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作文“根”思路导写与例文品读
(2010-05-24 20:30:00)
标签:
高考作文模拟指导参考教育 |
分类: 写作专题 |
作文审题,就这么简单!
——话题作文“根”思路导写与例文品读
作文的审题,最终要落实到话题或者标题上,因为即使没有话题,考生要做的也是先从材料中提炼出话题或者直接拟出题目。要注意对话题或者题目的分析,话题或者标题都离不开基本的构成要素——词语;词语有本义、比喻义、引申义,有表面义和深层义、象征义等,考生可以从此入手,进行思考定位。
【命题示例】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树有根才枝繁叶茂,葱郁参天;草有根才“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花有根才经冬历夏,年年花落花开……
生命有根,思想有根,文化有根;问题的实质是“根本”,事情的缘起叫“根源”,寻找本原和归属,是“寻根”。“根”的含义太丰富了……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②不限文体,诗歌除外。③不少于800字。
【思路导写】
这样的题目,我们只要认真阅读材料,便很容易引出一个话题——“根”。然后便可转化为“以‘根’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的话题作文了——化材料作文为话题作文(化难为易)。于是就可作如下的审读了:
“根”,是一个很宽泛的话题。“根”有表面义和深层义、象征义,有本义和比喻义、引申义,写作时要从深层义、象征义和比喻义、引申义的角度思考,由表及里,由实到虚,展开思维,然后去选材构思成文。
“根”的含义包括树根、草根,也包括成长的根、情感的根、安生立命的根。
所以,树有根才枝繁叶茂,葱郁参天;草有根,才“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花有根,才经冬历夏,年年花开花落。难怪许许多多大树或者枝繁叶茂、高耸云霄,或者树影婆娑,果硕花红呢,原来是紧紧地拥抱大地的树根,以其蓄精养锐之力,滋养着绿色,活泼着生命,支撑着繁伟。
那么人有根吗?有人说,亲人的关爱呵护,师长的培养教育,同学的切磋琢磨,是成长的“根”。有人说,家庭、学校、家乡都留下了我们美好的记忆,是我们情感的“根”;还有人说,追求、合作、奋斗、尊重、诚实、谦虚是安身立命的“根”……
实际上生命有“根”,思想有“根”,文化有“根”;问题的实质叫“根本”,事情的起源叫“根源”,寻找本源和归属是“寻根”;人们称基础稳固、不可动摇为“根深蒂固”,称颠倒轻重、混淆主次为“本末倒置”……“根”的含义实在太丰富了。如果“穷根究底”、“追本溯源”,你还会发现,今天是明天的“根”,真诚是交友的“根”,执著是事业的“根”,祖国是游子的“根”,母语是民族的“根”……
生活中,“根”就是这样一个涉及广泛的话题:科学家有了不凡的建树,人们会归因于“根深叶茂”,艺术家的创作离开了生活,人们会说那是“无本之木”;一生漂泊的游子回归故乡,会称之为“落叶归根”,侨居海外的华人探访故里,则称之为“万里寻根”。
因此,我们在化大为小的时候不止可以写“根”的含义,还可以写与“根”有关系的事物,阐明“根”之源头。像今天是明天的“根”,真诚是交友的“根”,执著是事业的“根”,祖国是游子的“根”,母语是民族的“根”。这样我们或者把握对“根”的某一个含义的理解,或者写出某一事物和“根”的联系都能做到化大为小,写具体。
【行文例说】
关于自然的“根”
鱼儿可以忘记那一簇簇绿油油的水草,但是它却忘不掉那给予它畅游的大海;鸟儿可以忘记沿途见过的山川,但是它却忘不掉那给予它自由的天空;花儿可以忘记那些给它带来快乐的蝴蝶,但是它却忘不掉那给予它安定的大地……为什么呢?因为大海才是鱼儿的“根”,天空才是鸟儿的“根”,大地才是花儿的“根”。
