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给我一点时间——小米入园失败分析!
(2010-10-15 15:29:03)
标签:
小米入园失败原因安全感育儿 |
分类: 慧海拾贝 |
此文的大部分写于2010年9月1日凌晨的两点,花了一个多小时,但没有写完,也就没有贴出来,那段时间在家全职照顾小米,后来陪园,完全没有时间上网, 9月25日上班后,又忙着单位的事务,也没有时间整理一下,紧接着十一长假,之后到现在。经过那段时间的陪园,幼儿园老师的帮助和宝儿妈妈的点醒,现在的小米每天快快乐乐入园,高高兴兴的回家。目前,他在园中的生活与成长,我没有太多的担心,虽然,我上班远点,每天来回要三个小时,但看着快乐的小米,我觉得很值!贴出此篇文章,记住那段生活,或许对他人也能有点益处。
请给我一点时间
——小米入园失败分析!
2010年9月1日的凌晨两点,小米像往常这个时间一样,翻个身,尿个尿,然后香甜的睡到早上醒来。如果时间来的及,我会给他接上,因为我的偷懒和匆忙,我一般由他尿到了尿垫上,然后换掉。近三年来,基本上我都是这样做的,小米也心安理得的尿到垫子上,我和小米的爸爸对于小米的很多细小的事情观点比较一致,我们坚持顺其自然的原则,一切以小米的自我成长为主。我们不把尿,我们也不会半夜三更偶然醒来自以为很经验的样子,非要叫醒熟睡中的宝宝逼迫他尿一泡尿后才放心睡去。也因为我们的顺其自然,小米在控制自己的大小便上是很成功的(我是这样认为的)。
所谓顺其自然也就是没有压力,让孩子在享受成长的过程,父母细细的感受生命成长的的力量。一次偶然的没有尿到裤子上,一次偶然的尿湿了裤子,对于孩子来说都是成长,做父母只须接纳,而不必有任何的焦虑,更不能有任何道德或者智力的评判。
因为顺其自然的环境,我自认为小米在很多地方都是成功的,他走步较晚,一岁两个月才开始跌跌撞撞自我行走,但到一岁四个月的时候就已经走得很稳了。他没有用过学步带,也没有用过学步车,我更没有手把手的牵扯着他学走步,我之所以用走步而不用学步,就是因为小米会走,完全是因为他依靠自己的本能,借助床或他物的力量,亦步亦趋的走过来的,我没有教他什么,生命自有他的奇迹。
因为顺其自然的环境,小米在一岁多的时候勺子端的很平,两岁多的时候筷子也用的不错。很多方面,母亲都在拿他和哥哥的孩子(比小米大八个月)相比,小米都有着过人之处。在语言方面,小米自有他的特色,起步晚,但似乎是一夜成长。他每一个生命的特征都在他的小生命体里悄悄的酝酿,我们无需担心,也无须揠苗助长,我们只需悄悄的等待,等待着孩子向我们见证成长的力量与奇迹。
就是这样一个孩子,为什么在他两岁九个月、十一个月的时候入园一再失败呢?
