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081)后上市时代

(2008-01-28 15:22:12)
标签:

帮办式咨询

周彦平

管理咨询

上市

企业家

境界

财经

 

   自从2006年股市自熊转牛后,起先吸引大家眼球、甚至考验眼眶承受力的是弹指间财富滚滚来的炒股故事,后来,则是中小企业上市后放卫星般的富翁生产流程。沉浸于研供产销的企业界惊奇地发现:财富的积累并不是只有生产经营这华山一条路,通过上市这条捷径,财富就如今冬的暴雪一样,在你并无多少准备的时候铺天盖地而来。

 

   发财,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然而人性永远无法回避的规律是:一个愿望满足后,又会有新的愿望产生,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通过上市,企业整合了更多的资源,经营者也多半腰缠万贯,接下来,在后上市的时代里,企业将如何?经营者将如何?

 

   作为中国教育培训业响当当的领袖企业,新东方早在2006年就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最近,新东方的大当家俞敏洪在媒体上说:上市没有想象的那么好。没上市时承受的是内部的压力,上市之后承受的是内外的压力,常常为了把公司做好而忙得没了自我。钱早就够了,他也不是生活奢侈的人,要说他现在的意愿,一是想资助一些贫困学生,一是想办一所真正的私立大学,一是想畅游世界。这三个愿望只有第一个实现了。文章的结尾是:“有智慧的人有了钱让人生更完美,没智慧的人有了钱让自己更愚蠢。”

 

   我想,俞敏洪的感受对当下的中小企业上市潮是一个善意的提醒。人们往往眼红持股者如中彩般并不费力的一夜暴富,却不知没钱时有没钱时的快活,有钱时有有钱时的烦恼。政策放开后,这么多企业如集体婚礼般的集中上市,未来的某个时候打开股市行情,股民们会不会被狼眼般频频闪现的ST吓倒?对上市的企业而言,除非你只想捞眼前这一笔(大多数企业不会),否则,狂喜和旁人的艳羡过后,你必须坐下来,象俞敏洪那样,承受来自内外的压力,身不由己地做一些你个人可能并不喜欢的决定,股民的钱也不是白扔的,你得每天盯着股市,关注各方的反应,努力把企业做得更好。想一劳永逸?门也没有!何况你一劳永逸之后,说不定想来想去还是回来继续干企业了呢。

 

   我相信,大多数企业,还是很希望“基业长青”的。上市,圈钱,只是在当下的经济大势下见好就上的漂亮一记,或许在企业发展史上是饱含辛劳和兴奋的里程碑。过了这一波,如果企业有能力,或许就此插上了“隐形的翅膀”,实现真正的腾飞;如果没能力,或许就此埋下了“失败的种子”,未来难免被戴上“ST”的帽子。

 

   “有智慧的人有了钱让人生更完美,没智慧的人有了钱让自己更愚蠢。”不知道俞敏洪的感受有几个上市公司的老总真正听进去了。作为咨询师,我想奉劝一句:“隐形的翅膀”无处可借,在后上市时代,企业在更大的视野和资本层面上,最大的要务是把整合来的资源用好。怎样用好呢?一要调整结构,以适应外界的变化;二要完善管理,提高运营效率;三要加强个人修为。经营者在努力完善经营管理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修炼。

 

   社会习惯用拥有财富的多少衡量人的成功,但越有钱,越成功,并不代表越有本事。成功也并不是光有本事就够了,有些时候,机遇和运气占了很大成份。在我十年的咨询生涯中,不客气地讲,我经常遇到一些头顶光环的企业家跟我探讨各种各样的管理问题,这些问题归根到底却是诸如“怎样制定企业战略?”、“什么是人力资源管理?”之类。而这些企业家多半都是名牌大学的MBA或EMBA。真正能把企业看透,把管理琢磨清楚的凤毛麟角。

 

   上世纪九十年代一些上市公司走过了一个共同的发展轨迹:上市,有钱,花钱,亏损。有的企业就是上市后不懂经营管理,瞎投资、乱花钱折腾死的。此时非彼时,当年那些企业的失败或许不会出现新版,但在股市和公司治理日益完善、商业社会日益成熟的新时代背景下,靠从前到处“忽悠”的三板斧,是不行的。而在后上市时代,社会转型更加彻底和完善,靠机遇、靠运气的成功会越来越少,大家比拼的将是真正的本事。而本事的得来,并不仅仅是学个MBA、EMBA什么的,它需要付出辛劳、忍受折磨。一夜暴富的企业家和经营者们,在轻易致富后,准备好修炼并不轻易得来的本事吗?

 

   西方人注重“物”的世界的探索,而且成就斐然,已经探索到基因的层面了。西方管理也是如此,善于创造一些管理理论、方法和工具,象波特五力、SWOT分析什么的,也是成就斐然,已经被广泛应用到很多企业的管理当中。但是,在对人的精神世界的探索,西方管理一直是欠缺、或者说不够的。

 

   中国以前没有市场经济,关于管理,是从言必称西方开始的。这么二三十年下来,大家渐渐发现洋人的那套有些管用,有些似乎不管用。哪里不管用,又鲜有人说得明白。前几年“中国式管理”被响亮地提出来,象口号一样传遍大江南北,这“中国式管理”似乎是来告诉我们洋人那些不管用的招怎样用“中国式”的办法管用。到底是哪些?中国式管理到底是什么?至少目前没有见到清晰的答案。

 

   儒释道的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人的精神世界的修炼,如果要说管理上哪些是“中国式”的,我的咨询经验告诉我,企业管理,在很多情况下,是考验人思想境界的过程,是凝聚人心的过程。特别是人在有了钱之后。

 

   俞敏洪说,上市之后,有了钱并不等于有了更大自由,他想做的事情并没有都做成。这是他个人的悲哀,却不是新东方的悲哀。当成为一张巨网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眼”的时候,你的一举一动,都牵一发而动全身,这时,我想,摆在俞敏洪面前的,可能是“境界”二字。他必须有所取舍,而他的选择是放弃他想做并能做得比较快乐的事,心有不甘但仍很努力地当好新东方的掌舵人。

 

   有些人,天生就有境界,有些人则需要不断地修炼。有境界并不意味着自己吃亏,它是一种大智若愚般的智慧。在后上市时代,面对不期而至的大量人民币,一定会有很多鲜活的关于财富和利益的纠葛,或精彩或惨烈,个个都由各具个性的人来演绎,在这个过程中,上市公司的领导们可能很需要这种看似跟管理无关的境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