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圣诞节的中国味

(2007-12-25 14:18:56)
标签:

帮办式咨询

周彦平

圣诞节

中国

圣诞老人

寿星

文化

休闲

周彦平帮办式咨询,追求“齿德兼优”blog.sina.com.cn/magtconsulting  
E mail: bbszx@126.com 
  

    刚刚跑市场回来,节日的北京,处处是红红的笑容可掬的圣诞老人,兴高采烈的年轻人在霓虹闪烁的街上、咖啡馆、教堂、餐馆游弋。打开新浪博客首页,“圣诞节是购物节”的文章赫然在目。报纸上到处是商场超市的全版广告,“24小时营业”已经不能吸引眼球,改说“关门时间随行就市”,又说“愈夜愈疯狂!”

 

    如今的圣诞节,是凡商店都会贴个圣诞老人造气氛,似乎不贴就跑了生意。在跑市场的两个星期里,从大型的连锁商超,到路边乡镇的粮油小店,我看到了数百上千的圣诞老人。我很吃惊地发现,圣诞老人变了,变得非常面善。眼睛不再深陷下去,鼻子也不再高高地挺立,慈祥的笑容非常象中国的一个什么人。

 

    象谁?

 

    大概是为了表示消毒的餐具很健康吧,当地餐馆的消毒餐具包装膜喜欢印上长须飘飘、驻着拐杖、拿着寿桃、笑容满面的寿星。寿星在包装膜上站着,小小的,多数人只注意到包装膜上写着:“消毒餐具收费一元”。大家纷纷拿起筷子,“哧啦”声此起彼伏,把寿星和一元扯开,准备好好犒劳犒劳自己的胃。

 

    我抬起头,餐馆玻璃上笑容可掬的圣诞老人看着我。

 

    象谁?

 

    象寿星!

 

    还是那个帽子,还是那件红红的袄子,还是慈祥地笑着,但已不是西人的眉眼了。圣诞老人应该是单独行动,在圣诞夜给孩子们送礼物的,在中国,背着礼物袋子的圣诞老人旁边,还有开开心心的一家三口:圣诞爸爸、圣诞妈妈和圣诞孩子。有的地方,是两个圣诞老人,圣诞孩子还在点鞭炮!

 

    以往人们看到这变化,会感叹:什么东西到了中国就变了样儿!言外之意,这变了的样儿比原版差了老远。今年,当我凝视圣诞老人的中国版时,我的感叹是:中华文化的同化力真强!圣诞老人已然演变成了中国年画!

 

    传统文化重视家庭、崇尚团团圆圆,节日里喜欢喜庆和热闹,在圣诞老人的图像里充分表达了。

 

    圣诞老人来了,并没有走进千家万户的心里。圣诞节的宗教意味在中国完全被忽略不计。倒是圣诞老人,一年一年地中国化,一年一年地,成为新时代中国人崇尚家庭团圆、生活安乐的代言人。以往的寿星、观音之类到现在换成了圣诞老人,大家想要的还是团圆,还是喜庆。

 

    佛教自东汉末年从印度传入中国,东汉皇帝欣然在洛阳城郊赐建白马寺。佛教成为皇亲贵胄们附庸风雅的消遣物是。北魏孝文帝统一中国北方,迁都洛阳,易胡服,兴佛教,在洛阳郊外的龙门建造佛像石窟。当时的佛像,还是印度式的卷发,印度人的眉眼。几百年后,武则天在龙门建造的卢舍那大佛已经完全是唐人的模样了。此后绵延至宋代,龙门石窟佛像的模样再也没有变化。

 

    元代,蒙古人统治下,回回人成为第二人等,回人信仰伊斯兰教,将蓝色引入中原。元统治者下令景德镇的工匠烧制青花瓷器,供其享用。过不多久,元帝在朱元璋军队的进攻下打开元大都的神武门北遁,青花却长久地留在了中原大地,成为普通百姓茶饮酒饭的盛器。青花所描绘的,早已不是伊斯兰的图案,而是极富中国画意境的山水、花鸟和人物。

 

    外来的东西,到了中国,莫不被包容和同化。这正是中国文化的魔力。学者们把这魔力归结为中国文化的“理性之力”,“得乎人类生命之和谐与大自然相融合”,“向上之心”、“相与之情”,是中国文化的极具包容和同化力之由来。

小胡曾告诉我,她的一个朋友前几年结婚,新娘要“欧式”的婚礼,于是邀请亲朋好友到教堂行了“欧式”的结婚礼。新娘身穿白色婚纱,一脸幸福。出来后,亲友上前道:好看是好看,就是太不热闹了!

 

    的确,时下流行的婚礼,新娘是要换几套礼服的,白色婚纱是第一件,余下的几乎都会选择喜庆的红色,甚至旗袍。近年来中式的凤冠霞批也有流行之势。传统何曾消亡?文化正以新的面貌出现在世人面前。

 

    在这种文化精神下,西方的圣诞节在中国变成了购物节,就象春节前是一切消费品的旺季一样。中国人打着洋节的名义过着中式的节日,随处可见的圣诞老人,也象中国人的习俗一样,成双成队地出现,在铃儿响叮当的欢快歌声中,无论城市还是乡镇,一派热闹景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