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你敢在身上玩大冒险吗?

(2008-11-04 09:42:26)
标签:

时尚

服装

martin

川久保玲

潮人

巴黎

分类: 教学与认证
    Maison Martin Margiela、Comme Des Garcon、Y’s……先锋设计逐鹿中原,纷纷大张旗鼓赶来国内办展览。原本代表小众趣味的前卫时装忽然放下高傲的姿态,向大众“明”送秋波。是它们向商业价值的妥协来得太迅猛,还是人们对时装的审美已经超越了平庸的尺度?总之,从前只有一小撮儿人肯买账的趣味,现在已经开始攻占大众的消费阵地了。

    刁钻品位钦点尖锋时尚

    肤浅高调的炫耀已经过时了,就像曾经被我们抛弃的“金银交错”、“遍身LOGO”、“It Bag”一样。似乎人们越来越不需要通过张牙舞爪的符号来明示“我是潮人”。那些暗藏哲学意味、艺术行为、实验精神,个人审美趣味鲜明的先锋设计已经被“口味”日益刁钻的大众炒作成了最时髦的焦点。

    要知道,几年前即便是在伦敦或者巴黎这样的时尚前沿阵地,敢于欣赏Maison Martin Margiela、Comme Des Garcon这样的先锋设计的人也是数目有限。当然,你不能否认,这些前卫的概念时装刚露面四面八方的叫好声便络绎不绝,但是谁都知道真正能读懂那些“想象力”,然后肯把它们当骄傲穿出来炫耀的,恐怕只是凤毛麟角的那撮儿文艺小众。这样的局面,个性不羁的先锋设计师们倒也满不在乎,毕竟,初时这种实验风格耍的就是“只为悦己者荣”的范儿。

    可是世道这东西终有一天得改变,时尚潮流里没有天平,只有翘翘板。荒诞的是,现在够分量压倒一切的正是当初以少数派自居的小众趣味。它们貌似漫不经心地“打”着太极拳,以四两拨千斤的技艺,撂倒了肤浅的奢侈概念,成功地让沉在海底的“前卫大鳄”们浮出水面。

http://www.zjol.com.cn/pic/0/02/43/04/2430401_497343.jpg

你有胆量在身上玩大冒险吗?

    早前,诸如Maison Martin Margiela、Comme Des Garcon 、Hussein Chalayan这样的极品设计在中国大众的时尚辞海里根本没有一席之地,完全是闻所未闻。它们步调一致地对拉拢明星的勾当不屑一顾,屏蔽所有宣传噱头,设计师本人则一水儿地低调,时装设计之于他们更像是艺术行为而非一桩生意。那些大众看来摸不着头脑的解构、旧衣回收再利用、选材的“不妥”、创意的疯狂,处处告白着“绝不向商业妥协”的宣言。而今,这些品牌的姿态看似已不再像当初一样“傲慢”。 Maison Martin Margiela北京回顾展引起的轰动仍在耳边振聋发聩,Comme Des Garcon的“好戏”便接踵上演。这未必是“小众趣味”为拉笼生意向大众投降,看看展览门庭若市的排场,个中原由便会一目了然,变得不是他们,而是我们!

    肤浅高调的炫耀已经过时了,就像曾经被我们抛弃的“金银交错”、“遍身LOGO”、“It Bag”一样。似乎人们越来越不需要通过张牙舞爪的符号来明示“我是潮人”。那些暗藏哲学意味、艺术行为、实验精神,个人审美趣味鲜明的先锋设计已经被“口味”日益刁钻的大众炒作成了最时髦的焦点。也许它们本身并不情愿,但是无心插柳的结果,也正让大师们实现志在传播时装态度与理念的初衷,不是吗?由此看来,这桩互惠的合作也并非单方面的意淫而已。

    也许只是将虚荣“升舱”罢了?

    小众趣味开始抛头露面,不可一世的前卫设计就这么被欢天喜地地接受了吗?Hussein Chalayan用显像管做成裙子;川久保玲在风衣上“割”开一张血盆大口;Victor&Rolf把小提琴和枕头搬上了华贵礼服;Martin Margiela用数百张扑克牌拼凑成了马甲……你真的明白这一切疯狂背后的真相吗?也许少部分人对它一知半解,更多的趋之若鹜,只是将虚荣升到了更高的等级罢了。

    80年代,广岛一派初登巴黎舞台,肯前来捧场的不过100人。但是此场秀后,赞誉便铺天盖地袭来,业内人士将那些“破衣烂衫”捧入云霄,并毫不吝啬地将“哲学”、“灵魂”这些耸人听闻的字眼献给了日后的大师们。其后,已故的重量级时装评论家Isabella Blow又将年轻的新丁Hussein Chalayan、Alexander McQueen等送入这个标榜先锋与未来的行列。当然,也少不了像安特卫普六君子这样轰动一时的大人物。他们笔下的时装虽然风格迥异,但是却都秉承一个共同点:不像时装的时装。这些作品也许并不实穿却最大限度地探索着人体与服装之间的互动与可能性。正像《时代》杂志的服装编辑Lauren Goldstein曾说的:“他们探索别人所不涉及的领域,相对潮流,他们选择了设计。这些衣服不是为今天的你所准备,但对于未来的你,它们将作出惊人的预言。”