是园和老师不好吗?这一点我可以肯定不是,我相信在全兰州我们的园都是最好的园,老师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优秀园的评判标准绝对不是在她的硬件,而是在她的理念和老师,而园的理念来自于老师,所以园的好坏直接取决于她的老师),所以我相信,在小米入园的三天里,作为老师的职责是没有缺失的,而且比普通园老师做的可能更好。
是因为小米安全感的缺失吗?自从小米入园失败后,我与幼儿园老师的交谈更多的是在围绕着安全感的缺失方面寻找原因,这也是一个很好又足以致命的理由,事实也存在,在小米成长的过程中,我上班期间,小米的直接照顾人更换较多,这可能对小米的安全感的建立有着直接大的影响。而我本身也不是育儿专家,没有任何育儿的系统的知识,我只是一个普通的母亲,我只是凭借着自己的直觉,一边养育自己的孩儿,一边在浩如烟海的育儿理念中,吸收着适合自己宝贝的观点,我不可能做的很专业,但我在尽力的尊重生命成长的力量,所以,我也一直感觉小米入园失败的最大原因应该是安全感的缺失吧。但这个理由又不足以完全说服我,我不相信,这个年龄大部分孩子的成长环境会比小米更好,我不相信,他们可以成功的进入普通园是因为有着比小米更好的安全感。
我又细细看了看小巫关于安全感的博文《安全感,儿童生命发展的地基》。(我没有比这更好的理论依据,)在这篇博文中,小巫有这样几段很深入浅出的描述安全感的文章。
父母怎样给孩子安全感呢?有以下几件事情我们要做到:
1、
2、
3、
4、
5、
6、
以上六点我和小米的爸爸都基本做到了,说不上多么完美,因为为人父母,我们可能在语言上不尽完美,在树立规则的界限上存在尺度的不一。但我们尽量向标准靠拢。
怎样判断一个孩子安全感好不好呢?首先,孩子与父母形成安全依恋的关系。安全依恋的孩子不是没有分离焦虑,不是一下子独立不需要父母。很小的孩子不在意父母去哪里了,妈妈走掉他都没反应,这不是安全感好,而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现。安全依恋的孩子在父母离开时会表现出焦虑,但不是生离死别那种绝望式的哭闹,他们会逐渐平息;在父母返回时他们会很乐意看到父母,跟父母亲热一番之后再松手去做自己的事情。小巫/《安全感,儿童生命发展的地基》
基本上小米不是很爱哭的,每次我去上班后,在他两岁到两岁半之间,小家伙的安全感很好,不愿意我上班,但我愉快告诉他妈妈要上班,和他说再见后,他也坦然接受,向我挥手说再见,基本上就不怎么哭泣。后来,在今年三月份母亲带着哥哥的孩子(比他大八个月)来后,小米的安全感差了很多,哭的也较多,比起09年母亲带着这位小哥哥居住的几个月里,小米的状态差了很多,这可能也是因为小家伙长大了,感情的认知更多,智力成长的原因。但我也在尽量的弥补因为小哥哥的存在给他带来的内心恐惧,尽量抽出更多的时间与他面对恐惧,战胜恐惧。小家伙从最初,对哥哥的怯懦,到后来勇敢的敢和哥哥较劲,再到后来和小哥哥的分享与合作。从最初,只要我在家,小家伙是完全不会和母亲、父亲、小哥哥出去的,再到后来,只要母亲出门,即使我们眼巴巴望着他想跟他呆在一起,小家伙也能高高兴兴的穿上自己的鞋子,要求和外婆出去玩。在最初父母亲小哥哥初来的日子里,我离开家时,小米也哭,但母亲说小家伙并不会哭很长时间,而且也不是那种声嘶力竭的哭。只要稍微一哄就把注意力转入其它事物。在我们回家时小米会很高兴,和我亲热一会后立马就和小哥哥玩去了。
安全感稳固的儿童有以下特点:他们不随意冒险,不在马路上乱跑,每到一个陌生之处也不会一下子闯进去,而是沉稳地观察环境,慢慢地融入。
安全感缺乏的儿童则有以下的表现:他们要么过度怯懦,要么胆大妄为,不顾自身安全。小巫/《安全感,儿童生命发展的地基》
虽然,小哥哥的存在对小米的安全感有很大的影响,但我可以感觉到并没有缺失太多,因为我和小米的爸爸始终在他身边,始终和他站在一起。在很多场合我可以感觉到小米很沉稳,既不过度怯懦,也不胆大妄为,不顾自身的安全。小区里的滑滑梯、健身器,如果有人,小家伙排着队等一等。人很多,小家伙也不怯场,人多的时候,大朋友疯玩的时候,他等一等,人少的时候,没有危险性的时候,他尽兴的游玩,滑滑梯的各种登梯是有难度的,小家伙知道自己可以从哪上去,从哪还有待于时间的考验。