是什么让胡杨“活了一千年不死”“死了一千年不倒”“倒了一千年不腐”?是什么让黄山上的翠松“飞檐走壁”?是根,就是在地下伸展开无数条手臂的扒着泥土的根。是根,就是用那细微的导管在那峭壁上吮吸泉水来滋润的根。
人们说,根的深远才能造就叶的繁茂。是的,万物都有一个“根系”,在它的支撑下才能茁壮健康地生长。正如,森林有着防风固沙的作用,泥土和沙石要是离开了根系的“缠绕”,后果可想而知:少说会导致水土流失,甚至会有泥石流的侵袭。
因此,根就是基础,有了这个基础,才能有各种各样的风光,才能绽放各种各样的色彩。它是最本质的东西,是事物的出发点。
关于我们的“根”——家
家不是一杯浓烈的葡萄酒,它是一碗沁人心脾的粗茶,只为了在你口渴时给你滋润;家不是炫目的日光灯,它只是一盏简单的小油灯,只为了让你在黑夜中感受温暖;家不是繁华的树枝闪耀的翠绿,它是树底下最深处的根,只为了静静地护你成长,然后默默地等你回来。
是家给了我们最初的基石,让我们没有任由雨打风吹去。在这个根的保护下,我们汲取着生命的养料,采撷着智慧的花朵,感受着灵魂的充实,我们大口大口地饮着美德的佳酿,然后,羽翼渐渐丰满,然后,挥一挥衣袖,潇洒地向前踏出,开始远离这个根。
而当有一天在外漂泊的你,突然无意识地冒出一句话,“我想回家”!那一刻似乎多年的疑惑都烟消云散,为什么人们总说“在家百事好,出门一事难”,“每逢佳节倍思亲”。原来那些思乡的感情真的可以浓到无法释怀,浓到了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程度。
家,是每个人心中永恒的根。
华夏文明的根
华夏文明的代表是孔子。仁义、忠孝、中庸的观念已融入了炎黄民族之魂。
的确,孔子在两千年的时空里把中国变成了一棵沉稳牢固的大树,但这稳重而保守的背后是一种柔韧的弹性。
孔子心目中的中国却并非完全如他所愿,在历代君主封建统治的无耻利用下,他被长久地供奉在祠堂中,而一场运动也把孔子当作替罪羊,大殿被捣毁,柱间露出了鲜红的檀木。然而,历史是公证的,他证明了中国之于孔学,正如树木之于根。
百年的殖民统治并没有改变中国的语言文字,更没有夺去文化,中国这棵古文明的参天大树,喷涌给世界的仍是生机和活力。今天的中国,枝干挺拔的仍是当初的潇洒,花和叶仍是当初的繁茂。我想,孔子不会惊讶,因为华夏民族已明白了自己的根源,也就明白了何去何从。
青苔斑驳的长城迎接着改革的春风,滚滚长江面向着世界的大海。在这春暖花开的日子里,华夏子孙们不妨抚触一下已沉淀千年的树根,来感知自己血液中的精华,在那里,我们或许会看见一个重新焕发荣光的皓首老人,向我们投下一个微笑。
寻根
树有根,植物有根,我们也有根,我们的“根”就是亲情、公德、素质……
生活中我们就像那在空中飘荡的风筝,无论你流浪到哪里,总会有一个绳子牵着你,那是令人流泪的亲情,那是令人平静的田地,那是令人快乐的鱼塘。当你试图想挣断这根绳子,可就在绳断的那一刻,我们迷失了方向,茫然而无知,最后重重地一摔结束了我们的自由。那时,我们开始后悔,拼命寻找那根断了的线。
茫茫人海中,我们都在寻找那些似曾相识的陌生人,他们穿着家乡的衣服,这样的装束让我们感到欣慰;人声鼎沸时,我们都在寻找那些熟悉的家乡土话,听着那些与标准普通话格格不入的家乡方言,我们觉得安心;去书店的时候,我们都在寻找有关描写家乡的书籍,读着那些朴素干净的话语,我们感到由衷的喜悦……
这些再平凡不过的细节,无时无刻都不体现着人类最本能的归宿感。寻根,自始至终……
保护我们的根
袅袅炊烟,潺潺流水……
曾几何时,仰视天空,候鸟带着凄惨的叫声,带来远方战火依旧的消息;俯视江河,却是鱼兽的尸体,步入深林,再也看不见群鹿奔跑的景象。曾经如何美好的世界,曾经如何美好的梦想,却伴随的世界的进步,一步、一步消失。
人类自古就被认为是最聪明的,唱着歌从亘古的荒漠一直走到高楼林立的现代。从落后的原始部落一直走到高度发达的现代。地球这个大根满足着我们的欲望。从不动摇,而我们的欲望渐渐膨胀。
自以为聪明的我们干了什么?地球只有一个,我们的根也只有一个,当我们把这棵大树连根拔起时,我们所剩下的还有什么呢?都说落叶归根,那时,我们又该何去何从呢?
都说浮萍随波逐流是因为它没有根,聪明的人类啊,请多想想自己的根,让自己的路走得稳一些吧!
