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大陆年轻女演员的成长经历

标签:
演员北漂洪紫琳北风那个吹孟二冬希望协奏曲新警事徐兆华电影杂谈 |
分类: 灵感故事 |
我是一名演员,中国N多万演员其中之一,有很多人会称我们为“北漂”。
我是一个出生新疆的广东女孩,6岁的时候因为家庭原因跟着妈妈还有外公外婆到了上海,刚到上海的时候对这个繁华的城市有一种莫名的抵触,觉得上海人都很排外,还被取笑是“乡下人”,小时候的我经历比同龄人要多很多,比较早熟也曾经有些自闭,这样跌跌撞撞到了15岁初中毕业,没有什么特别的。
在很机缘巧合的情况下我考入了上海戏剧学院附属中学。这里和一般的中学没什么不同,都是些少男少女,怀揣梦想。但又是大不相同,因为这些少男少女,有着与年龄不符的世故和竞争意识,我也是。其实在学校里学习表演也没有想到以后一定要做明星,只是要成为一个大家认同和喜欢的好演员,因为这是我喜欢做的事情。
16岁那年,我又遇到了一次机会,雅虎中国举办了一个风风火火的选秀活动“雅虎搜星”,请来了数位顶级导演参评,张纪中张导也来了。那情形,就像是一万多人去跑马拉松,但是每个人都是单独一个人跑的,按时间长短定胜负,虽然媒体的报道不如超女快女那么积极,但其中的竞争也是近乎残酷的,现在想想,我还真是胜于年少无畏,最后我从张导的那一组晋级,从一万多报名者的一员最后成了全国12强。一个花季的小女生,就以为自己梦想成真了,当时还有很多一线明星给我们搭戏,有了不少自己的FANS,那种感觉和中了彩票应该差不多吧,我是没中过,但我现在明白那种状态叫自我膨胀,充分相信自己是有才华的,是演艺天才了。可是那时的选秀节目不是很成熟,后继的发展没有非常规范,像第一届超女,人气超高,前三名如今已却出镜不多了。我回学校之后就没有后文了,那膨胀在事实面前,只有破碎了。上戏毕业后我不甘心留在上海,因为我家在上海,那会让我习惯安逸,丢弃梦想。而且北京的机会多,我妈妈就很支持我来北京发展,也就来到了中央戏剧学院进修班……
我的第一个作品是数字电影《爱在烂漫时》是女一号。那还是07年时我参加的一个比赛的主办单位为获奖者专门投资的电影,我在那个叫推新人大赛的表演组得到了金奖。据说秦岚、谢娜、苗圃、袁泉也都参加过,也都是历届的金奖!再一次自我膨胀,我说不定就是下一个袁泉吧?那个时候就认为:这样就可以顺利起来了,红起来了,在娱乐圈立足了,以后带着自己是女一号作品的材料给导演自我推荐就可以了!可是今年4月份在央视6套黄金时段看到了播出的“老”电影《爱在烂漫时》,片中的女一号现在还是个名不见于新闻头条的小女子,心中说没有酸楚,那是痴言。
刚拍完《爱在烂漫时》后不久,有一个“演员导演”(即类似球探的人,在非著名演员中挑选需要的推荐给导演,大角色有权推荐,小角色可以拍板儿)打电话给我,让我第二天跟着组里去东北,拍一个电视剧,叫《北风那个吹》,其实现在想想自己胆子也挺大,谁都不认识,难道我就不怕被骗?万一是拐卖人口呢……呵呵,不过我觉得这就是缘分吧……虽然我是一个小配角钱也不多,但我觉得这是一个机会,真正深入这个圈子,认识更多的人,跟有经验的前辈们学更多的东西,积累更多的经验。可是在东北的前几个星期,我都难调整心态,就像我一个运动员朋友,从市队进了省队,市队里是头号培养对象,可是进了省队却只是陪练,之前那个戏我是女一号,而这个组里到处是腕儿……但在东北的2个月里我的确学到了很多东西,有演技上的,有业务上的,也交了很多朋友,到现在关系都很好。
从《北风》组回来我就晕乎了,我迷茫于下一步怎么办,没有演员猎头来找,又没签公司的我,该怎么办,别人不认识我,不了解我。后来我才知道作为“个体演员”是属于姥姥不亲,舅舅不爱的,想要拍戏,就得自己去“跑组”,跑组就是自己去摄制组开拍前在公司或者宾馆的筹备会进行自我推荐,演员要带着自己的照片和文字资料。我就跑了3个月的组,但一个回音都没有,一个人在首都,真的就浑身冰冷,感到绝望了。
但是我知道想成功,就不能放弃,那些辉煌的,星耀般的明星,吃过的苦必然更多。我继续来往于各个筹备剧组,熬着,又一次去一个组,一个制片人让我在组里待了2天,我就坐在那里看了两天,两天来了不下200个演员,但剧中角色一共就7个,我恍然大悟:原来跑组和普通人找工作一样,有太多的演员跟我一样过来送一下资料就走了,演员的资料在导演那里堆了好几个大储物箱,根本没法子看的,也不会对谁印象特别深刻,那么我跑的没有回音就和普通人投了简历却没有面试是一个原因了吧。后来我跑组的时候就学聪明了,照片是很重要的,但绝不能是那种艺术照,我们私下叫见组照,要真实生活,照片得有内容,到组里得给人留下印象。一定要坚信跑组是有用的!虽然这个见效周期可能会比较长,但做与不做,付出与干等,哪个会有回报呢?