进入陌生的环境,小家伙也不是一下的闯入进去,他总是远远地待在自己感到安全自在的地方。慢慢地和陌生人从见面、认识、彼此说句话打个招呼,多几个交往回合,然后才能进入到自由自在的状态,他也不会主动的和自己认为陌生的人说话,即使我告诉他这是谁谁谁,他也不会主动招呼,而是在一旁一边从事自己的事情,一边观察着陌生人,时候到的时候,他自会很自然的和所谓的陌生人交往起来。
有这些标准与原则,我内心很明白,我宝宝安全感可能并不是最好,但也差不到哪去,他有时候会有一些与别的孩子不一样的表现,这只是孩子之间的一点差异,也正如幼儿园的杨老师所说“小米是一个慢热型的孩子”,在生活中,他更多体现的是一种沉稳。性格决定他需要更多的时间来慢慢适应环境的转换。
还记得上一次幼儿园端午节活动时,小米也很显得不入群,当时的我也有很多的着急,但现在细细想来,却释然很多。
那天户外活动的开始,小家伙没有小桶桶影响了心情,小家伙还没有学会如何处理这种感觉,我也不会引导他,之后的游戏,也是他第一次认知这么多人的你追我赶的竞争,对于他的性格和认知能力,在当时,他可能站在旁边看都比参与进去会更好一点。由于我的自以为是和性急,带着没有准备好的他参与进去,结果是更糟。
也正如,小区里的喷泉开启的时候,我总是觉得孩子在水中欢快的奔跑就是最开心的事,我鼓励小米进入水中去,小家伙从来不敢一个人去,也不愿意一个人去(现在想来,他对于进入水中奔跑有很多的不确定性,他不知道跑的过程中突然冒出一个水注该如何处理,跑的太深了又该怎么出来,他之所以不跑是因为他不确信结果,所以站在旁边看人嬉戏也是一种学习,也是一种吸收,我只需静静陪伴在他的身边,与他共同学习就可以了),有一天我和他再次来到喷泉边,我没有想着让他进入水中,喷泉旁有石凳,一个母亲和他七八岁的孩子中间有一个较大的空隙,小米很平静的爬上去坐上,过了一会,他很投入的说:“那个喷泉不转了,那个喷泉是这样喷的”,等等很多我看不到的细节,他一一自语的描述出来,那个母亲以为小米在和她说话,也就接着他的话聊起来,他也很坦然自若,自始自终他都没有看我一眼,也没有找我一下,那位母亲问“你妈妈呢?”小米很随意的转了转头,就看见了我说“在哪呢”,我一点都看不出来小家伙有什么缺乏安全感的地方,我可以感觉到他内心的踏实,他知道不管他走在什么地方,不管干什么,母亲始终就在他的身边,只要他转头,母亲就在他的视线范围内。那个站在他身边不远处,微微笑的人就是他的母亲。
那么小米入园失败的关键因素是什么呢?
1、陪园的纠结
一直以来,我都在给小米寻找一个像华德福、蒙氏或者巴学园那样的幼儿园,除了我认同的理念外,还有在孩子入园的初期可以陪园。幼儿园再好,对于孩子来说都是一个陌生的环境,对于我们成人进入一个陌生的世界都面对新的人与事务重新调整心态,何况一个三岁的小孩,他也需要能量去适应新的环境。在入园的初期,孩子肯定会哭,这个过程,不同的孩子会表现出差异性,需要幼儿园老师和父母很好的处理,陪园不一定是最好的方法,但对于小米这种性格的孩子来说应该是必须的。
因此,在我的内心,一直认为在小米正式入园的时候,我一定会请假陪孩子入园,三天、四天,甚至更长的时间,陪伴他渡过入园焦虑期。这种内心信念的磁场可能也影响着小米,虽然我从来没有说过,我相信信念磁场的力量,他可以感受到。
但事实上,在陪园这件事上,我处理的相当不好。
8月23日,小米幼儿园开园的日子,小米还差1个月零4天,才满三岁,(满三岁入园也是我的一个美好心愿)我一直计划着八月份请二十多天的探亲假,高质量的陪伴小米一到两周后,再花一星期时间陪他入园,适应新的生活,但计划不如变化,我没有如愿请上假。
因为年龄的因素和不能长时间陪园的因素,我和老公商量着先不急着送他入园的。但在与园中老师沟通后,我这个不够坚定的人又希望小米可以和大家同时起步,开始新的园中生活。在8月22日晚上睡觉前,我郑重的询问小米,明天送你上幼儿园好不好?小家伙坚定的同意了。因为他的坚定,也坚定了我8月23日送他入园的决心。
再一次证明,小米做好了所有入园的准备,没有做好准备的人是我。
因为单位的因素,我只请了半天假。时间的不充分性,让我带着一种焦虑心情(我在焦虑这半天小米是否可以适应园中生活,小米可以放心的松开我的手吗,中午的时候我能顺利的离开去上班吗),几多的纠结,搁在我的心中。我仍然记得小米那天的状态很好,在和小朋友游戏当中,也会不时的寻找我的身影,但基本上可以溶入,我也可以在厨房给杨老师帮忙。中午吃完饭后,小家伙没有寻找我的身影,很放松的就与别的小朋友们进入另一个活动室听黄老师讲故事去了。
2、致命的不告而别!