“绿叶离不开根”——没有根,绿叶如何生存?有了根,没有绿叶的保护,根还是会失去!
所以,还是请记住——“绿叶离不开根”,我们同样离不开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
【例文一】
根
原文/张福龙
朋友酷爱根雕,在他的书房里,摆着许多亲手制造的根艺精品。每次前去,我总是会被那些意象纷呈的树根感动。
于是,就想跟朋友学一手。朋友说学根雕很难,单是“寻根”之难,就超乎一般人的想象。想找一些好的根料,得一次次攀爬贫脊的山岭,得耐得住艰辛、寂寞和荒凉。最适宜用来进行根艺创作的树根,往往来自生在深山石缝里的硬质灌木。
平川的树根是不能做根雕的,因为平川的土壤太肥沃,树根生长得太自在,受的挫折少,肌肤就分外光滑,少有褶皱,身躯也没有大曲折,只是呈现出笔直态势。用这样的树根创作是很难达意的,因为它调动不起人的艺术想象,把它打磨光亮放在那里,谁看后都觉得它是剥了皮的树根,而不会想像成别的。
荒山僻岭上的那些灌木根就不同了,由于生存环境恶劣,它们不得不拼命在薄土中汲取养分,在乱石罅隙中一点点寻找生存空间,苦难造就了它们弯曲怪异的畸形躯体和那瘤痂累累的粗糙皮肤。这样的树根也许是“丑陋”的,但它们丑得不俗,木质坚硬傲骨铮铮;丑得个性鲜明,千姿百态绝不雷同。这些丑到极致的树根,才是根雕创作的最好材料。
艺术贵在曲折,与人生极其相似,太顺利的人生往往是平庸的,只有那些经过大磨难,受过大挫折而又自强不息的人,才有可能奏出生命真正的强音。
难怪好的根雕作品能动人心弦催人奋发。根雕展示的不仅是形式的美,更是生命在苦难中的绚烂舞蹈。
(555字)
(选自《意林》增刊)
【品读】
这篇短文采用了对比的手法,给读者讲述了平川的树根与生长在荒山僻岭上的灌木根的不同之处,及它们对根雕艺术的影响。同时,还将艺术与人生作比,说明只有经过大磨难,受过大挫折而又自强不息的人,才有可能奏出生命真正的强音。
古人讲求“文以载道”,《根》做到了这一点,它就像一位在讲故事的老者,在娓娓道来的话语中,让读者悟道、得道,进而学道、用道。
【例文二】
吃菜根
作者/孙犁
人在幼年,吃惯了什么东西,到老年,还是喜欢吃。这也是一种习性。
我在幼年,是吃五谷杂粮长大的,是吃蔬菜和野菜长大的。如果说,到了现在,身居高楼,地处繁华,还不忘糠皮野菜,那有些近于矫揉造作;但有些故乡的食物,还是常常想念的,其中包括“甜疙瘩”。
甜疙瘩是油菜的根部,黄白色,比手指粗一些,肉质松软,切断,放在粥里煮,有甜味,也有一些苦味,北方农民喜食之。
蔓菁的根部,家乡也叫“甜疙瘩”。两种容易相混,其食用价值是一样的。
母亲很喜欢吃甜疙瘩,我自幼吃的机会就多了,实际上,农民是把它当做粮食看待,并非佐食材料。妻子也喜欢吃,我们到了天津,她还在菜市买过蔓菁疙瘩。
我不知道,当今的菜市,是否还有这种食物,但新的一代青年,以及他们的孩子,肯定不知其为何物,也不喜欢吃它的。所以我偶然得到一点,总是留着自己享用,绝不叫他们尝尝的。
古人常用嚼菜根,教育后代,以为菜根不只是根本,而且也是一种学问。甜味中略带一种清苦味,其妙无穷,可以著作一本“味根录”。其作用,有些近似忆苦思甜,但又不完全一样。
事实是:有的人后来做了大官,从前曾经吃过苦菜。但更多的人,吃了更多的苦菜,还是终身受苦。叫吃巧克力奶粉长大的子弟“味根”,子弟也不一定能领悟其道;能领悟其道的,也不一定就能终身吃巧克力和奶粉。
我的家乡,有一种地方戏叫“老调”,也叫“丝弦”。其中有一出折子戏叫“教学”。演的是一个教私塾的老先生,天寒失业,沿街叫卖,不停地吆喝:“教书!”“教书!”最后,抵挡不住饥肠辘辘,跑到野地里去偷挖人家的蔓菁。
这可能是得意的文人,写剧本奚落失意的文人。在作者看来,这真是斯文扫地了,必然是一种“失落”。因为在集市上,人们只听见过卖包子,卖馒头的吆喝声,从来没有听见过卖“教书”的吆喝声。
