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在即,我的求职“绣球”抛给谁?(一)
(2010-03-18 17:22:32)
标签:
大学毕业自我定位求职“绣球”求职命中率财经 |
分类: 考试指南 |
对于大四学生来说,充实的校园生活已近尾声,这些大四的同学突然发现,生活的主题一下子转入了求职就业……
大学生究竟应该用一把什么样的标尺来丈量自己的就业竞争力?怎样准确定位提高求职命中率?很多毕业生在求职的时候,依然是自我定位不准确,求职意向不明朗,而且对自己的就业期待值过高。
“空闲”无聊心中无“谱”
“怎么就大四了?”几乎每一个大四的学生都会有这样一种感觉。以前不是上课就是参加各种活动,有时还做做兼职;现在大四课比以前少了,学校的活动也懒得去凑热闹了,即使有兼职也提不起兴致去做。这些大学生有的在百无聊赖中空想度日,有的则是碌碌不知所为。
从充实到“空闲”,生活状态的突然转变使大学生出现了分化。这学期只有两门课的张某谈起了最近的生活:“常常和同学在网上聊天,大家都觉得有些无聊,觉得该为找工做准备了,但想起以后要干些什么也没几个心里有数的。”
有的学生从大四开始就为找工忙到现在:联系实习单位、制作个人简历,有的甚至连面试时要穿的套装、皮鞋、领带都到位了,一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架势。
遗憾的是,这些正大力操办“硬件设施”的大学生们却心中往往连“谱”也没有——自己的就业期望值高低如何?自我分析定位在哪里?求职意向有哪些?多是一问三不知。
“万金油”惹来头疼症
即将走出大学校门,却还拿捏不定何去何从,这种迷茫心态在不少所谓“万金油”专业的学生中尤为普遍。
某高校计算机系的吴某说:“我原来就知道努力读书,现在好像忽然就要毕业了,我们计算机系算是个热门专业,好像去哪个单位都可以,但自己真不知道该干什么!”
这样的苦恼也出现在读中文专业的学生中,小雪表示,在上个月的国家公务员招考中,有很多单位都是她能报的,但她却不知如何选择,后来只好随便挑了一个招考人数较多的单位。
公务员开始报名了,马上挑个“对口”的先报了;有单位进来学校招人了,快去看看有没有自己能上的;招聘会就快来了,多准备几份简历以备“广撒网,多捕鱼”……由于生怕“错失良机”,一有什么风吹草动就快速反应,争先恐后恨不得多抓几个单位在手里,这是时下不少处于求职准备期的大学生心态。
以为同学们有动作自己不跟上就是“坐以待毙”,专家分析,这说白了就是从众心理,慌不择路,饥不择食。
客观标尺丈量竞争力
事实上,就业是一个巨大战场,在不同的层次都有竞争,如何准确定位自己,找准战场,是取胜的关键。
比如,很多毕业生明明知道依照自己的实力进国企和事业单位很难,且工作不一定很好,但仍拒绝急需人才的基层、乡镇民营企业,“因为事业单位条件好,进去做个小科员也好”,法律系的晓丹这样说。
某大学中文系大四的刘钰认为,只要是招聘会她都会去的,碰碰运气也好。
“广撒网、多捕鱼”的心态在毕业生中占了很大一部分,他们把它作为求职的“金科玉律”。专家认为,这种碰运气的想法其实是没有主见的表现,明智的做法是在投出简历前根据自己的情况圈定一个适当的选择范围,有的放矢,提高求职命中率。
一份调查表明,目前毕业生期望的薪酬明显高于用人单位的出价:过半的专科生认为自己的月薪应在2000-4000元,而67%的用人单位则认为应在1000-2000元,甚至有近26%的用人单位认为应是1000元以下;50%以上的研究生提出的理想月薪为5000元以上,但愿意出此价钱的仅14%,25%的用人单位将研究生的月薪定在3000元以下,38%的将其定在3000-4000元之间,大学生的薪酬期望明显高于用人单位的标准,两者之间的定位也存在着差距。
每年的大学毕业生专场招聘会即将启动,毕业生已摩拳擦掌,为即将开始的求职之路积极“备战”,但能否找到合适自己的位置,还要善于用客观的标尺来丈量自己的就业竞争力,才能用准确的定位来换取美好的前程。
就业指导:避开两大误区
俗语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一位在高校长期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的老师一针见血指出,只“求职”不“谋职”,不做准确定位和分析,往往会适得其反,最后求职难如愿不说,反落入种种尴尬。
尴尬一:“乱花”迷人眼
不管是报考公务员,还是跑场招聘会,毕业生将面临的选择是多种多样的,如果手中没有个方向盘,在众多的选择中迷失方向就在所难免了。
其实,闯荡各大招聘会的大学生,在被用人单位挑选的同时,一方面也在挑选心仪的单位。第一次面临众多的选择,毕业生们自己也容易越挑眼越花,看似这个不错,那个也好,这样一来导致在决策过程中迟疑不决、错失良机,寻寻觅觅到最后,收获的是高不成低不就的无奈和尴尬,而一开始的美好愿望也许换来的是严峻的现实。
尴尬二:丢西瓜捡芝麻
在毕业生中,还存在“这山望着那山高”的就业心态。总想着找到一份最“理想”的工作,却不知什么才是所谓“最理想”的,就在寻觅中错过了最佳的择业时机。就业指导老师回顾道,往年就是有些这样的学生到招聘会差不多收尾的时候,才发现周围的同学都找到安身之处,只有自己还“寂寞花无主”,惊慌之下不敢再多挑剔,像大龄姑娘一样赶紧找个差强人意的婆家把自己嫁了出去。
实际上,“工作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你的”。只要你在求职之前先在心里打好了底,遇上心仪的单位,不失时机作出选择就不会遭遇以上的尴尬了。
专家意见:锁定目标早做准备
谋职在于“谋”,有所谋略,才谈得上寻求理想的职位,大学生们要如何找准求职标尺刻度,做好求职的心理准备?
与毕业生对话,和高校指导老师交谈,再向有关心理专家取经,多方接触下来,不难发现,时下处于求职准备期的毕业生们,当务之急不是求职,而是应该先给自己定位,也就是说,先谋后求才是明智之举。至于如何“谋职”?——自有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