[评分说明]答出要点,1分;举例分析准确、合理,2分;答出两点即可得满分;学生如有其它理解且合理,可酌情给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