08年8月份我的一位中戏的老师让我参加了一个话剧,是08年首届北京青年戏剧节的参展话剧。我和很多中戏的同学一起参演的,虽然反响很不错,我也喜欢话剧,但影视表演才是自己真正学习的东西,难以割舍。我就这样跑着,到08年12月,接到一个电话,是哈斯朝鲁导演接导的一个胶片电影《孟二冬》,纪念人民英模孟二冬教授的,让我去试镜,现场就让我随便演一段哭戏,我二话没说就哭得稀里哗啦的,当场就定我了!我饰演的张林这个角色在整个戏里有很多哭戏,我演得很是投入,没想到这个戏后来获得上海电影节大奖,还成为了建国60周年的献礼片。我也想说这都是大伙儿共同努力的结果,可我没这个资格,我是“大伙儿”中的一员。
今年2月份的时候《北风那个吹》热播了,因为角色比较小,戏份比较少,虽然1~15集都有我,但还是没有什么用,我还是一如既往的跑组,下雪天,下雨天,大热天,大风天。而且北京作为首都,地域广阔,一个字:大!我性子比较急,一个机会都不愿放弃,经常一天要东南西北的跑好几个地方,路上用的时间都是四五个小时。到了6月份我足足半年没得戏拍了。虽然好多“演员导演”都有了我的资料,但坐在剧组的人事部经理这种位子上,他们也有自己的交际圈,有需要优先安排的,对我也不是很了解,就不会用我……很郁闷,郁闷到,已经不再急了,急也没用。在广东,大街上一个广告牌砸死6个人有5个是总经理,还有一个是副总经理,这个笑话应用在北京,那可能就是:一个广告牌砸死6个人有2个是董事长,2个是公务员,还有2个是演员。。。北京的演员太多了,我就是其中一员。
还好一年的跑组经理没有白费,之前跑的剧组终于有了回应,我就好像一个一家公司一家公司上门去应聘的求职者突然找到工作一样兴奋,7月份的时候结了一个电视剧《新警事》,后来8月份又接了个胶片电影《希望协奏曲》,9月份《新警事II》又开拍了。10月份又接了一个电影《徐兆华》饰演女一号。
后来因为06年参加的“雅虎搜星”是在张纪中张导那组,在跑最新版《西游记》剧组的时候他们也给我留了一个角色,就这样我在09年末终于有了一点点起色,只是这时的我已全然不会自我膨胀了,一步一步的,我虽不是根基深厚,但也算脚踏实地,现在虽然已经不用那么艰难了,但还是得跑组,跑啊跑的。
我刚来北京的时候很不喜欢听到别人说我是“北漂”,但现在我觉得那没什么,我就是个北漂演员。有很多支持我的朋友跟我聊天的时候会经常问我,你是怎么拍到戏的呀,呵呵,也许这就是我这两年大概的经历,来答复一些支持我的朋友吧。
“北漂”,这样的名词可以让我踏实很多,因为我是一步一步走来,我也一样的平凡的追求自己坚定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