    然而,懂得其中玄机的内行人能看懂门道,外行人如今也要挤破头来一探究竟必定事出有因。

    最近听到这样一个段子。一个月入5000、家底并不殷实的女孩在一次巴黎公差中,用一个月的薪水,买了Martin Margiela的一件“未完成”马甲。这是她首次购买奢侈品,根据以往的经验,难道不是应该将这样大手笔的初次奉献给LV或者TOD’S的包包吗?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其实在这之前她本人根本谈不上是该品牌的铁杆粉丝,只是道听途说了Martin Margiela在巴黎时尚界如何“潮爆”的只言片语。在同行一众人的冷嘲热讽后,女孩变得无比失落。那件马甲并没有带给她预先渴望得到的“羡慕眼光”与肯定,反倒成了“俗人”眼中盲目虚荣的外行。

    仔细想,普罗大众哪里关心这件时装带来的潜在价值,也根本无心钻研它的“哲学含义”。不客气地说,它最实际的价值便是将炫耀以另一种低调的姿态,不着痕迹地秀出来。归根结底,在大多数人心里,这种并不“实惠”的投资,值与不值还是要借由别人的眼、口才能得到肯定。

    你有胆量在身上玩大冒险吗?

    难道这不更像是一场游戏吗?你可以把手套穿在身上,也可以按你的心情将第一粒纽扣扣到最后一个扣眼儿里,或者……把桌子“打扮”成裙子的模样。这场时装的革命中充满着冒险精神,比起“永远正确”,“永远冒险”显然听起来更具有吸引力。

    在新一季Viktor&Rolf 08秋冬秀场上,几个有趣的词汇以各种始料未及的方式呈现在了人们眼前,让兄弟再次成为最具话题性的焦点。其中,灰色羊毛外套上一个夸张的“NO”以包裹的方式醒目地“雕”在模特的胸前,这是Viktor&Rolf最擅长的把戏——在时装上搞雕塑。他们这样解释道:如今的时尚变化太快,所以我们要大声疾呼“NO”。瞧,只用你的眼睛将它解读成一个哗众取宠的噱头并不足够,这些设计在服装上的心思是会讲话的,它们正迫切地想要与你对话。

    回到今年春夏的Hussein Chalayan,一堆大小各异的聚酯“气泡”堆积着模特从后台徐步而来,好像刚从浴缸里爬出来的尤物一般还沉溺在梦境,仔细看又充满了超越时空的未来感,宛若《第五元素》里从未来回归的外星生物。这些设计充满了想象力,更像是艺术装置一样给予人们无限的想象空间。在设置了一道多解的机关后,就把剩下的乐趣抛给了观众。

    解题的过程则会让越来越多的看客开始津津乐道。

    其实,这种“冒险”时装被人接受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前卫设计师的理念被大众接受也尚需时日。一手掌控香港时装名店的Joyce Ma在Comme Des Garcon巴黎秀后就曾感叹道,当年身为买手的她在第一次采购先锋时装的时候饱受质疑,上司甚至因为那些服装缺乏实用性一度以解雇相逼。而顾客们也确实不买账,他们不敢相信花上成千上万的大价钱,只为买一堆破布回家。但今天来看,事实证明那堆破布正是未来潮流的走向预言,这个年代不再属于笔挺崭新,旧的、破的反而金贵。

    小众趣味点中大众的审美要害并不偶然,这个年代没人肯再屈从平庸,“过犹不及”正是时尚潮人们信奉的真理。

 

    商业诱饵 各有猛料

    川久保玲板着一副冷面孔已经反复强调了很多次:“我是个生意人。”在她眼中保持创作自由和争取商业成功完全可以是“鱼与熊掌皆可兼得”。事实上,先锋设计师已经不再羞于承认渴望获得商业认可,大多数人表面满不在乎地等待“愿者上钩”,私下里其实已经抛出各种“鱼饵”。

    之前广受好评的Helmut Lang被Prada收购后,集团为了讨消费者欢心,要求设计师增加箱包配饰的设计数量,被其嗤之以鼻。而如今,同样如日中天的Maison Martin Margiela,却没这么“贞烈”,在北京开展时正式宣布品牌将增设珠宝系列,美其名曰丰富产品结构,明眼人一看便知是意欲增加营收的把戏。而Martin Margiela本人传闻中一直深居简出,从不接受媒体的采访,迄今也只有一张与安特卫普六君子之一的Marina Yee恋爱时的照片流传于世。从走红之初就刻意保持神秘感,为个人品牌镀上一层猜不透的真金,吊足了大众的胃口,也由此吸引了更多好奇的时尚爱好者。

    先锋设计的教母川久保玲更是毫不避讳商业考虑,各种招揽生意的奇招层出不穷。先是陆续在旗下增添10来个年轻负线,意图“广撒网、多捞鱼”。其中因潮人青睐而名声大噪的“Play”系列,新潮的概念化设计一方面植入了根深蒂固的艺术气质,另一方面在款式上收敛了“嚣张”的气焰,从实用出发,专攻T恤、牛仔裤等家常款式,在命题作文中寻求创意突破,一推出就赚得盆满钵满,成了“潮人”的新标签。

    除此以外,川久保玲还在店铺概念上玩出了新花样,名为“丹佛街集市”( Dover Street Market)和游击店(Comme des Gar?ons guerrilla store)的两个潮铺,让零售变得越发有趣起来。诸如在“游击店”中贴出了如下的原则:店铺经营不会超过一年;装修必须反映原有空间的本意;同时售卖当季和过季的时装……充满挑衅的意味,立刻能够为消费者的购买情绪注入一剂亢奋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