小米的状态这样好,让我很放心,单位的事务也牵扯着我的心。看着小米快快小米的去听故事,我竟然以为万事大吉,可以放心的离开。小米之所以安心的去听故事,因为他相信自己的妈妈不会走,他的妈妈会在这里陪伴着他。可是他一直聪明的妈妈在这关键的时刻辜负了小米的信任,妈妈不告而别了。
“妈妈就这样走了,妈妈是不要我了呢?还是干什么去了,妈妈为什么不带着我一块走呢,即使妈妈不能带我,为什么也不和我说一说,解释清楚呢?我什么时候才能见到妈妈,什么时候才能回家呀?”
我的不告而别,打破了小米内心的平衡,小米的内心受到了伤害,幼儿园老师说,当小米发现我不在后,开始痛苦的哭泣,那种哭泣带着很深的伤害,哭累了睡着了,但一会又哭着醒来了,整个下午基本上都是让黄老师抱着,或者让黄老师牵着他的手,寸步不离黄老师的身旁,吃饭也是让老师喂,在他眼中,没有幼儿园的活动,没有小朋友。他需要的是安全感。
下班后,我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接到小米后,赶紧对着小米解释了我的离去,并向他承认了自己不告而别的错误,但并没有消除小米内心的伤害。第二天,我去送小米入园,小米非常不愿意,我离开后,哭了很长时间。第三天,是他爸爸送的,小米的状况没有任何的改变。每天都紧紧的跟着黄老师,需要黄老师喂饭,午睡也需要黄老师抱着,还很容易惊醒。第三天晚上,小米的额头有点烫,我没有怎么在意,半夜三更的时候,小家伙浑身发烫,一个不怎么生病的宝宝竟然开始发烧了。下家伙身体不舒服,睡不着,坐起来玩,我们要给他测体温,用毛巾敷,都被拒绝,小米很脆弱,也很敏感。入园的第四天, 我们没有再送小米上幼儿园了,老公请了两天假陪伴小米,没有吃任何药,小米的高烧自然消退了。
因为那段时间没有人能照顾小米,老公已经照看小米整个假期,学校已经开学几天了,我就强行的从单位请了二十多天的假,专心的陪伴我们的小米。
在请假与小米单独相处与陪园的日子里,小米说的最多的话是“不让妈妈上班”,偶尔听来会感觉到,我的上班对小米产生了多么大的影响,实际上有影响,但也是小米可以接受的。最重要的影响是在他入园的那天,我的不告而别,使他受到伤害,这个关键的时刻,他需要妈妈,他需要妈妈的呵护,但周围的人告诉他最多的就是:妈妈上班去了,妈妈必须上班。也因此,他会反复的对我说,“不让妈妈上班”,我一再给他确认,妈妈现在不上班,他才会很安心一点。在后来,成功的陪园,适时的离开,小家伙安全感重新构建起,拥有了自信,也就可以顺顺当当的入园了。
吴蓓老师在《无条件的接纳》一文中说,“我们心里想的会影响我们自己的言行,还会影响到周围年幼的孩子。”因为,我的犹豫,因为我的焦虑,因为我的准备不充分,致使小米入园失败。
那个需要蓄积能量,需要成长的人是我。
小巫有本书名叫《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就以此话结尾吧!