其实,这也是一种没有更新的观念,拿到商业机制中观察,就会成为宏观的走向。
今年冬季,饶阳李君,送了我一包油菜甜疙瘩,用山西卫君所赠棒子面煮之,真是余味无穷。这两种食品,用传统方法种植,都没有使用化肥,味道纯正,实是难得的。
(836字)
【品读】
“人在幼年,吃惯了什么东西,到老年,还是喜欢吃。这也是一种习性。”这一哲理性的叙述,引出了抒情对象,为下文展开做铺垫。接着以自己的亲身体验说明,自己幼年是吃五谷杂粮长大的,到老年,还是喜欢吃故乡的“甜疙瘩”,常常想念。作者在字里行间要透露出来的是一种返璞归真的寻根意识。
这篇散文好似一位老者在拉家常,说的是极普通的话,娓娓道来,从容不迫,表现了老人历经沧桑之后那返璞归真、宁静致远的情感。这篇文章语言深入浅出,新鲜活泼,多用口语和短句,语朴情深,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美文。
(本博另发相关赏析文章——《咀嚼难舍的记忆
【例文三】
有根的人
作者/姚文冬
印象中,公司的那些老总都是高贵的人物,普通员工难以接近,但我到这家公司工作时间不长,就和老总短距离接触数次,而且每次都带给我特别的感受。
一次,公司开中层会议,我的主管病了,老总让我参加。奇怪的是,这个会议通知,我不是从秘书那里得到,也不是接到老总的电话,而是他亲自登门找我。老总礼貌地敲开门,对我说,下午要开个中层会议,你们主管请了病假,你替他参加吧,对你也是个锻炼。我有点受宠若惊,这种事,老总何苦亲自跑一趟,一个电话就解决了嘛。
后来我发现,公司每次开会或有活动,他都是让秘书当面来通知,大多时候,是他亲自登门,顺便提前和主管们沟通。他告诉我,他这样做,是缘于他的母亲——
他还年轻的时候,有一年手里有了钱,买了一部传呼机,还给在农村的母亲家里安了电话,他教母亲怎样打传呼,把母亲新鲜得不行,说,儿子,这样说不管你走到哪里,妈都能找到你了?他点头说是。
但不久后的一天,他回老家看母亲,离午饭还早,就说到村里走走。快中午时,他正在一个儿时的伙伴家待着,母亲气喘吁吁地找上门来,告诉他该回家吃午饭了。母亲揉着酸痛的腿说,好不容易才找到你,找了大半个村子呢。
在回家的路上,他埋怨母亲,你怎么不呼我呢,那多方便?母亲笑笑,没说话。他有点急,怕花电话费?母亲说不怕:他又问,是忘了怎么用?母亲说,没忘。他纳闷,那么又何苦呢?母亲说,你小的时候,在外面贪玩不着家,妈就是这么一家一家找你的。
他搀扶着母亲往家走,忽然间就明白了母亲的心,母亲看似愚钝的行为,已不仅是习惯使然,更是一种对温情的坚守。从那以后,他秉承了母亲的品质,凡事多跑腿,少动嘴,大事小事,他都喜欢和员工直接接触,面对面的交流。
他说,有时候,舍近求远,却更能拉近距离。这和效率无关。他和我一样也是农村出来的人。他说我们这样的人,就像乡村的树,都是有根的,无论身份高低还是年龄长幼,根都是连在一起的,是相通的。
我们这座城市很小,最高的楼才七层,街不过六七条。但老总说他喜欢,因为这是座有根的城市,虽然才几十平方公里,但每条街都深入到了郊区,连着四周的村庄,好像一棵大树,把无数的根须插入了泥土里。人也一样,好的行为方式和品质的养成,大多源自一次次难忘的经历,这些经历会慢慢变成他的根,这样的根越多,人长得就会越高。
(930字)
(摘自《人生与伴侣》,有删改)
【品读】
不管我们走到哪里,不管我们身处何方,不管我们走到什么位置,我们都不要忘记我们的“根”。《有根的人》给人的感觉亲切而温馨,老家、母亲都是我们的根。我的老总是一个有根的人,我们呢?做一个有根的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